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14卷  第4期

述评
摘要:
放射性核素诊疗(即核医学技术)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技术,其已历经百余年发展历程。得益于设备和放射性药物的进步、临床需求的增加、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全球化合作的开启,核医学技术得以快速发展。时至今日,核医学技术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影像诊断及治疗的技术,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且独特的价值。未来,核医学仍将在影像诊断、放射性核素治疗、人工智能领域继续蓬勃发展,并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智能技术的应用,如ChatGPT等,必将冲击各行各业,特别是事关生命健康的医疗事业。此类通用智能科技的深入与普及,将使数字医生理念变得现实且迫切,并将进一步加快推动医生与医院的虚实互动平行化进程。本文从智慧新医学的“三个三”概念出发,讨论如何在此大背景下降低社会成本,提高医疗保健效益,未来使“患者拥有个性化和私人专属的数字医院”愿景成为现实。
专家论坛
摘要:
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诱导DNA双链断裂,激活cGAS-STING通路、NF-κB/IRF3通路和STAT1/3-IRF1通路,上调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的表达,促炎细胞因子、CD8+ T细胞及CD4+ T细胞在肿瘤中浸润增加,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提供了有利的免疫原性微环境。联合治疗使得正向调节免疫反应的记忆效应T细胞、M1型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浸润增加,免疫抑制性的调节性T细胞、M2型巨噬细胞及髓源性抑制细胞下调,部分小鼠肿瘤完全缓解并产生免疫记忆。值得注意的是,放射性诊断药物2-[18F]FDG联合PD-L1抗体治疗也可调控免疫微环境,显著提高疗效。本文主要综述目前典型的放射性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协同抗肿瘤治疗策略,并强调联合治疗时间窗以及不同的治疗组合可能改善治疗效果,提出诊断放射性药物联合免疫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范式,或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摘要:
基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进行的心肌血流灌注成像是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常规诊断手段之一。近年来,心脏SPECT成像仪器技术、图像算法技术不断发展,心肌血流定量评估成为技术与临床结合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回顾心脏SPECT系统在探测器技术、系统结构、准直技术、图像重建算法以及心肌血流定量化方法等方面的发展路线,简要阐述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进展,以及新仪器技术水平进步所带来的临床应用价值提升。
摘要:
硼中子俘获疗法(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BNCT)是一项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先进放疗技术。该技术通过在癌细胞内发生的10B(n, α)7Li原子核反应杀死癌细胞,是一种原子级别的二元靶向治疗,其临床实施需要专业技术与装置支持。BNCT的核心要素包括适宜的中子源及中子俘获药物。相较于传统放疗技术,BNCT在治疗局部复发肿瘤(如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头颈部肿瘤)中优势突出,能够更好地保护正常器官,特别是对于已经对周围器官产生明显侵犯的肿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阐述BNCT的技术原理、核心要素及其临床应用,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指南与共识
摘要: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20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和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55.5万例,死亡病例28.6万例。中国已成为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最多的国家,结直肠癌严重影响和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版)》既参考了国际指南的更新内容,更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临床实践,同时囊括了近些年来我国结直肠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循证医学证据。该诊疗规范的发布将推动我国结直肠癌整体诊疗水平的进步,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造福结直肠癌患者及其家庭。
摘要:
《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在《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基础上进行更新。新版共识旨在以患者为中心,以防治围术期意外低体温为目的,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现优质医疗服务的循证医学证据与建议。该共识对围术期低体温风险评估与预测、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以及在术前、术中和术后为患者提供保温措施等方面提出专业建议。此外,共识还对低体温与不良结局,儿科、妊娠、创伤、肝移植和败血症等特殊患者体温管理提供了新的证据。
