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封面故事

点击查看

微生物与疾病背后的检验医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王瞳

 近年来,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研究备受关注,而与之相关的各种检测技术亦成为前沿热点。微生物感染及其产生的免疫反应在全身均可出现,其中肺部感染较为常见,故围绕“微生物与疾病”这一重点选题方向,本期封面将创作的焦点定位于肺部感染。

 主体画面以人的左右肺叶呈现,其中右肺下叶显示多种显微镜下可见微生物感染,包括烟曲霉菌、结核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肺吸虫虫卵等;左肺上叶可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而采用前沿检测技术——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可快速、准确判定是哪种或哪几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在病原体感染的同时,机体会产生一些常见的免疫反应,故左肺下叶将COVID-19患者出现的多种高滴度抗磷脂抗体作为构图元素,右肺上叶展示因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机制,右肺中叶展示常见的免疫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肺叶外围,三名检验人员正全力以赴地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药敏检测纸片扩散法)进行病原体药敏检测,以尽快确定使用何种抗生素或其他控制感染所需的药物等。而灰色背景中的绿叶则寓意着患者在经受疾患苦痛的至暗时刻后重获健康与新生。

 在微生物感染与各类传染病频发的今天,检验人默默与时间赛跑并不负众望,实现了各种检测新技术的推陈出新,为精准快速诊疗提供了更多可能。相信随着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检验医学不仅可在疾病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可更好地解释病程发展并进行治疗监测,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第14卷,第5期 2023年09月30日
中文双月刊 CN 11-5882/R ISSN 1674-9081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PDF(0)
摘要: 目的 对现有临床实践指南基层版(下文简称“基层指南”)的制订方法进行分析,为未来制订高质量基层指南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和指南网站,获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基层指南,并通过参考文献追溯和谷歌学术进行补充检索。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基层指南,提取基本信息和制订方法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019—2021年发表的基层指南20部,其中95%来源于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制订机构类型为大学/科研机构(8,40%),关注较多的学科是护理学(4,20%)、传染病学(3,15%)和消化病学(3,15%),关注领域主要集中在管理(4,20%)、治疗(4,20%)和护理(3,15%)方面。20部基层指南均未进行注册,其中11部(55%)使用了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分级标准。基层指南对指南2.0清单中18个主题的平均报告率为40%,对指南小组成员(85%)、利益冲突注意事项(75%)、证据检索和纳入(75%)等主题的报告相对较好,对组织预算规划培训( 15%)、证据总结并考虑其他信息( 15%)两个主题的报告率较低。 结论 明确报告制订方法和制订过程的基层指南数量较少,现有基层指南的制订过程对于指南2.0清单中相关内容的考量不够充分,建议未来研究应重视基层指南的报告规范,同时开发针对基层指南制订的方法学指导手册。 更多>
PDF(2)
摘要: 鉴于传统的胰胆内镜技术受限于捕获图像信息耗时长、效率低下,易受医师水平影响等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胰胆内镜的新型诊疗模式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技术为胰胆内镜提供了一种高效而准确的自动图像识别方法,辅助临床医师实现快速精准的临床预测并指导临床决策。同时,人工智能在内镜质量控制、教学培训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就人工智能在胰胆内镜技术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改良目前的临床诊疗模式、实现胰胆疾病的精准医疗提供新思路。 更多>
PDF(1)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中老年人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识别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有效预防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二者相关联的确切病理机制尚未明确。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在肠道菌群,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引起肠道菌群改变,而肠道菌群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就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诱导肠道菌群失调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揭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病理机制。 更多>
