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14卷  第5期

述评
摘要:
传统微生物学检测方法难以满足临床复杂多变的病原体检测需求。近年来,新兴的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诊断、新发及突发传染病病因分析、耐药基因检测和宿主免疫应答分析等领域。mNGS检测流程十分复杂,检测过程中每一步骤引入的变异均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方法缺乏标准化、人员认知和能力不足、仪器试剂成本高昂是mNGS临床推广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亟需对检测方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快速提升检测人员的认知和综合能力。未来,整合mNGS病原体信息、转录组信息和耐药基因信息以提高对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管理水平是mNGS检测的重要发展方向。
摘要:
Castleman病是纳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罕见血液系统疾病,该病临床异质性强,分为多种亚型。其中,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idiopathic multicentric Castleman disease,iMCD)病情重、预后差,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大挑战。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靶向药物(如司妥昔单抗)是国内外多个指南、共识推荐治疗iMCD的首选药物,2022年7月司妥昔单抗在国内上市,标志着我国针对iMCD的IL-6靶向治疗时代的开启。IL-6靶间治疗已在国内陆续展开,本文阐述过去20年间(IL-6靶向治疗前时代)中国Castleman病的诊疗现状,以及国内研究者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专家论坛
摘要:
细菌外囊泡(bacterial extracellular vesicles,BEVs)是细菌衍生的细胞外囊泡。作为细菌间或细菌-宿主间相互作用的关键新媒介,BEVs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宿主多种病理过程,包括肠道炎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肝脏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中发挥“致病”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疫苗、抗肿瘤制剂等发挥“治病”作用,为疾病的诊治打开了新思路。但关于BEVs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囊泡分离技术、疾病诊断特异性、囊泡储运优化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未来需设计严谨的临床研究以证实其诊断和治疗价值。
摘要: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AID)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感染在驱动具有潜在遗传背景的AID的发生和进展中起关键作用,这为临床重新审视AID的诱因及可能机制提供了更广阔和新颖的视角。本文通过总结病原微生物与自身免疫/AID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从病原学角度探讨常见AI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期通过整合现有证据,加深对AID发病机制的认识,为疾病预防和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摘要:
抗肿瘤药物不断推陈出新,但药物响应率有限及药物不良反应问题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药物微生物组学”概念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微生物菌群在抗肿瘤药物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化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三方面综述微生物菌群与抗肿瘤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涉及免疫调节、激素水平调节、代谢物水平调节、药物生物转化及跨膜转运调节等,并对可改善抗肿瘤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微生物菌群调控策略进行概述,以期为临床抗肿瘤药物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摘要:
疫苗接种是防止传染病传播最有效的方法, 但其诱导的免疫反应在不同地区个体和人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最新研究表明, 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在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旨在阐述肠道微生物群在接种疫苗的不同人群、动物间的差异, 探讨肠道微生物群对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并阐述靶向肠道微生物群改善疫苗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首次在博茨瓦纳被检出, 随后造成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感染人数激增。截至目前, Omicron是需要关注的SARS-CoV-2变异株中突变数量最多的毒株, 已在整个基因组中发生至少50次突变。Omicron基因组发生的突变赋予病毒一定的适应性优势, 如受体结合域与人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受体亲和力增强导致病毒传播能力增强; 与先前变异株相比, 病毒复制能力减弱导致在COVID-19患者中引起的症状相对较轻。此外, 该变异株具有较高的环境稳定性, 部分逃脱了来自疫苗接种或先前感染诱导的宿主免疫反应, 且对大多数治疗性抗体具有较高的耐药性。本文对Omicron变异株的关键突变、病毒学特征、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进行总结, 以期为完善疫情防控策略和公共卫生举措提供科学参考。
摘要:
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给全球带来了挑战。SARS-CoV-2会对人体多个脏器造成破坏, 其对生育力的影响目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SARS-CoV-2攻击人体的机制及其对生育力、女性妊娠及辅助生育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指南与共识