摘要:
Bartt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失盐性肾病,以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伴低血钾、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血压正常或偏低为主要临床特点。可出现早产、低血容量、室性心律失常、横纹肌溶解、肾功能衰竭、生长发育迟缓、感音神经性耳聋等临床情况,疾病危害大。近年来,Bartter综合征相关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中国罕见病联盟、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联合相关领域专家全面复习了Bartter综合征相关文献,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在Bartt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分型、诊断、治疗、并发症管理方面达成共识,为临床规范化诊疗提供了依据。
论著
摘要:
  目的  评估成像时间对动态11C-乙酸盐(11C-acetate, 11C-AC)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检查心肌组织11C-AC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的影响,探究临床缩短成像时间的可行性。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北京协和医院接受11C-AC PET/CT心脏成像检查的46名受试者(来自于一项评估饮酒男性心肌组织和代谢特征的临床研究)。每名受试者注射740 MBq 11C-AC后均进行40 min动态11C-AC PET/CT扫描。以从左心室血池中获取11C-AC的时间活度曲线作为输入函数,40 min(53帧)图像数据拟合得到的11C-AC药代动力学参数(K1值、k2值)为参考标准,从最后一帧依次减少纳入的动态图像帧数,计算不同成像时长动态数据对应的11C-AC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参考标准进行相关性与变化趋势一致性分析并进行差异性比较,以所有心肌节段中线性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评价指标R2均大于0.9时对应的时间为最短成像时间。  结果  当成像时间≥17 min(37帧)时所有心肌节段中的11C-AC药代动力学参数K1与k2值同参考标准的相关性均较好(R2均>0.9),心肌整体平均结果中K1值、k2值与参考标准拟合的线性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分别分布于0.982~1.007和0.783~1.000。当成像时间为17 min(37帧)时,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以及左回旋支灌注区域的K1值、k2值与参考标准均具有显著差异(P均<0.001),其中左前降支灌注区域相对差异(relative difference, RD)最高[K1值:(3.93±1.98)%; k2值:(13.79±6.40)%],右冠状动脉灌注区域RD最低[K1值:(2.84±1.89)%; k2值:(9.74±5.62)%]。  结论  对于饮酒或健康的男性人群,心脏11C-AC PET/CT成像检查时,缩短成像时间至17 min(37帧)可获得与标准时间相一致的示踪剂药代动力学参数,为临床优化图像采集时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摘要:
  目的  探讨诊断类放射性核素99mTc标记的多肽精氨酰-甘氨酰-天冬氨酸(RGD)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控作用以及联合抗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抗体增强抗肿瘤治疗的效果。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肿瘤细胞的PD-L1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评估99mTc-RGD在MC38肿瘤鼠中的分布情况,采用99mTc-RGD联合抗PD-L1抗体对MC38肿瘤鼠模型进行治疗,评价其抗肿瘤治疗效果。  结果  经99mTc-RGD诱导后,CT26、MC38、4T1和B16F10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 以MC38肿瘤鼠为模型,对其注射99mTc-RGD并进行SPECT显像,结果显示存在明显的肿瘤摄取; 99mTc-RGD联合抗PD-L1抗体治疗MC38肿瘤鼠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给药剂量和时间窗可对联合治疗效果产生显著影响,18.5 MBq或37 MBq 99mTc-RGD联合抗PD-L1抗体在间隔4 h时间窗时产生最佳治疗效果。  结论  99mTc-RGD可诱导肿瘤细胞表面PD-L1表达水平上调,联合抗PD-L1抗体可增强抗肿瘤治疗效果。
摘要:
  目的  比较术前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ethoxyisobutylisonitrile, MIBI)针孔准直器双时相显像与平行孔准直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7月—2022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疑诊PHPT患者的术前99mTc-MIBI甲状旁腺显像资料。以术后组织病理为金标准,计算99mTc-MIBI针孔准直器双时相显像与平行孔准直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检出PHPT病灶的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并分析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对上述两种显像方法检出PHPT病灶的影响。  结果  共入选135例行99mTc-MIBI甲状旁腺显像的疑诊PHPT患者。99mTc-MIBI针孔准直器双时相显像共检出病灶149个(包括1个异位病灶)、平行孔准直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共检出病灶148个(包括11个异位病灶; 1个真阳性病灶为2个病灶融合而成,该方法无法分辨),二者检出PHPT病灶的灵敏度(79.9%比74.8%,P=0.326)、准确度(79.2%比75.7%,P=0.490)、阳性预测值(98.3%比100%,P=0.499)均无显著差异。在PTH≤150 ng/L、PTH>150 ng/L亚组中,99mTc-MIBI针孔准直器双时相显像检出PHPT病灶的灵敏度(79.1%比80.5%,P=0.838)、准确度(77.5%比80.8%,P=0.688)、阳性预测值(96.4%比100%,P=0.219)均无显著差异;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的灵敏度(71.6%比77.6%,P=0.445)、准确度(73.2%比77.9%,P=0.567)、阳性预测值(100%比100%,P>0.999)亦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99mTc-MIBI针孔准直器甲状旁腺双时相显像及平行孔准直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PHPT均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且受PTH水平变化的影响不显著,由于99mTc-MIBI针孔准直器甲状旁腺双时相显像分辨率高,其仍是目前PHPT术前定位诊断的重要依据,而平行孔准直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于异位PHPT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值得被推荐。
摘要:
  目的  对Erdheim-Chester病(Erdheim-Chester disease, ECD)的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ethylene diphosphonate, MDP)全身骨显像特点进行总结, 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为描述性分析, 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22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99mTc-MDP全身骨显像示骨受累的ECD患者, 总结病变累及部位、病变特征并分析骨骼病变评分与常见骨代谢分子标志物的相关性。  结果  共入选44例出现骨受累的ECD患者。99mTc-MDP全身骨显像示, 全身骨骼均可受累, 其中四肢骨(100%, 44/44)、颅骨与颌面骨(84.1%, 37/44)、肢带骨(65.9%, 29/44)受累最为常见, 肋骨与胸骨(38.6%, 17/44)、脊柱(29.5%, 13/44)受累相对少见。除累及部位具有特征性外, 病灶呈双侧对称性分布是ECD患者99mTc-MDP全身骨显像的另一重要特征。其中以四肢骨、颌面骨、锁骨病变呈双侧对称性分布的患者比例较高, 尤其下肢骨受累, 病变均为双侧对称(100%)。四肢骨病变中, 多为骨干和干骺端共同受累, 81.8%(36/44)的患者下肢骨病变形成了以膝关节为中心的对称性干骺端和骨干高摄取表现; 颌面骨病变主要表现为副鼻窦区域局灶性摄取增高, 伴或不伴下颌骨弥漫性摄取增高, 并可出现"林肯征"(61.1%, 22/36)。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 骨骼病变评分与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等骨代谢分子标志物均无线性相关(P均>0.05)。  结论  ECD可出现全身多处骨骼受累, 其中以四肢骨尤其下肢骨受累最为常见, 并常伴颅骨和颌面骨病变; 膝关节周围干骺端和骨干对称性摄取增高是99mTc-MDP骨显像最常见的特征, 对EC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要:
  目的  分享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 PSMA)和/或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odexyglucose, 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骨转移患者氯化镭-223(radium-223 dichloride, 223Ra)治疗中的应用心得, 以期为国内开展223Ra治疗提供借鉴。  方法  本研究为描述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21年9月-2023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因骨转移行223Ra治疗的PCa患者。记录223Ra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状态, 并对治疗前后骨扫描及PET显像特征(包括PSMA PET和/或18F-FDG PET)进行总结。  结果  共入选9例接受不同针次223Ra治疗的PCa患者(另外2例拟行223Ra, 因基线PET显像检出存在内脏转移而排除), 包括8例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 1例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9例患者共接受36针223Ra治疗, 其中6针、5针、4针、2针、1针治疗者分别为3例、1例、2例、2例、1例; 治疗中期或治疗结束时, 部分缓解1例, 病情稳定1例, 疾病进展6例, 余1例于1针223Ra治疗后转为内分泌治疗, 未进行疗效评估。截至末次随访时(2023年3月15日), 9例患者中, 死亡4例(1例死因为心力衰竭, 3例为疾病进展), 存活5例。死亡或疾病进展患者的基线PET显像所示的转移灶与骨扫描图像存在不一致性, 前者可发现更多的骨转移灶; 在治疗过程中PET显像可更精准地进行病情评估, 尤其PSMA PET显像可避免因骨闪烁现象导致治疗效果评价不准确的现象。  结论  PSMA PET和/或18F-FDG PET显像可检出内脏转移灶, 辅助临床进行223Ra治疗病例筛选, 且基线PSMA PET和/或18F-FDG PET显像特征与骨扫描结果存在不一致时, 提示223Ra治疗效果可能较差; 在治疗过程中, 相较于骨扫描, PSMA PET和/或18F-FDG PET显像(尤其PSMA PET)对疗效的评价更为准确。
