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13卷  第1期

述评
摘要:
2001年以来, 为加快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我国在部分高校试点创办了八年制医学教育, 经多年探索取得明显成效。本文在总结已有工作成绩的基础上, 以北京协和医学院改革实践为例, 对新发展阶段如何以更大力度改革创新、推动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加快发展进行了系统阐述, 强调要聚焦培养定位的准确性、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和培养体系的完整性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八年制医学教育制度, 在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专家论坛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 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 亟需更多基础扎实、技术精良、综合素质高的临床医师。北京协和医院不断传承创新优秀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根据前期经验、文献检索分析及调研结果, 自2016年起探索实施"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 这是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之一, 旨在高效、持续强化学员的临床、科研与教学能力,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打造师资团队, 构建有效的评价与考核体系, 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精英人才提供新的思路与经验, 为国家医疗卫生人才发展提供重要的后备力量, 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保驾护航。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凸显了复合型医学人才缺乏的现状, 纵观世界医学教育发展史, 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愈发紧迫。锚定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 本文以浙江大学医学教育为例, 聚焦与探索新时代高层次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包括: (1)优化"非医本科、八年一贯、两段完整"的医学博士培养模式, 创新临床医学课程体系; (2)创建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体系, 整合优质人才和医疗资源的结构与布局, 打造高品质学科交叉背景的师资队伍和创新策源地, 不仅强化住院医师岗位胜任力和前沿交叉领域开拓潜力, 而且保障高层次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临床教学基地系列改革建设, 迭代创新服务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时代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强国的战略。
摘要:
层出不穷的全球健康挑战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健康视域下的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之重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承创新医学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 自2018年起探索实施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该项目依托我院首创的且已相对成熟的"专科学院制"进阶式医学人才培养平台, 在现有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基础上, 整合高素质多学科交叉融合师资队伍、优化基于目标导向的进阶式培训、考核、评价体系, 全面强化临床医学博士后的临床岗位胜任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为国家高层次复合型医学精英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指南与共识
摘要:
随着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推进, 中国迫切需要制订符合本国国情的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为助力中国医学教育改革,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组织权威医学教育专家、教育管理者及临床一线师资, 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多年临床教学实践经验, 经反复研讨、论证、修订, 拟定了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 确定了住院医师应具备的6项核心胜任力: 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病人照护、沟通合作、教学能力和终生学习。每项核心胜任力下设具体的胜任力条目, 并对其进行详细定义, 以阐释框架内涵。同时, 设计了包含6种颜色的六边形结构作为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的形象化图标。该共识可供临床各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参考, 为住院医师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设置、考核评估实施、师资培训强化及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探索方向。
摘要:
神经重症是重症医学的重要分支,其损伤机制复杂多样、病理生理瞬息万变,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决定了不同的脑损伤程度。在特殊的高原环境下,神经重症发病率更高,发病年龄年轻化,病情进展速度快,损伤程度严重。为规范高原神经重症患者的诊疗,改进监测管理流程,预防不可逆性脑损伤,改善神经系统预后,由中国冷静治疗研究组、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和西藏重症医学质控中心组织专家,根据国内外文献及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组织重症医学、神经外科等领域专家在充分讨论和沟通的基础上制定了“高原神经重症患者监测管理专家共识”,以提高临床医师对高原神经重症患者的监测管理水平。
中国医疗大数据
摘要:
2020—2021年, 我国罕见病领域取得突出进展。罕见病相关政策方面, 国家层面已建立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并筹建国家罕见病质控中心, 对罕见病药物实行零关税; 地方层面不断扩大纳入医保的罕见病范围。罕见病用药方面, 共14种罕见病药物被纳入医保, 13种罕见病药物在国内获批上市, 并有多种罕见病用药被纳入优先审评或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罕见病患者登记与流行病学研究方面, 我国已启用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 并建立罕见病患者登记制度; 首个重症肌无力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公布, 溶酶体贮积症筛查项目启动, 首个软骨发育不全队列研究正式启动。在官方政策和渠道之外, 罕见病患者组织和信息平台均发挥重要补充作用。
教学与科研
摘要:
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行的复合型医学精英人才毕业后教育项目。2016年北京协和医院设立了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内科学系在既往住院医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新设立了分层培养模式、阶梯式培养评估反馈体系、360°评价体系及危重症模拟培训课程等,并在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本文对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运行实践进行总结,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医学精英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摘要:
  目的  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是探索医学精英人才培养的新形式,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以此为依托,探索操作技能进阶培养体系在外科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中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2016—2019级外科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和同期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操作技能进阶培养体系的建设过程及培训效果。  结果  初步建立了外科操作技能进阶培养体系,已成功培养三届外科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共26人),其近3次年度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同期住院医师。此外,在操作技能进阶培养体系建立过程中,19项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立项,14篇相关教学论文发表。  结论  操作技能进阶培养体系在外科临床医学博士后的培养过程中具有显著优势; 该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仍需进一步结合临床医学博士后的实际需求和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
摘要:
  目的  以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为依托,探索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协作的联合培养方案在麻醉科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中的优势和可行性。  方法  综合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平台麻醉亚专科手术量及北京市各专科医院的临床专业特色和教学资源优势,建立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相结合的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学系联合基地,并制订临床医学博士后联合培养方案。比较联合培养方案实施前后,参与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与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的麻醉亚专科病例培训数量及核心胜任力考核成绩差异。  结果  联合培养方案实施后,在临床麻醉总病例数不变的前提下,小儿外科麻醉、产科麻醉、心血管外科麻醉的培训病例数量和规范化培训要求完成率均显著提高(P均<0.01);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的“知识技能”“沟通合作”“病人照护”3项核心胜任力成绩显著提升(P均<0.05)。  结论  联合培养方案可优化麻醉科的病例资源,提高临床医学博士后的核心胜任力,对麻醉科临床医学博士后的规范化培训切实可行。
摘要:
  目的  探索差异化培养方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培养中的实施效果。  方法  选取2018—2020级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为评估对象。根据学员的教育背景和能力水平,制订差异化培养方案和进阶式手术培训体系,横向比较分析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与同年级其他学员的理论考核成绩,纵向比较分析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连续3年理论与技能综合评估成绩及发展趋势,并通过核心胜任力模型分析学员3年间在职业素养、沟通合作、病人照护、知识技能、教学能力和终生学习6个维度的纵向发展趋势。  结果  第1年、第3年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的理论考核成绩较同年级其他学员高,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的理论与技能综合水平逐年提高,第3年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6个维度的核心胜任力均得到有效发展。  结论  差异化培养方案可有效提升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的综合水平,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精英人才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