PDF(2)
摘要: 目的 评价中文期刊发表的预测模型系统评价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以期为提高我国预测模型系统评价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获取自建库至2023年7月20日发表的系统评价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AMSTAR与PRISMA 2020分别评价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 结果 共纳入发表于2015~2023年的55篇系统评价,其中12篇为Meta分析,涉及主题为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和糖尿病。预测模型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需要改进的内容主要涉及AMSTAR的条目1、4、5、6和10,报告质量需要提高的内容主要涉及PRISMA 2020的条目7、10a、12、13a-f、14、15、16a-b,17、20b-d、21、22、23d、24a-c、25和26。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与报告质量具有中等程度正相关(r=0.58,P < 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更多的论文页数、近期发表和受到基金资助与更高的方法学质量相关(P < 0.05);更多的论文页数、近期发表、发表为定性系统评价和受到基金资助与更高的报告质量相关,但更多的作者却与更低的报告质量相关(P < 0.05)。 结论 当前中文期刊发表的预测模型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整体较低,尚有待提高。 更多>
PDF(2)
摘要: 马月青(1906—1984)于193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39年受聘北京协和医院成为中国第一位专职麻醉医师。本文结合全球麻醉学的发展历程和时代背景,拟对马月青的生平和麻醉学主要成就作一系统而简要的介绍。 更多>
PDF(5)
摘要: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关节软骨破坏,导致患者身体疼痛和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OA可由多种病因诱发,而关节软骨的病理改变被认为是OA发生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作为一种真核细胞内的非组蛋白,可参与调节软骨细胞炎症及凋亡过程,从而导致关节软骨受损,诱发OA。本文就HMGB1在OA软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OA提供新思路。 更多>
PDF(5)
摘要: 虽然血管内介入术已成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该干预策略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术者具有X线暴露的风险,在操作过程中须穿沉重的铅衣。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的突破,临床可实现通过导管室外操作机器人辅助系统进而解决上述传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局限性。尤其近年来机器人辅助系统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血管内介入治疗操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文将围绕机器人辅助系统的优势、已应用于临床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机器人辅助系统型号及其应用现状展开论述,并对该辅助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更多>
PDF(2)
摘要: 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出现极大的弥补了传统腹腔镜手术的不足,促进了微创手术的发展。 然而在机器人肝胆胰手术发展初期, 由于缺乏与机器人手术系统相适应和匹配的切除和重建技术, 制约了该手术系统在肝胆胰手术中的应用。笔者通过总结前期经验,提出将主要血管作为标识,沿血管走形游离并切除血管周围软组织的环血管切除技术,以及通过减低重建过程中的组织张力和单位面积上的牵拉应力,以提高重建质量的双低重建技术。这两项技术能够克服机器人手术系统操作空间小、缺乏力反馈等不足,有助于提高机器人手术的安全性、缩短术者的学习曲线,进一步扩大机器人手术的适应证,从而促进机器人肝胆胰手术的推广和临床应用。 更多>
PDF(11)
摘要: 脊柱关节炎(spondyloarthritis,SpA)是一组以中轴骨和/或外周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致残性风湿免疫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功能。随着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精准且规范应用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遵循共识制订的国际规范,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制定了我国首部《脊柱关节炎靶向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该共识对13个靶向药物应用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作出推荐,涵盖了靶向药物治疗SpA的原则、适用人群、用药前筛查、用药时机、药物选择和转换、合并用药、不良反应监测等,并对特殊人群的用药注意事项提出建议,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更多>
PDF(9)
摘要:

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手术复杂、时间长、创伤大等特点,患者术后恢复面临感染、腹腔出血、排斥反应等诸多挑战,直接影响康复质量。加速术后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作为一种新型围术期管理策略,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外科各领域,但目前我国肝移植领域尚缺乏全面、科学的ERAS通识方案。2022年12月,国际肝移植学会发布了首个《肝移植手术加速康复共识建议》,对接受死亡后器官捐献和活体器官捐献的肝移植受者、活体肝移植供者ERAS策略提出建议。本文对该共识要点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我国肝移植患者围术期ERAS实践提供参考。

更多>
PDF(3)
摘要:

胰岛素于1923年进入中国。在其进入中国之前,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曾积极引介胰岛素并计划在华生产该药。值胰岛素传入中国100年之际,笔者利用馆藏档案、民国医学杂志、北京协和医院年报等史料,撰写短文追溯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希望能够丰富药学史、糖尿病史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历史等相关研究。

更多>
PDF(2)
摘要: 目的 探索建立麻醉科进修医师临床教学培训模式。 方法 选取2023年3—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进修学习的25名进修医师为研究对象,在其进修期间实施“导师制-知识更新-临床实践”的临床教学培训模式。于进修学习前、后分别进行问卷测试,比较进修医师两次测试的答题正确率和成绩,评价培训模式的有效性。同时,收集进修医师对教学培训模式的满意度评价。 结果 进修学习前、后试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4%和100%;进修学习前学员的平均成绩为(5.6±1.8)分,进修学习后平均成绩为(10.1±1.1)分,进修学习后的成绩显著高于进修学习前(P<0.01); 92%的学员给出了积极反馈。 结论 “导师制-知识更新-临床实践”的临床教学培训模式可有效提升进修医师的培训效果,学员满意度较高,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更多>
PDF(1)
摘要: 临床药理学是桥接临床医学与药理学的重要学科,在该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需紧跟教育改革形势,采用研讨式(Seminar)教学法联合案例教学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以切实提高“教”与“学”的双重获益。而课程思政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医德,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路径。目前,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药理课程教学中存在学生肿瘤药理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传统讲授方法导致“教”与“学”分离、教材内容陈旧且滞后、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本文以这一部分课程教学为例,初步探讨“ Seminar-CBL-课程思政”这一创新模式在临床药理学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教”与“学”的双重目标,为优化临床药理学教学提供借鉴。 更多>
PDF(16)
摘要: 作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ChatGPT在辅助临床护理实施、加强患者健康管理以及实现患者智能陪伴等提供新路径。鉴于任何一项技术均具有两面性,ChatGPT在护理实践中亦存在建构不足诱发护理差错、“数字依赖”异化护患关系、信息忧虑引发伦理考量等潜在风险。因此,建议从完善监管制度、明确责任主体,破除“信息茧房”、提升数字素养,管控信息“裸奔”、规避算法歧视等策略着手,以提高ChatGPT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推动ChatGPT类人工智能在护理领域的理性发展。 更多>
PDF(35)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业的壮大,产学研用各方急需在产品质量评价相关的术语、概念方面达成共识,以支撑标准规范地发展。为了突破行业瓶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22年发布了YY/T 1833.1-2022《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质量要求和评价》系列标准。其中第一部分建立了统一的术语标准,包含基础技术术语、数据集术语、质量特性术语、质量评价术语、应用场景术语5个章节,共158个术语。本文介绍该术语标准的概况、制订规程及其意义,以期更好地指导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更多>
PDF(176)
摘要: 2022年12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发布,该指南更新了我国骨质疏松症的最新流行病学数据,结合该领域内的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实践经验,对骨质疏松症的诊疗作出了最新推荐。本文对指南的要点进行解读,以期为医务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遵循指南提供帮助。 更多>
PDF(17)
摘要: 随着高通量测序等新兴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组学、多维度的生物大数据研发模式揭开序幕,同时数学建模、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和 5G 等技术的快速迭代为数字孪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数字孪生是对物理对象、流程和系统在数字空间的模型映射,在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1) 为人体器官及系统提供可视化的三维立体构象, 可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2) 为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表型组学等数据挖掘提供有血有肉的"骨架";(3) 对于慢病管理、药物开发和临床试验等流程进行系统模拟, 从而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梳理数字孪生在医学领域中的方法和应用,以期为我国发展医学数字孪生研究提供参考。 更多>
PDF(32)
摘要:

基层医疗机构应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力军,是国家卫生保健系统的基石。在COVID-19疫情期间,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凸显出许多短板。本文通过系统文献检索与分析,发现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存在患者就医需求不高、卫生系统整合性不强、服务基础薄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基于“三力理论”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策略,以期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更好地完成“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提供参考。

更多>
PDF(13)
摘要: 认知功能障碍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认知减退、记忆力和注意力障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复杂多样,研究表明慢性持续性神经炎症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小胶质细胞、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与神经炎症、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调控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可减少炎症因子、减少β淀粉样蛋白沉积、调控自噬、维持突触稳态,达到减轻神经炎症,进而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因此,探讨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及其二者共同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为认知功能障碍相关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及临床防治、药物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更多>
PDF(14)
摘要:

通过系统检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卫生标准网站及相关文献数据库,全面评估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相关卫生健康标准的数量、发布时间及使用现状等,分析我国卫生健康标准领域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完善我国卫生健康标准体系建设及制定卫生健康标准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更多>
PDF(7)
摘要:

骨龄是了解儿童生长发育最常用且有效的指标,在多种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最常拍摄左手和腕部X线片进行骨龄评估,但其存在一定辐射风险。超声能清晰显示骨骺及次级骨化中心,可进行多部位扫查、动态测量,无辐射且便捷。近年来,利用超声进行骨龄评估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通过回顾最新文献,探讨肌骨超声以及定量超声在骨龄评估中的价值,并提出超声评估骨龄研究中的问题以及改进方向。

更多>
PDF(39)
摘要: 目的 梳理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罕见病药物,并分析药物在国内外可及性的差异,完善与更新我国罕见病相关药物治疗现状,为罕见病药物治疗的管理和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疾病为参考,检索其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Drug Administration,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获批上市的孤儿药,并提取已在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NMPA)获得批准文号的药物品种;同时,检索我国药品说明书适应证批准用于罕见病的药物品种,梳理罕见病治疗药物目录,并分析上述药物的可及性。 结果 截至2022年12月31日,获美国FDA、EMA或NMPA批准、并在我国上市的罕见病药物共116种,覆盖53种罕见病。其中,美国FDA批准的药物74种,覆盖41种罕见病; EMA批准的药物39种,覆盖27种疾病;NMPA批准的药物94种,覆盖38种疾病。在116种罕见病药物中,59种药物至少1种剂型具有国产批准文号,覆盖36种罕见病; 64种药物至少1种剂型纳入国家医保报销范围,覆盖28种罕见病。 结论 目前我国共有116种国外上市的孤儿药或我国药品说明书批准用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疾病治疗的药物,相较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发布时,国外上市的孤儿药在我国的可及性及具有国产批准文号的孤儿药构成比提高,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报销范围的药品数量增加。 更多>
PDF(16)
摘要: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行业发展,为临床诊断、治疗、康复等领域提供精准的智能辅助;其在“医患共同决策”领域具有较大潜力。然而,人工智能在医患共同决策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本文阐述人工智能在医患共同决策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人工智能决策辅助在医患共同决策应用中的潜在问题与挑战,提出可能的解决措施,为未来人工智能决策辅助的开发与实施提供参考。 更多>
PDF(34)
摘要: 为使我国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dioiodine refractory differentiated thyroidcancer,RAIR-DTC)临床诊疗工作更加规范,迫切需要构建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诊治管理指南,以更加科学地指导和完善RAIR-DTC的日常诊疗工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本研究团队注册并撰写了《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治管理指南计划书(2023版)》,并将严格按照相关循证指南要求的制订流程制定和发布正式的指南文件。该计划书主要介绍了指南的制订目的、应用范围、使用者、目标人群、指南工作组成员、临床问题的收集与量化评价、证据筛选与质量评估以及推荐意见的产生与同行评审等内容。 更多>
PDF(9)
摘要: 目的 探索共识法在中医药指南制订中的关键要素,为改善共识的规范性和客观性提供方法学建议,为未来指南制订中共识法的规范应用提供新思路。 方法 采用半结构化定性访谈方法,对指南牵头人、工作组以及共识组进行访谈,探讨影响共识可信度的因素及对共识主体构成和共识过程的看法。 结果 共进行了26次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212条编码,深化为5个领域,分别为组建共识组、患者参与、会议主持人、准备共识及共识影响因素;概括了组建共识组的3个基本步骤,以及共识法应用的17个基本考虑。 结论 在指南制订过程中,建议增加共识前的方法学培训,方法学家全程参与,鼓励专家合理看待分歧,重视指南制订方法学和证据材料,公开共识组遴选过程、增加患者参与、管理和报告利益冲突,以减少偏倚,提高共识的透明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更多>
PDF(9)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umin-bilirubin,ALBI)联合肝功能指标及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满24个月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随访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肝转移组和非肝转移组,并按2:1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与验证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风险因素,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可靠性,最后绘制列线图展示预测结果。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195例,其中建模组130例,验证组65例;通过Lasso回归变量筛选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BI(OR=8.062,95%: 2.545~25.54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OR=1.037,95% CI: 1.004~1.071)与CEA (OR=1.025,95% CI: 1.008~1.043)是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建模组三者联合预测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21,灵敏度为78.0%,特异度为95.0%,C-index为0.921,H-L拟合度曲线X2=0.851,P=0.654,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提示该模型准确度较高,DCA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对建模组数据,采用Bootstrap法进行1000次重抽样的内部验证,准确性为0.869,kappa一致性为0.709,AUC为0.913;应用ALBI、ALT与CEA单独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时,CEA的AUC最大(0.897),三者联合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能最高。验证组三者联合预测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AUC为0.918,灵敏度为85.0%,特异度为95.6%,C-index为0.918,H-L拟合度曲线X2=0.586,P=0.746。 结论 ALBI、ALT与CEA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有一定预测价值,三者联合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能较高,通过其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更多>
PDF(31)
摘要: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名而来。关于M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接受“多重打击”理论,其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胰岛素抵抗、脂质紊乱、氧化应激、肠道微生物群等。然而,目前尚无获批治疗MAFLD的特效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参与了代谢综合征和脂肪肝的发生,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可能通过影响肝脏脂质代谢、胰岛素敏感性及促炎细胞因子水平进而导致MAFLD的发生,还可通过参与免疫功能调节、基因调控而参与MAFLD的发生。此外,补充维生素D通过肠-肝轴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胆汁酸代谢,可缓解脂肪肝的进展。基于此,本文就维生素D与MAFLD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并揭示维生素D在MAFLD发病中的潜在机制,为MAFLD的治疗提供临床思路。