摘要:
  目的  前哨淋巴结显像及活检是皮肤肿瘤诊治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探讨SPECT/CT在定位诊断皮肤肿瘤前哨淋巴结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9年4月-2023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皮肤恶性肿瘤且行前哨淋巴结显像的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其前哨淋巴结显像结果以及前哨淋巴结显像中SPECT/CT的作用。  结果  共37例皮肤肿瘤患者纳入本研究, 其中恶性黑色素瘤患者32例, 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3例, 基底细胞癌患者2例; 前哨淋巴结定位于腹股沟23例、腘窝2例、腋窝8例、滑车2例、腮腺/耳前2例。共36例行SPECT/CT显像(1例仅行平面动态显像)。16例患者于同侧淋巴引流途径见多处局灶性浓聚灶, 平面动态显像或SPECT显像难以明确前哨淋巴结定位, SPECT/CT判定其中13例患者为局部淋巴管内示踪剂一过性滞留(即假阳性摄取), 并明确了前哨淋巴结定位。34例患者在前哨淋巴结显像后1~4 h即行活检术, 术中γ探测仪引导下定位的前哨淋巴结部位与前哨淋巴结显像结果均一致; 6例患者前哨淋巴结有转移, 且均为足部及下肢的恶性黑色素瘤。  结论  前哨淋巴结显像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前重要的定位方法, SPECT/CT有助于提高前哨淋巴结显像定位准确性。
摘要:
  目的  探索性分析膀胱镜联合腹腔镜切除术治疗膀胱憩室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3月至2022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治疗膀胱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式其分为单纯开放手术/腹腔镜组、膀胱镜联合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膀胱憩室患者11例, 包括单纯开放手术/腹腔镜组6例、膀胱镜联合腹腔镜组5例, 其憩室最大径分别为7.5(4.5, 11.5) cm、5.2(5.0, 7.9) cm, 憩室口直径分别为1.1(1.0, 1.6) cm、1.5(1.1, 1.8) cm。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 拔除尿管后均正常排尿; 随访6~60个月均无憩室复发。膀胱镜联合腹腔镜组与单纯开放手术/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150.0(142.5, 180.0) min比160.0(108.8, 300.0) min]、术中出血量[50.0(35.0, 50.0) mL比50.0(45.0, 62.5) mL]、引流管拔除时间[5.0(3.5, 5.5) d比4.5(4.0, 6.8) d]均相近; 相较于单纯开放手术/腹腔镜组, 膀胱镜联合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缩短[6.0(6.0, 8.5) d比9.5(7.0, 16.0) d], 尿管拔除时间延长[14.0(10.5, 14.0) d比11.5(6.5, 13.3) d]。膀胱镜联合腹腔镜组无并发症发生, 单纯开放手术/腹腔镜组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高热1例。  结论  膀胱镜联合腹腔镜切除术治疗膀胱憩室可取得与单纯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相近的疗效, 且其安全性更高、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毛囊单位提取(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 FUE)毛发移植术治疗男性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 AGA)的临床效果。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 研究对象为2016年8月-2018年9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美容科行FUE毛发移植术的男性AGA患者。移植术后1年时, 测量受区存活的毛发密度并计算毛囊存活率, 以评估临床疗效; 记录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及移植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男性AGA患者126例, 平均年龄为(37±9.05)岁; 平均病程为(10±2.76)年; Hamilton-Norwood Ⅱ级5例, Ⅲ级55例, Ⅳ级54例, Ⅴ级10例, Ⅵ级2例。移植术后1年时, 前发际、头顶处存活的毛发密度分别为(65±7) FUs/cm2、(43±4) FUs/cm2; 毛囊存活率均>90%(其中107例患者毛囊存活率>95%), 有效率为100%(126/126);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患者满意率为97.6%(123/126)。移植术后1年时, 126例AGA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74中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均 < 0.01)。  结论  FUE毛发移植术具有安全性好、毛囊移植后存活率高的特点, 治疗男性AGA有效率高并可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满意度高。
