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封面故事

点击查看

核医学技术:开启个性化诊疗的新时代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2017级 曹增涵

 近二十年来,随着设备和放射性药物的革新、临床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全球化合作的开启,核医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期《协和医学杂志》主题为:核素诊疗与临床转化,旨在阐述放射性核素(即核医学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价值。封面创作亦围绕该主题展开。

 本期封面由背景与中心人物轮廓两部分组成。背景涵盖脑、心肌、肝脏、前列腺以及骨骼5种组织/器官。这些靶组织及靶器官均来源于本期重点选题论文,是放射性核素应用的典型代表。中心人物及镶嵌于其中的黑色脏器轮廓模拟了核医学显像。经多位临床专家的提点,我意识到特定核素并非仅可用于单一靶器官的诊疗,而是可在各种疾病中广泛应用,同理,每种脏器相关的疾病也可通过不同核素显像。因此,图中各种常见核素也散在标注于人体各个部位。在不同组织/器官中,我采用了不同颜色进行标注,展示核素可在不同靶组织/器官中发挥其定位或辐射功能。

 人体从宏观上看疑点重重,核医学技术成为黑白疑团中引人注目的彩色亮点,将微观的病生理变化较为直观地展现出来,推动了人类对医学的进一步认知。放射性核素在临床中的应用是多元的,不断创新的,相信随着核医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在未来的临床诊疗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价值,助力个性化诊疗的高效实施。

第14卷,第4期 2023年07月30日
中文双月刊 CN 11-5882/R ISSN 1674-9081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PDF(0)
摘要: 随着高通量测序等新兴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组学、多维度的生物大数据研发模式揭开序幕,同时数学建模、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和 5G 等技术的快速迭代为数字孪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数字孪生是对物理对象、流程和系统在数字空间的模型映射,在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1) 为人体器官及系统提供可视化的三维立体构象, 可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2) 为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表型组学等数据挖掘提供有血有肉的"骨架";(3) 对于慢病管理、药物开发和临床试验等流程进行系统模拟, 从而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梳理数字孪生在医学领域中的方法和应用,以期为我国发展医学数字孪生研究提供参考。 更多>
PDF(1)
摘要: 患者与公众指南(Patient and public versions of guidelines,PVG)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本文拟对PVG的制订方法进行探讨,对不同制订方法进行介绍和比较,并融入案例进行解读,旨在为PVG制订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以进一步促进PVG的发展。 更多>
PDF(5)
摘要:

基层医疗机构应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力军,是国家卫生保健系统的基石。在COVID-19疫情期间,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凸显出许多短板。本文通过系统文献检索与分析,发现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存在患者就医需求不高、卫生系统整合性不强、服务基础薄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基于“三力理论”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策略,以期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更好地完成“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提供参考。

更多>
PDF(2)
摘要: 认知功能障碍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认知减退、记忆力和注意力障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复杂多样,研究表明慢性持续性神经炎症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小胶质细胞、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与神经炎症、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调控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可减少炎症因子、减少β淀粉样蛋白沉积、调控自噬、维持突触稳态,达到减轻神经炎症,进而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因此,探讨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及其二者共同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为认知功能障碍相关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及临床防治、药物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更多>
PDF(6)
摘要:

通过系统检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卫生标准网站及相关文献数据库,全面评估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相关卫生健康标准的数量、发布时间及使用现状等,分析我国卫生健康标准领域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完善我国卫生健康标准体系建设及制定卫生健康标准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更多>
听诊器的故事
邹海
当前状态:  doi: 10.12290/xhyxzz.2023-0368
PDF(3)
摘要: 更多>
PDF(0)
摘要:

骨龄是了解儿童生长发育最常用且有效的指标,在多种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最常拍摄左手和腕部X线片进行骨龄评估,但其存在一定辐射风险。超声能清晰显示骨骺及次级骨化中心,可进行多部位扫查、动态测量,无辐射且便捷。近年来,利用超声进行骨龄评估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通过回顾最新文献,探讨肌骨超声以及定量超声在骨龄评估中的价值,并提出超声评估骨龄研究中的问题以及改进方向。