更多>
PDF(4)
摘要: 目的 探究贝尔面瘫患者术中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与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0月—2022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行面神经减压手术的贝尔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术中采用面神经监测并准确记录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以及术后至少有1年详细随访记录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将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至I~II级(HB分级)定义为术后恢复良好,恢复至III级及以上定义为恢复不良,并按面神经反应兴奋性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直接刺激阈值≤1.5mA,B组直接刺激阈值>1.5mA或刺激量增加至3mA仍未记录到神经反应波形,比较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的关系。 结果 共36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贝尔面瘫患者纳入本研究,均在发病1~3个月内接受经乳突-上鼓室入路面神经减压手术,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24例(66.7%),恢复不良组12例(33.3%),仅有20例(55.6%,20/36)患者术中记录到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且均≤1.5 mA (0.1~1.5 mA),16例(44.4%,16/36)即使在面神经刺激量增加至3 mA也未能记录到面神经反应波形。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与恢复不良组在年龄、性别、面瘫侧别、手术时机、术前面神经电图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A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B组(P=0.009)。 结论 对于行面神经减压手术的贝尔面瘫患者,术中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可能对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预判价值。 更多>
PDF(15)
摘要: 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包含一系列的循证决策过程。其中,从证据至推荐是极具挑战性的一环。 推荐意见的形成需决策者全面、准确地理解证据,综合权衡干预措施的潜在获益与风险,并根据临床实际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相较于传统的证据汇总呈现方式, 应用可视化工具可有效促进证据信息的传递和分析,简化信息阅读,提升决策效率。 基于此目的, 本文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改良制作了证据汇总可视化工具维特鲁威图,并结合实例阐述其使用方法和优势,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更多>
PDF(8)
摘要: 目前经典 Child-Pugh 分级法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liver disease, MELD)被临床广泛用于术前评估肝细胞癌(liver cell carcinoma,HCC) 患者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治疗后肝功能衰竭及预后情况。但受到白蛋白、腹水、血肌酐等因素的影响,二者的使用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文献报道 HCC患者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评分(PALBI)、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以及新型预测模型在评估 HCC 患者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及预后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结合文献资料对经典、新型肝功能评分以及新型预测模型在 HCC 患者行肝切除术后的研究认为 PALBI 评分目前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更多>
PDF(5)
摘要: 目的 初步调查我国麻醉医师对缓和医疗及终末期患者缓和镇静的了解及相关临床能力。 方法 2021年10月—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通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全国麻醉医师中开展横断面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信息、工作经验、是否熟悉缓和医疗、面对终末期患者的感受、是否给重症/终末期痛苦患者实施过缓和镇静及镇静药物选择。 结果 来自全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2536名麻醉医师完成了有效问卷,其中仅572名(22.6%,572/2536)医师表示熟悉缓和医疗。有重症/终末期患者接触经历、参与疼痛临床诊疗、医院设立安宁缓和医疗组或相应部门/组织的麻醉医师中熟悉缓和医疗的比例更高。超过40%的麻醉医师面对终末期患者时会感到无力、无助且对临床决策存在困惑,了解缓和医疗的麻醉医师面对重症/终末期患者时信心更足(9.8%比4.4%,P=0.001)。在734名有缓和镇静实施经验的麻醉医师中,151人(20.6%,151/734)曾仅使用阿片类药物作为镇静手段。 结论 我国麻醉医师对缓和医疗及缓和镇静药物选择的认识均不足。加强缓和医疗团队建设、开展缓和医疗及缓和镇静的教育培训或将有助于提高麻醉医师面对重症/终末期患者时的信心,改善终末期患者的诊疗质量。 更多>
PDF(24)
摘要: 目的 系统地评价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的可实施性,为今后提高中西医结合指南可实施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补充检索当当网、中华医学会、中医药管理局、梅斯医学网站、中华中医药学会网站、医脉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官网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官网以获取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检索时间范围从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由4名评价员采用指南可实施性评价工具对纳入指南进行可实施性评价。 结果 共纳入61部中西医结合指南。其中,可实施性非常强的指南9部(14.75%),一般39部(63.93%),较差12部(19.67%)。5个评价领域中,“可及性”“可执行性”两个领域质量较高,“沟通性”“易识别性” “应用性”三个领域相对较差。与2016年之前发布的指南相比,2017—2022年发布的指南在易识别性和应用性领域都有提高。 结论 现有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的可实施性一般,尚需提高。今后应注重医教研一体化,加大指南宣传力度,加强临床医生的指南应用,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和培训,以更简洁的形式呈现推荐意见,提升中西医结合指南的可实施性。 更多>
PDF(12)
摘要: 快速动态循证指南的制订旨在使指南的推荐意见处于最新状态,相较于标准指南,快速动态循证指南可更好地利用现有证据,并及时、快速地将证据应用及转化。因此,本文从快速动态循证指南的优势、适用情况、制订流程和现存挑战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关思考,以期为国内指南制订机构和学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更多>
PDF(14)
摘要: 健康公平性能够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健康差异,使公民享有公平的健康服务。,指南制订者对于健康公平性的考虑越来越重视健康公平性,并在相应的指南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应用。但现有目前指南制订过程中对于健康公平性的结构化和系统化构建涉及考虑较少,其对未来指南制订过程的指导有限。本文欲旨在探讨在指南制订的关键环节对深入构建健康公平性系统化进行深入考虑的方法学建议,以期为指南制订者提供参考。 更多>
PDF(24)
摘要:

微小RNA(micro RNAs, miRNA)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及生理过程, 可稳定存在于组织、 细胞及血液中, 成为多种疾病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已有研究表明, 其在各种慢性肝病所致的肝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调节肝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干预肝纤维化发展进程。 本文就 miRNA 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以期为肝纤维化的诊断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借鉴。

更多>
PDF(12)
摘要:

在循证医学时代下,依托规范的技术方法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发掘中医药独特优势,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并惠泽人类的必由之路。中医理论、人用经验和研究证据三结合证据体系的提出标志着中医药特色评价体系思维方法取得了重要进步,经过恰当方法整合后的多元证据体是中医药临床指南推荐意见和循证卫生决策的有力支撑。本文基于当前国际证据合成与分级方法学前沿与进展,初步提出中医药多元证据整合方法:MERGE,以期为该方法学走向成熟奠定基础,并为中医药循证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发展提供借鉴。

更多>
PDF(37)
摘要: 证据合成即使用系统、明确的方法对现有研究进行合成。目前的证据合成方法种类众多,应用领域广泛,如何选择和使用最佳的证据合成方法是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归纳与总结证据合成方法发展现状和分类的基础上,阐述证据合成方法的定义、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证据合成方法应用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 更多>
PDF(118)
摘要: 临床医师胜任力是指临床医师在日常实践中习惯性和明智地使用交流沟通、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反思的能力。本文针对临床医师胜任力的经典模型与内涵阐释,以及国内临床医师胜任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国医学教育与医生职业发展策略研究提供借鉴。目前,我国临床医师胜任力在医学教育和岗位评价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但仍需进一步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助力中国医学教育与医生职业发展。 更多>
述评
HTML(97) PDF(354)
摘要: 传统微生物学检测方法难以满足临床复杂多变的病原体检测需求。近年来,新兴的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诊断、新发及突发传染病病因分析、耐药基因检测和宿主免疫应答分析等领域。mNGS检测流程十分复杂,检测过程中每一步骤引入的变异均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方法缺乏标准化、人员认知和能力不足、仪器试剂成本高昂是mNGS临床推广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亟需对检测方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快速提升检测人员的认知和综合能力。未来,整合mNGS病原体信息、转录组信息和耐药基因信息以提高对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管理水平是mNGS检测的重要发展方向。 更多>
述评
HTML(18) PDF(46)
摘要: Castleman病是纳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罕见血液系统疾病,该病临床异质性强,分为多种亚型。其中,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iMCD)病情重、预后差,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大挑战。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靶向药物(如司妥昔单抗)是国内外多个指南、共识推荐治疗iMCD的首选药物,2022年7月司妥昔单抗在国内上市,标志着我国针对iMCD的IL-6靶向治疗时代的开启。IL-6靶间治疗已在国内陆续展开,本文阐述过去20年间(IL-6靶向治疗前时代)中国Castleman病的诊疗现状,以及国内研究者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19) PDF(107)
