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更多
封面故事
点击查看核医学技术:开启个性化诊疗的新时代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2017级 曹增涵
近二十年来,随着设备和放射性药物的革新、临床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全球化合作的开启,核医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期《协和医学杂志》主题为:核素诊疗与临床转化,旨在阐述放射性核素(即核医学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价值。封面创作亦围绕该主题展开。
本期封面由背景与中心人物轮廓两部分组成。背景涵盖脑、心肌、肝脏、前列腺以及骨骼5种组织/器官。这些靶组织及靶器官均来源于本期重点选题论文,是放射性核素应用的典型代表。中心人物及镶嵌于其中的黑色脏器轮廓模拟了核医学显像。经多位临床专家的提点,我意识到特定核素并非仅可用于单一靶器官的诊疗,而是可在各种疾病中广泛应用,同理,每种脏器相关的疾病也可通过不同核素显像。因此,图中各种常见核素也散在标注于人体各个部位。在不同组织/器官中,我采用了不同颜色进行标注,展示核素可在不同靶组织/器官中发挥其定位或辐射功能。
人体从宏观上看疑点重重,核医学技术成为黑白疑团中引人注目的彩色亮点,将微观的病生理变化较为直观地展现出来,推动了人类对医学的进一步认知。放射性核素在临床中的应用是多元的,不断创新的,相信随着核医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在未来的临床诊疗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价值,助力个性化诊疗的高效实施。





基层医疗机构应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力军,是国家卫生保健系统的基石。在COVID-19疫情期间,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凸显出许多短板。本文通过系统文献检索与分析,发现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存在患者就医需求不高、卫生系统整合性不强、服务基础薄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基于“三力理论”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策略,以期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更好地完成“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提供参考。
更多>

通过系统检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卫生标准网站及相关文献数据库,全面评估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相关卫生健康标准的数量、发布时间及使用现状等,分析我国卫生健康标准领域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完善我国卫生健康标准体系建设及制定卫生健康标准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更多>
骨龄是了解儿童生长发育最常用且有效的指标,在多种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最常拍摄左手和腕部X线片进行骨龄评估,但其存在一定辐射风险。超声能清晰显示骨骺及次级骨化中心,可进行多部位扫查、动态测量,无辐射且便捷。近年来,利用超声进行骨龄评估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通过回顾最新文献,探讨肌骨超声以及定量超声在骨龄评估中的价值,并提出超声评估骨龄研究中的问题以及改进方向。
更多>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中极为常见,病原体的快速检测和精准诊断是其有效治疗的前提。传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对呼吸道病原体的检测灵敏度偏低,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大幅提高了呼吸道病原体的诊断能力。如何基于患者基础疾病、呼吸道感染类型及病原谱合理选择恰当的核酸检测技术并正确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成为重要的临床问题。为此,中华检验医学培训工程专家委员会组织我国多学科专家共同撰写了《成人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核酸检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该共识参考国内外指南及文献,分析了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数字PCR技术、核酸即时检测技术和病原体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场景、技术特点和性能验证要求,以及该类技术在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肺结核和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供临床借鉴参考。
更多>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名而来。关于M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接受“多重打击”理论,其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胰岛素抵抗、脂质紊乱、氧化应激、肠道微生物群等。然而,目前尚无获批治疗MAFLD的特效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参与了代谢综合征和脂肪肝的发生,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可能通过影响肝脏脂质代谢、胰岛素敏感性及促炎细胞因子水平进而导致MAFLD的发生,还可通过参与免疫功能调节、基因调控而参与MAFLD的发生。此外,补充维生素D通过肠-肝轴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胆汁酸代谢,可缓解脂肪肝的进展。基于此,本文就维生素D与MAFLD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并揭示维生素D在MAFLD发病中的潜在机制,为MAFLD的治疗提供临床思路。
更多>
在线自适应放疗( online adaptive radiotherapy,OART)技术是继调强放疗后的革命性技术,目前国内首个基于迭代锥形束CT( iterative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iCBCT)的人工智能在线自适应放疗平台在北京协和医院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报道北京协和医院放射治疗科首次采用基于iCBCT的OART技术治疗局部进展期宫颈癌患者1例,治疗后患者症状达到临床完全缓解且仅发生1级下消化道不良反应(腹泻),未出现1级及以上的血液学、泌尿生殖系统及其他放疗相关不良反应。本文就该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及随访展开讨论,以期为后续大规模应用该技术提供临床借鉴。
更多>











疫苗是防止传染病传播最有效的方法,但其诱导的免疫反应在不同地区个体和人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最新研究表明, 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对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发挥关键作用。本文旨在阐述肠道微生物群在接种疫苗的不同人群、动物间的差异,探讨肠道微生物群对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并阐述靶向肠道微生物群改善疫苗有效性的策略。
更多>



微小RNA(micro RNAs, miRNA)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及生理过程, 可稳定存在于组织、 细胞及血液中, 成为多种疾病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已有研究表明, 其在各种慢性肝病所致的肝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调节肝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干预肝纤维化发展进程。 本文就 miRNA 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以期为肝纤维化的诊断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借鉴。
更多>
在循证医学时代下,依托规范的技术方法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发掘中医药独特优势,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并惠泽人类的必由之路。中医理论、人用经验和研究证据三结合证据体系的提出标志着中医药特色评价体系思维方法取得了重要进步,经过恰当方法整合后的多元证据体是中医药临床指南推荐意见和循证卫生决策的有力支撑。本文基于当前国际证据合成与分级方法学前沿与进展,初步提出中医药多元证据整合方法:MERGE,以期为该方法学走向成熟奠定基础,并为中医药循证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发展提供借鉴。
更多>












- 协和MDT
- 指南与共识
- 官微访谈
- 健康科普
- 医&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