更多>
PDF(13)
摘要: 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宏基因组检测平台,回顾性分析2022年4—12月临床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临床信息、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及二代测序结果等相关资料,评价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 39例临床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中,29例(74.4%)检出疑似致病病原体特异性序列,其中11例(37.9%)检出细菌,13例(44.8%)检出病毒,3例(10.3%)检出真菌,1例(3.5%)检出细菌及病毒,1例(3.5%)检出真菌及病毒,阳性率为74.4%。10例报告阴性结果,假阴性率为25.6%。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临床常规病原学检查(包括脑脊液涂片、培养、病原体抗原及核酸聚合酶链式反应)的阳性率(74.4%比23.7%)。 结论 相较于现有的临床常规病原学检查手段,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阳性率,可能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更多>
PDF(16)
摘要: 目的 梳理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罕见病药物,并分析药物在国内外可及性的差异,完善与更新我国罕见病相关药物治疗现状,为罕见病药物治疗的管理和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疾病为参考,检索其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Drug Administration,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获批上市的孤儿药,并提取已在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NMPA)获得批准文号的药物品种;同时,检索我国药品说明书适应证批准用于罕见病的药物品种,梳理罕见病治疗药物目录,并分析上述药物的可及性。 结果 截至2022年12月31日,获美国FDA、EMA或NMPA批准、并在我国上市的罕见病药物共116种,覆盖53种罕见病。其中,美国FDA批准的药物74种,覆盖41种罕见病; EMA批准的药物39种,覆盖27种疾病;NMPA批准的药物94种,覆盖38种疾病。在116种罕见病药物中,59种药物至少1种剂型具有国产批准文号,覆盖36种罕见病; 64种药物至少1种剂型纳入国家医保报销范围,覆盖28种罕见病。 结论 目前我国共有116种国外上市的孤儿药或我国药品说明书批准用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疾病治疗的药物,相较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发布时,国外上市的孤儿药在我国的可及性及具有国产批准文号的孤儿药构成比提高,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报销范围的药品数量增加。 更多>
PDF(10)
摘要: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行业发展,为临床诊断、治疗、康复等领域提供精准的智能辅助;其在“医患共同决策”领域具有较大潜力。然而,人工智能在医患共同决策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本文阐述人工智能在医患共同决策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人工智能决策辅助在医患共同决策应用中的潜在问题与挑战,提出可能的解决措施,为未来人工智能决策辅助的开发与实施提供参考。 更多>
PDF(5)
摘要: 为使我国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dioiodine refractory differentiated thyroidcancer,RAIR-DTC)临床诊疗工作更加规范,迫切需要构建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诊治管理指南,以更加科学地指导和完善RAIR-DTC的日常诊疗工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本研究团队注册并撰写了《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治管理指南计划书(2023版)》,并将严格按照相关循证指南要求的制订流程制定和发布正式的指南文件。该计划书主要介绍了指南的制订目的、应用范围、使用者、目标人群、指南工作组成员、临床问题的收集与量化评价、证据筛选与质量评估以及推荐意见的产生与同行评审等内容。 更多>
PDF(1064)
摘要: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中极为常见,病原体的快速检测和精准诊断是其有效治疗的前提。传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对呼吸道病原体的检测灵敏度偏低,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大幅提高了呼吸道病原体的诊断能力。如何基于患者基础疾病、呼吸道感染类型及病原谱合理选择恰当的核酸检测技术并正确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成为重要的临床问题。为此,中华检验医学培训工程专家委员会组织我国多学科专家共同撰写了《成人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核酸检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该共识参考国内外指南及文献,分析了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数字PCR技术、核酸即时检测技术和病原体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场景、技术特点和性能验证要求,以及该类技术在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肺结核和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供临床借鉴参考。

