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封面故事

点击查看

关注心肺复苏, 为生命打开绿色通道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2017级 张丁月

 心肺复苏,简称“ CPR” ,是针对心脏和呼吸骤停采取的急救技术。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基本抢救措施,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恢复自主循环,迅速为生命打开一条绿色通道。因此,心肺复苏是每个人都应掌握的一项必备技能,社会各界也应努力加强对该技能的科普和培训。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心肺复苏进行探索和创新,为提升其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新方向,为急救救治提供了更多选择。

 本期封面设计围绕“心肺复苏最新进展”这一主题进行创作,画面主体是正在进行胸外按压的医生形象,四周场景以分格漫画形式呈现,包括呼救、开放气道、人工呼吸、除颤仪、救护车等CPR组成部分,试图在美观、突出主体的前提下使内容更加丰富,使读者通过封面图片对心肺复苏有更直观的认识。

 希望本期封面可以吸引更多医学工作者和普通大众关注心肺复苏这一领域,也希望医疗领域未来能够深入探索心肺复苏的本质和机理,不断挖掘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取得更大突破和进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第14卷,第3期 2023年05月30日
中文双月刊 CN 11-5882/R ISSN 1674-9081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PDF(1)
摘要: 快速动态循证指南的制订旨在使指南的推荐意见处于最新状态,相较于标准指南,快速动态循证指南可更好地利用现有证据,并及时、快速地将证据应用及转化。因此,本文从快速动态循证指南的优势、适用情况、制订流程和现存挑战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关思考,以期为国内指南制订机构和学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更多>
PDF(1)
摘要: 目的 分析 Omicron BA.5.2 变异株感染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炎症指标,筛选可能的预后诊断标志物。 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22 年 8 月 1 日-11 月 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Omicron BA.5.2 变异株感染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比较 4 组临床资料差异, 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法分析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炎症指标,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法分析各指标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 曲线分析各指标对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诊断价值。 结果 共纳入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 3006 例患者,其中男性 1522 例(50.63%)、女性 1484 例(49.37%); 平均年龄为(58.72±18.01) (14~96)岁;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40.98%, 1232/3006)、普通型(52.56%,1580/3006)、重型(4.26%, 128/3006)、危重型(2.20%, 66/3006);各组在合并基础疾病(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病、肺部疾病、恶性肿瘤、脑部疾病、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方面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均<0.01);住院期间共死亡 74 例(2.43%),其中危重型 46 例(63.01%)、重型 19 例(26.03%)、普通型 7 例(9.60%)、轻型 2 例(2.74%),年龄 ≥ 70 岁的死亡患者占比为 75.68%(56/74),所有死亡患者均为合并基础疾病人群;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蛋白水平是疾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且 CRP 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2), 白蛋白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01);CRP、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ex, SIR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SII) 为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 CRP、SIRI 与疾病预后呈显著正相关(P=0.027, P=0.025), SII 与疾病预后呈显著负相关(P=0.021); 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 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均>0.70, 对疾病严重程度分型的诊断价值较高; CRP、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D-二聚体、肌钙蛋白 T(troponin T, TnT)、TnI、NLR、SII、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lymphocyte ratio, 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lymphocyte ratio,MLR) 对应的 AUC 均>0.70, 对死亡或存活的预后诊断价值较高。 结论 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 Omicron BA.5.2 变异株感染住院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结合 CRP、IL-6、PCT、D-二聚体、TnT、TnI、NLR、SII、PLR、MLR 的预测模型可早期识别 Omicron BA.5.2 变异株感染住院患者中的高危人群, 及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更多>
PDF(5)
摘要:

疫苗是防止传染病传播最有效的方法,但其诱导的免疫反应在不同地区个体和人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最新研究表明, 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对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发挥关键作用。本文旨在阐述肠道微生物群在接种疫苗的不同人群、动物间的差异,探讨肠道微生物群对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并阐述靶向肠道微生物群改善疫苗有效性的策略。