摘要:
  目的  以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患者为参照, 探究在多模式血液管理措施下, 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血友病关节炎(hemophilia arthritis, HA)患者围术期失血及异体输血风险。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单侧THA治疗的HA患者及按性别进行1:3匹配的ONFH患者临床资料, 比较两组围术期失血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HA患者26例, ONFH患者76例。相较于ONFH患者, HA患者总失血量[(1927.08±956.59) mL比(1475.88±924.43) mL, P=0.036]、大出血率(38.46%比14.47%, P=0.009)、异体输血率(15.38%比3.95%, P=0.046)、并发症发生率(34.62%比7.89%, P=0.000)均更高, 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112.94±12.26) g/L比(117.40±11.17) g/L, P=0.000]、红细胞压积[(29.44±7.96)%比(32.80±5.52)%, P=0.019]水平均更低。  结论  在多模式血液管理措施下, 行单侧THA治疗的HA患者围术期失血及异体输血风险仍较高, 需进一步优化血液管理策略。
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麻醉住院医师产假后母乳喂养的职业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基于一项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发起的"女性麻醉医师母乳喂养及工作/家庭平衡状况"全国性调研, 纳入全国2015年1月1日后生育过的女性麻醉专业住院医师。通过匿名在线填写问卷的方式收集麻醉住院医师基本信息、母乳喂养时长和哺乳期工作情况。以赤池信息标准最小原则筛选纳入变量, 将事件定义为"终止母乳喂养", 将可能影响母乳喂养的职业相关因素作为解释变量, 将可能影响母乳喂养的个人影响因素亦作为解释变量纳入模型, 以调整其潜在的混杂效应, 采用Schoenfeld残差图评估各解释变量是否满足等比例风险假设, 对于不满足者, 则在模型中加入该变量的时间依存协变量, 采用分步Cox回归分析影响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的职业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36名麻醉住院医师, 所在地区包括除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以外的29个省份; 372名(85.3%, 372/436)已终止母乳喂养, 其中268名(72.0%, 268/372)由于工作原因提前结束母乳喂养; 419名(96.1%, 419/436)工作后母乳显著减少, 133名(30.5%, 133/436)在工作中无机会吸奶; 中位母乳喂养时长为10(8, 12)个月; 住院医师年资越高, 母乳喂养终止时间越早(HR=1.09, 95% CI: 1.03~1.15, P=0.004);产假时间长(HR=0.85, 95% CI: 0.78~0.93, P < 0.001)、三级医院(HR=0.56, 95% CI: 0.43~0.73, P < 0.001)、工作中吸奶机会多(HR=0.02, 95% CI: 0~0.08, P < 0.001)和哺乳期工作量减少(HR=0.47, 95% CI: 0.26~0.86, P=0.014)可能与母乳喂养时间延长相关。  结论  应适当延长我国麻醉住院医师产假、调整轮转计划、提供专用哺乳室、保障工作中的吸奶时间等, 以保证麻醉住院医师的母婴健康。
综述
摘要:
Ⅰ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一种以炎症和纤维化为主的胰腺炎,属于IgG4相关性疾病。目前关于Ⅰ型AIP的发病机制认识尚浅,普遍认为其发病是遗传、环境、免疫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近年来,在Ⅰ型AIP发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本文主要从免疫学角度阐述其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并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NAFLD的治疗仍以调整生活方式、控制血糖及血脂等危险因素为主,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因此,对于NAFLD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可能通过诱发IR、改变脂质谱、促进氧化应激、改变肠道通透性和调控基因表达导致NAFLD的发生。本文就HP感染与NAFLD之间的相关性及潜在机制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NAFLD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摘要:
前列腺癌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中老年男性健康。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疾病预后具有个体差异,低危患者病程缓慢,死亡风险较低,而中高危患者预后较差,死亡风险较高。目前研究表明,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与基因突变相关,而体系突变作为前列腺癌基因突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肿瘤的发生转移相关,可作为前列腺癌患者危险分级预后预测的潜在依据。本文就前列腺癌体系突变及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借鉴。