摘要: 细菌外囊泡(bacterial extracellular vesicles,BEVs)是细菌衍生的细胞外囊泡。作为细菌间或细菌-宿主间相互作用的关键新媒介,BEVs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宿主多种病理过程,包括肠道炎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肝脏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中发挥“致病”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疫苗、抗肿瘤制剂等发挥“治病”作用,为疾病的诊治打开了新思路。但关于BEVs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囊泡分离技术、疾病诊断特异性、囊泡储运优化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未来需设计严谨的临床研究以证实其诊断和治疗价值。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18) PDF(137)
摘要: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AID)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感染在驱动具有潜在遗传背景的AID的发生和进展中起关键作用,这为临床重新审视AID的诱因及可能机制提供了更广阔和新颖的视角。本文通过总结病原微生物与自身免疫/AID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从病原学角度探讨常见AI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期通过整合现有证据,加深对AID发病机制的认识,为疾病预防和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32) PDF(40)
摘要: 抗肿瘤药物不断推陈出新,但药物响应率有限及药物不良反应问题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药物微生物组学”概念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微生物菌群在抗肿瘤药物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化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三方面综述微生物菌群与抗肿瘤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涉及免疫调节、激素水平调节、代谢物水平调节、药物生物转化及跨膜转运调节等,并对可改善抗肿瘤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微生物菌群调控策略进行概述,以期为临床抗肿瘤药物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14) PDF(41)
摘要: 疫苗接种是防止传染病传播最有效的方法, 但其诱导的免疫反应在不同地区个体和人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最新研究表明, 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在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旨在阐述肠道微生物群在接种疫苗的不同人群、动物间的差异, 探讨肠道微生物群对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并阐述靶向肠道微生物群改善疫苗有效性的策略。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40) PDF(81)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首次在博茨瓦纳被检出, 随后造成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感染人数激增。截至目前, Omicron是需要关注的SARS-CoV-2变异株中突变数量最多的毒株, 已在整个基因组中发生至少50次突变。Omicron基因组发生的突变赋予病毒一定的适应性优势, 如受体结合域与人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受体亲和力增强导致病毒传播能力增强; 与先前变异株相比, 病毒复制能力减弱导致在COVID-19患者中引起的症状相对较轻。此外, 该变异株具有较高的环境稳定性, 部分逃脱了来自疫苗接种或先前感染诱导的宿主免疫反应, 且对大多数治疗性抗体具有较高的耐药性。本文对Omicron变异株的关键突变、病毒学特征、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进行总结, 以期为完善疫情防控策略和公共卫生举措提供科学参考。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25) PDF(33)
摘要: 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给全球带来了挑战。SARS-CoV-2会对人体多个脏器造成破坏, 其对生育力的影响目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SARS-CoV-2攻击人体的机制及其对生育力、女性妊娠及辅助生育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更多>
x 关闭 永久关闭

【温馨提醒】近日,《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接到作者反映,有多名不法人员冒充期刊编辑发送见刊通知,鼓动作者添加微信,从而骗取版面费的行为。特提醒您,本刊与作者联系的方式均为邮件通知或电话,稿件进度通知邮箱为:mjpumch@126.com,编辑部电话为:010-69154261,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编辑部核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