更多>
PDF(67)
摘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智能技术,如ChatGPT等,必将冲击各行各业,特别是事关生命健康的医疗事业。此类通用智能科技的深入与普及,将使数字医生理念变得现实且迫切,并将进一步加快推动医生与医院的虚实互动平行化进程。本文从智慧新医学的“三个三”概念出发,讨论如何在此大背景下降低社会成本,提高医疗保健效益,未来使“患者拥有个性化和私人专属的数字医院”的愿景成为现实。 更多>
PDF(11)
摘要: 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诱导DNA双链断裂,激活cGAS-STING通路、NF-kB/IRF3通路和STAT1/3-IRF1通路,上调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表达,促炎细胞因子、CD8+T细胞及CD4+T细胞在肿瘤中浸润增加,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提供了有利的免疫原性微环境。联合治疗使得正向调节免疫反应的记忆效应T细胞、M1型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浸润增加,免疫抑制性的调节性T细胞、M2型巨噬细胞及髓源性抑制细胞下调,部分小鼠肿瘤完全缓解并产生免疫记忆。值得注意的是,放射性诊断药物2-[18F]FDG联合PD-L1抗体治疗也可调控免疫微环境,显著提高疗效。本文主要综述目前典型的放射性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协同抗肿瘤治疗策略,并强调联合治疗时间窗以及不同的治疗组合可能改善治疗效果,提出诊断放射性药物联合免疫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范式,或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更多>
PDF(3)
摘要: 目的 了解万古霉素等16种药物对临床革兰阳性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收集全国24家医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进行菌种鉴定,并采用自动化仪器法对收集的菌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按CLSI 2022年版标准判读药敏结果,进而对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收集革兰阳性球菌500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1.0%,255/500)和肠球菌(46.6%,233/50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阳性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苯唑西林和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55.5%~71.5%),但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保持较低的耐药率(0.2%~1.0%)。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均对利奈唑胺敏感,但4.4%的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但1.8%的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夫西地酸的耐药率较低,仅为2.7%。去甲万古霉素和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50和MIC90相同,分别为1mg/L和2mg/L。 结论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均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夫西地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仍存在对上述4种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 更多>
PDF(11)
摘要: 健康公平性能够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健康差异,使公民享有公平的健康服务。,指南制订者对于健康公平性的考虑越来越重视健康公平性,并在相应的指南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应用。但现有目前指南制订过程中对于健康公平性的结构化和系统化构建涉及考虑较少,其对未来指南制订过程的指导有限。本文欲旨在探讨在指南制订的关键环节对深入构建健康公平性系统化进行深入考虑的方法学建议,以期为指南制订者提供参考。 更多>
PDF(10)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首次在博茨瓦纳被检出,随后造成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感染人数激增。截至目前,Omicron是需要关注的SARS-CoV-2变异株中突变数量最多的毒株,已在整个基因组中发生至少50次突变。Omicron基因组发生的突变赋予病毒一定的适应性优势,如受体结合域与人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亲和力增强导致病毒传播能力增强,病毒复制能力减弱导致在COVID-19患者中引起的症状较轻。此外,该变异株具有较高的环境稳定性,部分逃脱了来自疫苗接种或先前感染诱导的宿主免疫反应,且对大多数治疗性抗体具有较高的耐药性。本文对Omicron变异株的关键突变、病毒学特征、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进行总结,以期为完善疫情防控策略和公共卫生举措提供科学参考。 更多>
PDF(12)
摘要:

微小RNA(micro RNAs, miRNA)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及生理过程, 可稳定存在于组织、 细胞及血液中, 成为多种疾病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已有研究表明, 其在各种慢性肝病所致的肝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调节肝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干预肝纤维化发展进程。 本文就 miRNA 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以期为肝纤维化的诊断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借鉴。

更多>
PDF(7)
摘要:

在循证医学时代下,依托规范的技术方法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发掘中医药独特优势,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并惠泽人类的必由之路。中医理论、人用经验和研究证据三结合证据体系的提出标志着中医药特色评价体系思维方法取得了重要进步,经过恰当方法整合后的多元证据体是中医药临床指南推荐意见和循证卫生决策的有力支撑。本文基于当前国际证据合成与分级方法学前沿与进展,初步提出中医药多元证据整合方法:MERGE,以期为该方法学走向成熟奠定基础,并为中医药循证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发展提供借鉴。

更多>
PDF(19)
摘要: 硼中子俘获疗法( 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BNCT)是一项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先进放疗技术。该技术通过在癌细胞内发生的10B (n,α)7Li原子核反应杀死癌细胞,是一种原子级别的二元靶向治疗,其临床实施需要专业技术与装置支持。BNCT的核心要素包括适宜的中子源及中子俘获药物。相较于传统放疗技术,BNCT在治疗局部复发肿瘤(如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头颈部肿瘤)中优势突出,能够更好地保护正常器官,特别是对于已经对周围器官产生明显侵犯的肿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阐述BNCT的技术原理、核心要素及其临床应用,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更多>
PDF(9)
摘要: 证据合成即使用系统、明确的方法对现有研究进行合成。目前的证据合成方法种类众多,应用领域广泛,如何选择和使用最佳的证据合成方法是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归纳与总结证据合成方法发展现状和分类的基础上,阐述证据合成方法的定义、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证据合成方法应用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 更多>
PDF(32)
摘要: 传统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难以满足临床上复杂多变的病原体检测需求。近年来,新兴的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 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诊断、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因分析、耐药基因检测和宿主免疫应答分析等领域。 mNGS 检测流程十分复杂,检测过程中每一步骤引入的变异均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方法缺乏标准化、人员认知和能力不足、仪器试剂成本高昂是 mNGS 临床推广面临的主要障碍。检测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人员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是目前 mNGS 检测面临的迫切需求。整合 mNGS 病原体信息、转录组信息和耐药基因信息以综合提高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管理水平是 mNGS 检测的重要发展方向。 更多>
PDF(28)
摘要: 临床医师胜任力是指临床医师在日常实践中习惯性和明智地使用交流沟通、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反思的能力。本文针对临床医师胜任力的经典模型与内涵阐释,以及国内临床医师胜任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国医学教育与医生职业发展策略研究提供借鉴。目前,我国临床医师胜任力在医学教育和岗位评价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但仍需进一步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助力中国医学教育与医生职业发展。 更多>
PDF(9)
摘要:

目的  对比在多模式血液管理措施下,血友病关节炎(hemophilia arthritisHA)与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围手术期失血量及异体输血风险。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15日接受单侧THA并符合标准的26例HA患者,平均年龄(30.46±6.78)岁,BMI(23.90±4.53) kg/m2;按照1:3匹配76例接受单侧THA的ONFH患者。两组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4.41±7.398)岁,BMI(24.61±4.11) kg/m2;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中位手术时间、中位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术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下降值、总失血量、输血比例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HA-THA组术后总失血量[(1927.08±956.60) mL比(1475.88±924.43) mL,P=0.036]及隐性失血量[(1526.70±835.82) mL比(1147.94±930.10) mL,P=0.069]均多于对照;大出血率高于对照组(38.46%比15.38%,P=0.002);输血率高于对照组(15.38%比9.89%,P=0,012);中位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98min比77min,P=0.015);中位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0天比12天,P=0.000)。 结论  单侧HA-THA的围手术期失血及异体输血风险相比ONFH-THA患者仍高,需进一步研究预防性和有效的方法来降低HA-THA失血风险。

更多>
PDF(12)
摘要: 患者参与指南制订作为一个新兴的国际研究热点,国内外相关方法学研究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倡导组建患者小组,并围绕患者小组的工作方式、参与指南制订的患者代表来源及选择、参与环节、管理及支持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患者小组持续性、结构化与指南共识专家组进行患者价值观与偏好信息的双向交流模式等方法学优化建议,以期为国内患者参与指南制订提供参考。 更多>
PDF(52)
摘要: 中国精英教学医院联盟(简称“联盟”)致力于探索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推进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特别是在深化医教协同、推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改革和里程碑评价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本文对联盟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的建立及基于胜任力的里程碑评价体系建立进行阐述,并对胜任力及里程碑评价工具在实施中的挑战与前景进行分析,认为这一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将有助于发挥联盟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促进我国医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更多>
PDF(28)
摘要: Ⅰ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一种以炎症和纤维化为主的胰腺炎,属于IgG4相关性疾病。目前关于Ⅰ型AIP的发病机制认识尚浅,普遍认为其发病是遗传、环境、免疫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近年来,在Ⅰ型AIP发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本文主要从免疫学角度阐述其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更多>
PDF(6)
摘要: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复发性湿疹性皮损为特征,伴有皮肤干燥和难治性瘙痒。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原因之一可能与皮肤微生物环境相关,多项研究发现洗浴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有关,洗浴方式的不同可能影响特应性皮炎的严重程度。因此,本文聚焦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洗浴方式、清洁剂使用等,并对相关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展开阐述。 更多>
PDF(20)
摘要: 临床实践指南是制订临床决策的重要依据,但仍有诸多因素导致医生无法遵循指南,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为指南的外部有效性受限,最终使得指南无法为临床决策的制订提供足够依据,此为指南与临床决策之间的距离。真实世界研究可增强指南的外部有效性,为临床决策的制订提供依据,为指南提供本土化证据、成本效益及其他方面相关证据,同时可监测指南的实施,弥补传统指南的证据不足,有助于弥合指南与临床决策之间的距离。在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考虑纳入高质量的真实世界研究和真实世界证据,以促进指南优化,助力指南质量提升。 更多>
PDF(12)
摘要: 撤除生命维持干预(life-sustaining medical intervention,LSMI)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伦理学问题。本文分别从尊重患者自主性、无效医疗和患者最佳利益三个方面,尝试对撤除LSMI的伦理学可辩护性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案例为临床实践中撤除LSMI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及对策。笔者认为符合下述任一条件时,撤除LSMI可得到伦理学辩护:(1)患者给出有效同意;(2)生命维持干预被判定为无效医疗;(3)撤除生命维持干预符合患者的最佳利益。最后,笔者指出实践中撤除LSMI所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更多>
述评
HTML(14) PDF(29)
摘要: 2018年我国正式提出"复苏中心"建设概念, 其是医疗机构针对心脏骤停患者建立的专门体系, 涵盖从心脏骤停预防到急救、监护、治疗、康复的全过程, 通过整合各种医疗资源并优化系统流程, 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救治服务, 争取最佳复苏结局。复苏中心建设是社会对高质量急诊医疗服务的必然需求, 是医院推动多学科尤其是急诊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 亦是医院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复苏中心将在传统急救医疗体系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提升, 针对最紧急的急救状况探索更高质量的救治模式和流程。复苏中心建设首先需要急诊学界达成共识并积极发声, 同时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下, 从区域试点逐步向全国范围推广。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16) PDF(36)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硬件以及大数据的发展, 生命科学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设备及算法。大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人工智能设备能够对心脏骤停进行风险预测和早期识别, 还可指导心肺复苏实施及复苏后临床预后的预测和个性化诊疗。