摘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世界上患病率增长最快的神经发育障碍,该病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excitatory-inhibitory,E-I)失衡可能是ASD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在多种ASD动物模型中进行神经环路E-I失衡调节,能够改善模型动物的孤独症样行为。相关临床试验将E-I失衡作为ASD的治疗靶点,恢复特定皮质区域原有的E-I平衡状态,能够对ASD患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就E-I失衡在ASD中的作用机制及E-I失衡调节剂治疗AS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ASD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摘要: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复发性湿疹性皮损为主要特征,伴皮肤干燥和难治性瘙痒。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复杂,原因之一可能与皮肤微生物环境改变相关,多项研究发现洗浴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有关,洗浴方式的不同可能影响特应性皮炎的严重程度。因此,本文聚焦儿童特应性皮炎的洗浴方式、清洁剂使用等,并对相关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深入剖析。
疑难病与罕见病专栏
摘要:
本文报道一例罕见双下肢继发性淋巴水肿合并左胫前黏液性水肿患者,通过完善淋巴系统全面检查诊断为双下肢继发性淋巴水肿,对该患者左小腿肿物行部分切除活检术,初步诊断为纤维黏液性肿瘤(中间型),倾向浅表CD34阳性纤维母细胞性肿瘤伴黏液变性,因肿物病变罕见,诊断过程中产生分歧,病理结果经国内多家医院会诊,结合病史以及激素治疗效果,最终确诊为左胫前黏液性水肿。外用卤米松软膏治疗10月余,结节全部变平,留有淡褐色色素沉着斑。本文就该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讨论,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
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
摘要:
临床实践指南是制订临床决策的重要依据,但仍存在诸多因素导致医生无法遵循指南,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为指南的外部有效性受限,最终使得指南无法为临床决策的制订提供足够依据,此为指南与临床决策之间的距离。真实世界研究可增强指南的外部有效性,为临床决策的制订提供依据,为指南提供本土化证据、成本效益及其他方面相关证据,同时可监测指南的实施,弥补传统指南的证据不足,有助于弥合指南与临床决策之间的距离。在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考虑纳入高质量的真实世界研究和真实世界证据,以促进指南优化,助力指南质量提升。
临床实践指南
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南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与革新,制订方法和质量均在不断完善。然而,常规指南的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从制订到实施的时间周期较长、推荐意见准确性和一致性可能受损以及部分国家支持指南改编和实施能力有限等。因此,指南的推荐意见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随着数字健康系统的发展,WHO及其成员国意识到数字化指南的重要性,推出了智慧指南。这一新方法可在数字时代加速循证指南的实施,提高其依从性和可实施性,改善卫生保健质量和人群健康结局。本文旨在介绍WHO智慧指南的背景、定义、框架和构成,并以产前保健智慧指南为例对其进行解读。
摘要:
患者参与指南制订作为新兴的国际研究热点,国内外相关方法学研究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倡导组建患者小组,并围绕患者小组的工作方式、参与指南制订的患者代表来源及选择、参与环节、管理及支持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患者小组持续性、结构化与指南共识专家组进行患者价值观与偏好信息的双向交流模式等方法学优化建议,以期为国内患者参与指南制订提供参考。
援藏援疆专栏
摘要:
  目的  探究中高海拔地区癫痫患者肠道菌群组成与分布特征,以期为癫痫病因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连续招募世居于中高海拔地区(海拔2200~4500 m)癫痫患者(middle-high altitude epilepsy, MHE)和中高海拔地区健康人群(middle-high altitude normal, MHN)。其中MHE来自于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癫痫患者,MHN来自于青海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并按照年龄、性别与MHE进行1∶1匹配。收集两组粪便组织标本,对肠道菌群16S rDNA V3~V4区进行DNA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MHE 32例、MHN 33名。α多样性分析显示,MHE组ACE指数、Shannon指数、Chao指数均低于MHN组(P均<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二者的肠道菌群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对肠道菌群组成成分的分析中,MHE组在门水平、属水平亦显示出不同于MHN组的特征,其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柯林斯氏菌属(Collinsella)、梭杆菌属(Fusobacteriota)、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等菌种的相对丰度增高,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拟杆菌属(Bacteroides)、普氏菌属(Prevotella)、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等菌种的相对丰度降低。  结论  中高海拔地区癫痫患者肠道菌群呈现出不同于同海拔健康人群的多态性,可能与癫痫发生具有一定关联性。