更多>
PDF(2)
摘要: 目的 探索共识法在中医药指南制订中的关键要素,为改善共识的规范性和客观性提供方法学建议,为未来指南制订中共识法的规范应用提供新思路。 方法 采用半结构化定性访谈方法,对指南牵头人、工作组以及共识组进行访谈,探讨影响共识可信度的因素及对共识主体构成和共识过程的看法。 结果 共进行了26次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212条编码,深化为5个领域,分别为组建共识组、患者参与、会议主持人、准备共识及共识影响因素;概括了组建共识组的3个基本步骤,以及共识法应用的17个基本考虑。 结论 在指南制订过程中,建议增加共识前的方法学培训,方法学家全程参与,鼓励专家合理看待分歧,重视指南制订方法学和证据材料,公开共识组遴选过程、增加患者参与、管理和报告利益冲突,以减少偏倚,提高共识的透明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更多>
PDF(4)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umin-bilirubin,ALBI)联合肝功能指标及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满24个月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随访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肝转移组和非肝转移组,并按2:1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与验证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风险因素,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可靠性,最后绘制列线图展示预测结果。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195例,其中建模组130例,验证组65例;通过Lasso回归变量筛选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BI(OR=8.062,95%: 2.545~25.54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OR=1.037,95% CI: 1.004~1.071)与CEA (OR=1.025,95% CI: 1.008~1.043)是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建模组三者联合预测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21,灵敏度为78.0%,特异度为95.0%,C-index为0.921,H-L拟合度曲线X2=0.851,P=0.654,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提示该模型准确度较高,DCA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对建模组数据,采用Bootstrap法进行1000次重抽样的内部验证,准确性为0.869,kappa一致性为0.709,AUC为0.913;应用ALBI、ALT与CEA单独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时,CEA的AUC最大(0.897),三者联合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能最高。验证组三者联合预测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AUC为0.918,灵敏度为85.0%,特异度为95.6%,C-index为0.918,H-L拟合度曲线X2=0.586,P=0.746。 结论 ALBI、ALT与CEA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有一定预测价值,三者联合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能较高,通过其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更多>
PDF(28)
摘要: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名而来。关于MAFLD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接受“多重打击”理论,其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胰岛素抵抗、脂质紊乱、氧化应激、肠道微生物群等。然而,目前尚无获批治疗MAFLD的特效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参与了代谢综合征和脂肪肝的发生,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可能通过影响肝脏脂质代谢、胰岛素敏感性及促炎细胞因子水平进而导致MAFLD的发生,还可通过参与免疫功能调节、基因调控而参与MAFLD的发生。此外,补充维生素D通过肠-肝轴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胆汁酸代谢,可缓解脂肪肝的进展。基于此,本文就维生素D与MAFLD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并揭示维生素D在MAFLD发病中的潜在机制,为MAFLD的治疗提供临床思路。

更多>
PDF(14)
摘要:

在线自适应放疗( online adaptive radiotherapy,OART)技术是继调强放疗后的革命性技术,目前国内首个基于迭代锥形束CT( iterative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iCBCT)的人工智能在线自适应放疗平台在北京协和医院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报道北京协和医院放射治疗科首次采用基于iCBCT的OART技术治疗局部进展期宫颈癌患者1例,治疗后患者症状达到临床完全缓解且仅发生1级下消化道不良反应(腹泻),未出现1级及以上的血液学、泌尿生殖系统及其他放疗相关不良反应。本文就该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及随访展开讨论,以期为后续大规模应用该技术提供临床借鉴。