人工智能不仅可为科研提供新思路, 且在临床决策与医疗资源配置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将围绕人工智能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14) PDF(34)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 心脏骤停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于心脏骤停患者, 心肺复苏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大脑氧供, 避免脑缺氧损伤。近年来, 由于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可监测额叶皮质脑组织局部脑氧饱和度, 实时反映脑氧供需平衡, 其在心肺复苏领域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NIRS技术可用于评估心肺复苏质量、早期发现再次心脏骤停、判断患者的预后、评估脑血流自主调节水平、监测目标温度管理以及体外心肺复苏治疗患者的救治效果,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就NIRS的原理及其在心肺复苏领域中的应用进展进行概述, 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12) PDF(13)
摘要: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之一,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是其最严重的临床结局。及早识别、早期预防可推迟或避免心脏骤停的发生, 因此, 明确HCM的猝死高危因素对于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公认的HCM患者SCD高危因素主要包括SCD家族史、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严重左心室肥厚、不明原因的晕厥、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终末期HCM、任何大小的左心室心尖室壁瘤以及广泛晚期钆增强等,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室间隔心肌酒精消融术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等。本文围绕识别HCM引发SCD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策略, 就HCM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以期为改善HCM患者的临床结局提供指导。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12) PDF(12)
摘要: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预后欠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目前导致患者瘫痪的重要原因, 多见于心脏骤停、脑出血、脑梗死、脑卒中等疾病, 其经典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钙超载、一氧化氮损伤以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方案不断完善, 然而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仍在不断探索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 存在于骨髓、肌肉、脂肪等组织器官中。近年来, MSCs凭借其强大的分化能力、分泌能力以及良好的免疫相容性, 被用于探索治疗多种疾病。本文从病理生理机制出发, 阐述MSCs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以期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6) PDF(4)
摘要: 对于传统心肺复苏不能恢复或维持自主心律的心脏骤停患者, 通过建立体外膜肺氧合快速实施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可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 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改善患者预后。院前实施ECPR可最大化减少心脏骤停患者循环不充分的时间, 但因其投入巨大, 且受场地条件限制较多, 临床推广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在团队协作、流程实施及最佳受益人群方面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已有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了院前ECPR策略,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就院前ECPR实施现状及要点进行概述, 并对未来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更多>
指南与共识
HTML(12) PDF(21)
摘要: 我国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严重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且两种疾病经常共患。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OA和OP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目前缺乏OA及OP社区管理的专家共识和指南。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OA及OP的诊疗水平,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订方法, 通过调查确定拟解决的重要临床问题, 并对OA及OP领域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 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 经德尔菲法投票及专家组讨论, 最终形成14条推荐意见, 涉及OA及OP的诊断、风险筛查、患者自我测评、社区治疗及适宜诊疗模式, 以期为老年人群OA与OP诊疗的社区管理提供临床指导与帮助。 更多>
指南与共识
HTML(10) PDF(34)
摘要: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医疗器械的研发与转化进入活跃期, 产品的性能评价方法需要标准化且亟待创新。以促进行业发展、支撑监管、提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品质量为目标, 浙江大学牵头联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多家专业机构, 依托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 分析了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性能评价的共性问题, 对相关测试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本文在专家组共识的基础上, 对各种测试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具体介绍, 同时对相关的测试数据抽样加以阐述, 以期在业内形成统一认识, 从而促进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性能评价方法与流程的标准化, 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更多>
x 关闭 永久关闭

【温馨提醒】近日,《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接到作者反映,有多名不法人员冒充期刊编辑发送见刊通知,鼓动作者添加微信,从而骗取版面费的行为。特提醒您,本刊与作者联系的方式均为邮件通知或电话,稿件进度通知邮箱为:mjpumch@126.com,编辑部电话为:010-69154261,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编辑部核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