协和MDT
摘要:
本文报道一例因“纳差2个月,皮肤及巩膜黄染1个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的患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糖显著升高,血清IgG4水平升高近3倍,腹部影像学检查示胰腺弥漫性病变,胆总管胰内段明显狭窄,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分支增厚伴异常强化。患者病程中血糖亦显著升高,营养评估提示合并营养不良。由于患者高龄且多病共存,经多学科讨论后,给予中等剂量甲泼尼龙并快速减量,联合小剂量吗替麦考酚酯治疗,最终患者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黄疸基本消退,体质量恢复至起病前,躯体功能改善。在该例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逐步厘清病因,成功救治该患者,体现了多学科协作在老年疑难病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技术与方法
摘要:
本文报道北京协和医院放射治疗科首次应用全骨髓全淋巴链照射(total marrow and lymphoid irradiation,TMLI)技术助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髓系肉瘤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清髓1例。于治疗前对患者进行放疗定位及靶区勾画,设计应用螺旋断层治疗加速器(TOMO加速器)进行TMLI治疗的全流程,后行放射治疗,顺利实现全骨髓和淋巴针对性照射。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体感舒适,治疗时间(45 min~1 h/次)较全身照射技术(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3~4 h/次)大大缩短,照射剂量率(800 cGy/min)较TBI(5~30 cGy/min)大幅提高,治疗后口腔黏膜炎、胃肠道反应均较轻,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该患者的治疗过程及TMLI技术展开讨论,为后续开展更多患者的治疗提供全流程及重要参数借鉴。
教学与科研
摘要:
  目的  对超声可视化教学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诊断学-超声整合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以期为优化教学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对参加颈部及腹部超声可视化教学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展开调查。通过自身对照的方式比较教学前后医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掌握的正确率,以评估教学效果。同时收集医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及教学反馈。  结果  参与调查的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共124人。其中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生107人,2019级“4+4”试点班博士生17人。同一名医学生颈部超声课程前后均填写的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为93.5%,116/124),腹部超声课程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94.4%, 101/107)。颈部超声课程教学后,2017级博士生中,68.8%(11/16)知识点掌握的正确率得到明显提高;2019级博士生中,66.7%(10/15)知识点掌握的正确率得到明显提高(P均<0.05)。腹部超声课程教学后,2017级博士生和2019级博士生中,均有80%(4/5)知识点掌握的正确率得到明显提高(P均<0.05)。课程满意度调查显示,99.1%(115/116)的医学生对颈部超声课程“非常满意”或“满意”,仅0.9%(1/116)对该课程“基本满意”;99.0%(100/101)的医学生对腹部超声课程“非常满意”或“满意”,仅1.0%(1/101)对该课程“基本满意”。21名医学生反馈了教学评价,认为超声可视化教学提高了学习主观能动性(52%,11/21)及学习效率(43%,9/21),激发了学习兴趣(5%,1/21);27名医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提出了建议,其中以“增加课时”的占比最高(56%,15/27),其次为“推荐学习资料”(26%,7/27)。  结论  超声可视化教学可提高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温馨提醒】近日,《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接到作者反映,有多名不法人员冒充期刊编辑发送见刊通知,鼓动作者添加微信,从而骗取版面费的行为。特提醒您,本刊与作者联系的方式均为邮件通知或电话,稿件进度通知邮箱为:mjpumch@126.com,编辑部电话为:010-69154261,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编辑部核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