更多>
PDF(7)
摘要: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AID)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感染在驱动具有潜在遗传背景的AID的发生和进展中起关键作用,这为临床重新审视AID的诱因及可能机制提供了更广泛和新颖的视角。本文通过总结病原微生物与自身免疫/AID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从病原学角度探讨常见AI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希望通过整合现有证据,加深对AID发病机制的认识,为疾病预防和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更多>
PDF(2)
摘要: 目的 探究贝尔面瘫患者术中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与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0月—2022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行面神经减压手术的贝尔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术中采用面神经监测并准确记录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以及术后至少有1年详细随访记录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将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至I~II级(HB分级)定义为术后恢复良好,恢复至III级及以上定义为恢复不良,并按面神经反应兴奋性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直接刺激阈值≤1.5mA,B组直接刺激阈值>1.5mA或刺激量增加至3mA仍未记录到神经反应波形,比较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的关系。 结果 共36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贝尔面瘫患者纳入本研究,均在发病1~3个月内接受经乳突-上鼓室入路面神经减压手术,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24例(66.7%),恢复不良组12例(33.3%),仅有20例(55.6%,20/36)患者术中记录到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且均≤1.5 mA (0.1~1.5 mA),16例(44.4%,16/36)即使在面神经刺激量增加至3 mA也未能记录到面神经反应波形。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组与恢复不良组在年龄、性别、面瘫侧别、手术时机、术前面神经电图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A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B组(P=0.009)。 结论 对于行面神经减压手术的贝尔面瘫患者,术中面神经直接刺激阈值可能对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一定预判价值。 更多>
PDF(10)
摘要: 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包含一系列的循证决策过程。其中,从证据至推荐是极具挑战性的一环。 推荐意见的形成需决策者全面、准确地理解证据,综合权衡干预措施的潜在获益与风险,并根据临床实际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相较于传统的证据汇总呈现方式, 应用可视化工具可有效促进证据信息的传递和分析,简化信息阅读,提升决策效率。 基于此目的, 本文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改良制作了证据汇总可视化工具维特鲁威图,并结合实例阐述其使用方法和优势,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更多>
PDF(5)
摘要: 目前经典 Child-Pugh 分级法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liver disease, MELD)被临床广泛用于术前评估肝细胞癌(liver cell carcinoma,HCC) 患者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治疗后肝功能衰竭及预后情况。但受到白蛋白、腹水、血肌酐等因素的影响,二者的使用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文献报道 HCC患者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评分(PALBI)、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以及新型预测模型在评估 HCC 患者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及预后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结合文献资料对经典、新型肝功能评分以及新型预测模型在 HCC 患者行肝切除术后的研究认为 PALBI 评分目前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更多>
PDF(29)
摘要: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流行,国家对其防控政策历经“乙类甲管” 至“乙类乙管”。在此背景下,生物样本库开展样本保藏活动时,需重新审视其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并开展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实践,制订有效的管理措施。针对新型冠状病毒不断变异的特性和潜在风险,完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势在必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临床数据与样本资源库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应用学会共同起草并制定本共识,旨在为临床生物样本保藏活动提供生物安全防护实践指引,降低生物安全风险,确保样本保藏活动的安全顺利开展。 更多>
PDF(15)
摘要: Castleman病( Castleman disease,CD)是纳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罕见血液系统疾病,该病临床异质性强,分为多种亚型。其中,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iMCD)病情重、预后差,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大挑战。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靶向药物(如司妥昔单抗)是国内外多个指南、共识推荐治疗iMCD的首选药物,2022年7月司妥昔单抗在国内上市,标志着我国针对iMCD的IL-6靶向治疗时代开启。值此特殊时间节点,本文阐述过去20年间(IL-6靶向治疗前时代)中国Castleman病的诊疗现状,以及国内研究者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更多>
PDF(3)
摘要: 目的 初步调查我国麻醉医师对缓和医疗及终末期患者缓和镇静的了解及相关临床能力。 方法 2021年10月—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通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全国麻醉医师中开展横断面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信息、工作经验、是否熟悉缓和医疗、面对终末期患者的感受、是否给重症/终末期痛苦患者实施过缓和镇静及镇静药物选择。 结果 来自全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2536名麻醉医师完成了有效问卷,其中仅572名(22.6%,572/2536)医师表示熟悉缓和医疗。有重症/终末期患者接触经历、参与疼痛临床诊疗、医院设立安宁缓和医疗组或相应部门/组织的麻醉医师中熟悉缓和医疗的比例更高。超过40%的麻醉医师面对终末期患者时会感到无力、无助且对临床决策存在困惑,了解缓和医疗的麻醉医师面对重症/终末期患者时信心更足(9.8%比4.4%,P=0.001)。在734名有缓和镇静实施经验的麻醉医师中,151人(20.6%,151/734)曾仅使用阿片类药物作为镇静手段。 结论 我国麻醉医师对缓和医疗及缓和镇静药物选择的认识均不足。加强缓和医疗团队建设、开展缓和医疗及缓和镇静的教育培训或将有助于提高麻醉医师面对重症/终末期患者时的信心,改善终末期患者的诊疗质量。 更多>
PDF(2)
摘要: 抗肿瘤药物不断推陈出新,但药物响应率有限及药物不良反应问题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药物微生物组学”概念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微生物菌群在抗肿瘤药物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化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三方面综述微生物菌群与抗肿瘤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涉及免疫调节、激素水平调节、代谢物水平调节、药物生物转化及跨膜转运调节等,并对可改善抗肿瘤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微生物菌群调控策略进行概述,以期为临床抗肿瘤药物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更多>
PDF(20)
摘要: 目的 系统地评价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的可实施性,为今后提高中西医结合指南可实施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补充检索当当网、中华医学会、中医药管理局、梅斯医学网站、中华中医药学会网站、医脉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官网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官网以获取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检索时间范围从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由4名评价员采用指南可实施性评价工具对纳入指南进行可实施性评价。 结果 共纳入61部中西医结合指南。其中,可实施性非常强的指南9部(14.75%),一般39部(63.93%),较差12部(19.67%)。5个评价领域中,“可及性”“可执行性”两个领域质量较高,“沟通性”“易识别性” “应用性”三个领域相对较差。与2016年之前发布的指南相比,2017—2022年发布的指南在易识别性和应用性领域都有提高。 结论 现有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的可实施性一般,尚需提高。今后应注重医教研一体化,加大指南宣传力度,加强临床医生的指南应用,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和培训,以更简洁的形式呈现推荐意见,提升中西医结合指南的可实施性。 更多>
PDF(8)
摘要: 快速动态循证指南的制订旨在使指南的推荐意见处于最新状态,相较于标准指南,快速动态循证指南可更好地利用现有证据,并及时、快速地将证据应用及转化。因此,本文从快速动态循证指南的优势、适用情况、制订流程和现存挑战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关思考,以期为国内指南制订机构和学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更多>
PDF(5)
摘要: 目的 分析 Omicron BA.5.2 变异株感染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炎症指标,筛选可能的预后诊断标志物。 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22 年 8 月 1 日-11 月 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 Omicron BA.5.2 变异株感染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比较 4 组临床资料差异, 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法分析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炎症指标,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法分析各指标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 曲线分析各指标对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诊断价值。 结果 共纳入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 3006 例患者,其中男性 1522 例(50.63%)、女性 1484 例(49.37%); 平均年龄为(58.72±18.01) (14~96)岁;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40.98%, 1232/3006)、普通型(52.56%,1580/3006)、重型(4.26%, 128/3006)、危重型(2.20%, 66/3006);各组在合并基础疾病(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病、肺部疾病、恶性肿瘤、脑部疾病、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方面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均<0.01);住院期间共死亡 74 例(2.43%),其中危重型 46 例(63.01%)、重型 19 例(26.03%)、普通型 7 例(9.60%)、轻型 2 例(2.74%),年龄 ≥ 70 岁的死亡患者占比为 75.68%(56/74),所有死亡患者均为合并基础疾病人群;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蛋白水平是疾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且 CRP 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2), 白蛋白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01);CRP、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ex, SIR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SII) 为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 CRP、SIRI 与疾病预后呈显著正相关(P=0.027, P=0.025), SII 与疾病预后呈显著负相关(P=0.021); 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 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均>0.70, 对疾病严重程度分型的诊断价值较高; CRP、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D-二聚体、肌钙蛋白 T(troponin T, TnT)、TnI、NLR、SII、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lymphocyte ratio, 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lymphocyte ratio,MLR) 对应的 AUC 均>0.70, 对死亡或存活的预后诊断价值较高。 结论 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 Omicron BA.5.2 变异株感染住院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结合 CRP、IL-6、PCT、D-二聚体、TnT、TnI、NLR、SII、PLR、MLR 的预测模型可早期识别 Omicron BA.5.2 变异株感染住院患者中的高危人群, 及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更多>
PDF(9)
摘要:

疫苗是防止传染病传播最有效的方法,但其诱导的免疫反应在不同地区个体和人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最新研究表明, 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对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发挥关键作用。本文旨在阐述肠道微生物群在接种疫苗的不同人群、动物间的差异,探讨肠道微生物群对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并阐述靶向肠道微生物群改善疫苗有效性的策略。

更多>
PDF(4)
摘要: 目的 了解万古霉素等16种药物对临床革兰阳性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收集全国24家医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进行菌种鉴定,并采用自动化仪器法对收集的菌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按CLSI 2022年版标准判读药敏结果,进而对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收集革兰阳性球菌500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1.0%,255/500)和肠球菌(46.6%,233/50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阳性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苯唑西林和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55.5%~71.5%),但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保持较低的耐药率(0.2%~1.0%)。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均对利奈唑胺敏感,但4.4%的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耐药;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但1.8%的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夫西地酸的耐药率较低,仅为2.7%。去甲万古霉素和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50和MIC90相同,分别为1mg/L和2mg/L。 结论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均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夫西地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仍存在对上述4种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 更多>
PDF(13)
摘要: 健康公平性能够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健康差异,使公民享有公平的健康服务。,指南制订者对于健康公平性的考虑越来越重视健康公平性,并在相应的指南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应用。但现有目前指南制订过程中对于健康公平性的结构化和系统化构建涉及考虑较少,其对未来指南制订过程的指导有限。本文欲旨在探讨在指南制订的关键环节对深入构建健康公平性系统化进行深入考虑的方法学建议,以期为指南制订者提供参考。 更多>
PDF(12)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首次在博茨瓦纳被检出,随后造成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感染人数激增。截至目前,Omicron是需要关注的SARS-CoV-2变异株中突变数量最多的毒株,已在整个基因组中发生至少50次突变。Omicron基因组发生的突变赋予病毒一定的适应性优势,如受体结合域与人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亲和力增强导致病毒传播能力增强,病毒复制能力减弱导致在COVID-19患者中引起的症状较轻。此外,该变异株具有较高的环境稳定性,部分逃脱了来自疫苗接种或先前感染诱导的宿主免疫反应,且对大多数治疗性抗体具有较高的耐药性。本文对Omicron变异株的关键突变、病毒学特征、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进行总结,以期为完善疫情防控策略和公共卫生举措提供科学参考。 更多>
PDF(18)
摘要:

微小RNA(micro RNAs, miRNA)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及生理过程, 可稳定存在于组织、 细胞及血液中, 成为多种疾病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已有研究表明, 其在各种慢性肝病所致的肝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调节肝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干预肝纤维化发展进程。 本文就 miRNA 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以期为肝纤维化的诊断及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借鉴。

更多>
PDF(7)
摘要:

在循证医学时代下,依托规范的技术方法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发掘中医药独特优势,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并惠泽人类的必由之路。中医理论、人用经验和研究证据三结合证据体系的提出标志着中医药特色评价体系思维方法取得了重要进步,经过恰当方法整合后的多元证据体是中医药临床指南推荐意见和循证卫生决策的有力支撑。本文基于当前国际证据合成与分级方法学前沿与进展,初步提出中医药多元证据整合方法:MERGE,以期为该方法学走向成熟奠定基础,并为中医药循证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发展提供借鉴。

更多>
PDF(25)
摘要: 证据合成即使用系统、明确的方法对现有研究进行合成。目前的证据合成方法种类众多,应用领域广泛,如何选择和使用最佳的证据合成方法是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归纳与总结证据合成方法发展现状和分类的基础上,阐述证据合成方法的定义、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证据合成方法应用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 更多>
PDF(74)
摘要: 传统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难以满足临床上复杂多变的病原体检测需求。近年来,新兴的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 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诊断、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因分析、耐药基因检测和宿主免疫应答分析等领域。 mNGS 检测流程十分复杂,检测过程中每一步骤引入的变异均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方法缺乏标准化、人员认知和能力不足、仪器试剂成本高昂是 mNGS 临床推广面临的主要障碍。检测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人员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是目前 mNGS 检测面临的迫切需求。整合 mNGS 病原体信息、转录组信息和耐药基因信息以综合提高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管理水平是 mNGS 检测的重要发展方向。 更多>
PDF(90)
摘要: 临床医师胜任力是指临床医师在日常实践中习惯性和明智地使用交流沟通、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反思的能力。本文针对临床医师胜任力的经典模型与内涵阐释,以及国内临床医师胜任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国医学教育与医生职业发展策略研究提供借鉴。目前,我国临床医师胜任力在医学教育和岗位评价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但仍需进一步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助力中国医学教育与医生职业发展。 更多>
PDF(82)
摘要: 中国精英教学医院联盟(简称“联盟”)致力于探索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推进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特别是在深化医教协同、推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改革和里程碑评价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本文对联盟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的建立及基于胜任力的里程碑评价体系建立进行阐述,并对胜任力及里程碑评价工具在实施中的挑战与前景进行分析,认为这一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将有助于发挥联盟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促进我国医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更多>
PDF(14)
摘要: 撤除生命维持干预(life-sustaining medical intervention,LSMI)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伦理学问题。本文分别从尊重患者自主性、无效医疗和患者最佳利益三个方面,尝试对撤除LSMI的伦理学可辩护性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案例为临床实践中撤除LSMI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及对策。笔者认为符合下述任一条件时,撤除LSMI可得到伦理学辩护:(1)患者给出有效同意;(2)生命维持干预被判定为无效医疗;(3)撤除生命维持干预符合患者的最佳利益。最后,笔者指出实践中撤除LSMI所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更多>
述评
HTML(37) PDF(283)
摘要: 放射性核素诊疗(即核医学技术)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技术,其已历经百余年发展历程。得益于设备和放射性药物的进步、临床需求的增加、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全球化合作的开启,核医学技术得以快速发展。时至今日,核医学技术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影像诊断及治疗的技术,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且独特的价值。未来,核医学仍将在影像诊断、放射性核素治疗、人工智能领域继续蓬勃发展,并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更多>
述评
HTML(618) PDF(1382)
摘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智能技术的应用,如ChatGPT等,必将冲击各行各业,特别是事关生命健康的医疗事业。此类通用智能科技的深入与普及,将使数字医生理念变得现实且迫切,并将进一步加快推动医生与医院的虚实互动平行化进程。本文从智慧新医学的“三个三”概念出发,讨论如何在此大背景下降低社会成本,提高医疗保健效益,未来使“患者拥有个性化和私人专属的数字医院”愿景成为现实。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20) PDF(85)
摘要: 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诱导DNA双链断裂,激活cGAS-STING通路、NF-κB/IRF3通路和STAT1/3-IRF1通路,上调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促炎细胞因子、CD8+ T细胞及CD4+ T细胞在肿瘤中浸润增加,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提供了有利的免疫原性微环境。联合治疗使得正向调节免疫反应的记忆效应T细胞、M1型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浸润增加,免疫抑制性的调节性T细胞、M2型巨噬细胞及髓源性抑制细胞下调,部分小鼠肿瘤完全缓解并产生免疫记忆。值得注意的是,放射性诊断药物2-[18F]FDG联合PD-L1抗体治疗也可调控免疫微环境,显著提高疗效。本文主要综述目前典型的放射性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协同抗肿瘤治疗策略,并强调联合治疗时间窗以及不同的治疗组合可能改善治疗效果,提出诊断放射性药物联合免疫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范式,或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13) PDF(116)
摘要: 基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进行的心肌血流灌注成像是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常规诊断手段之一。近年来,心脏SPECT成像仪器技术、图像算法技术不断发展,心肌血流定量评估成为技术与临床结合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回顾心脏SPECT系统在探测器技术、系统结构、准直技术、图像重建算法以及心肌血流定量化方法等方面的发展路线,简要阐述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进展,以及新仪器技术水平进步所带来的临床应用价值提升。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30) PDF(117)
摘要: 硼中子俘获疗法(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BNCT)是一项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先进放疗技术。该技术通过在癌细胞内发生的10B(n, α)7Li原子核反应杀死癌细胞,是一种原子级别的二元靶向治疗,其临床实施需要专业技术与装置支持。BNCT的核心要素包括适宜的中子源及中子俘获药物。相较于传统放疗技术,BNCT在治疗局部复发肿瘤(如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头颈部肿瘤)中优势突出,能够更好地保护正常器官,特别是对于已经对周围器官产生明显侵犯的肿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阐述BNCT的技术原理、核心要素及其临床应用,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更多>
指南与共识
HTML(247) PDF(1562)
摘要: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20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和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中国已成为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最多的国家,结直肠癌严重影响和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版)》既参考了国际指南的更新内容,更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临床实践,同时囊括了近些年来我国结直肠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循证医学证据。该诊疗规范的发布将推动我国结直肠癌整体诊疗水平的进步,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造福结直肠癌患者及其家庭。 更多>
指南与共识
HTML(53) PDF(1035)
摘要: 《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在《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基础上进行更新。新版共识旨在以患者为中心,以防治围术期意外低体温为目的,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现优质医疗服务的循证医学证据与建议。该共识对围术期低体温风险评估与预测、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以及在术前、术中和术后为患者提供保温措施等方面提出专业建议。此外,共识还对低体温与不良结局,儿科、妊娠、创伤、肝移植和败血症等特殊患者体温管理提供了新的证据。 更多>
指南与共识
HTML(43) PDF(207)
摘要: Bartt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失盐性肾病,以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伴低血钾、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血压正常或偏低为主要临床特点。可出现早产、低血容量、室性心律失常、横纹肌溶解、肾功能衰竭、生长发育迟缓、感音神经性耳聋等临床情况,疾病危害大。近年来,Bartter综合征相关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联合相关领域专家全面复习了Bartter综合征相关文献,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在Bartt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分型、诊断、治疗、并发症管理方面达成共识,为临床规范化诊疗提供了依据。 更多>
x 关闭 永久关闭

【温馨提醒】近日,《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接到作者反映,有多名不法人员冒充期刊编辑发送见刊通知,鼓动作者添加微信,从而骗取版面费的行为。特提醒您,本刊与作者联系的方式均为邮件通知或电话,稿件进度通知邮箱为:mjpumch@126.com,编辑部电话为:010-69154261,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编辑部核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