摘要: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中极为常见,病原体的快速检测和精准诊断是其有效治疗的前提。传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对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的灵敏度偏低,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大幅提高了呼吸道病原体的诊断能力。如何基于患者基础疾病、呼吸道感染类型及病原谱合理选择核酸检测技术并正确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成为重要的临床问题。为此,中华检验医学培训工程专家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组织我国多学科专家共同撰写了《成人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核酸检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该共识参考国内外指南及文献,分析了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数字PCR技术、核酸即时检测技术和病原体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场景、技术特点和性能验证要求,以及该类技术在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肺结核和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以供临床参考借鉴。
摘要: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流行,国家对其防控政策历经“乙类甲管”至“乙类乙管”。在此背景下,生物样本库开展样本保藏活动时,需重新审视其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并开展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实践,制订有效的管理措施。针对新型冠状病毒不断变异的特性和潜在风险,完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势在必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临床数据与样本资源库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应用学会共同起草并制定本共识,旨在为临床生物样本保藏活动提供安全防护实践指引,降低生物安全风险,确保临床生物样本保藏活动的安全顺利开展。
标准与规范
摘要:
中国精英教学医院联盟致力于探索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础上, 推进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 特别是在深化医教协同、推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改革和里程碑评价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本文对中国精英教学医院联盟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的建立及基于胜任力的里程碑评价体系建立进行阐述, 并对胜任力及里程碑评价工具在实施中的挑战与前景进行分析, 该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将有助于发挥联盟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促进我国医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中国医疗大数据
摘要:
脑胶质瘤是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恶性肿瘤, 尽管目前已有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及化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患者生存期仍较短,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近年来, 随着对胶质瘤基础和临床特性研究的不断深入, 脑胶质瘤领域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就2022年度我国脑胶质瘤领域中有关胶质瘤的分类、发生机制、免疫微环境、影像学研究、临床研究(手术治疗、放疗、替莫唑胺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及大数据应用技术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脑胶质瘤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论著
摘要:
  目的  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线粒体损伤情况,以期为AID病因学研究提供思路。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3—4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AID患者及同期体检健康人群的临床资料,并依据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T helper cell, Th)百分比/杀伤性T淋巴细胞(T cytotoxic cell, Tc)百分比比值,将AID患者分为免疫功能低下亚组和免疫功能正常亚组。采用流式细胞术评估AID患者T淋巴细胞线粒体损伤情况,以线粒体膜电位偏低细胞百分比(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low percentage,MMP-low%)表示线粒体功能障碍程度并分析其与AID的相关性。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AID患者70例,健康人群20名。AID患者中,免疫功能低下者20例(Th/Tc比值<0.70),免疫功能正常者50例(Th/Tc比值≥0.70);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33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19例,干燥综合征(Sjögren syndrome,SS)患者18例。SLE、RA、SS患者CD3+T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偏低细胞百分比(T MMP-low%)、CD3+CD4+T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偏低细胞百分比(Th MMP-low%)、CD3+CD8+T淋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偏低细胞百分比(Tc MMP-low%)均低于健康人群(P均<0.05)。AID患者中,免疫功能低下亚组和免疫功能正常亚组T MMP-low%、Th MMP-low%、Tc MMP-low%均低于健康人群(P均<0.05);相较于免疫功能正常亚组,免疫功能低下亚组T MMP-low%、Th MMP-low%、Tc MMP-low%均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线粒体损伤指标中,仅发现Th MMP-low%/Tc MMP-low%比值与AID患者免疫功能(Th/Tc比值)具有相关性(r=-0.39,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T MMP-low%、Tc MMP-low%、Th MMP-low%在AID的识别中均具有良好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5% CI: 0.74~0.92)、0.82(95% CI: 0.73~0.92)、0.77(95% CI: 0.67~0.88)。  结论  AID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线粒体损伤, 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者中此现象更显著。T淋巴细胞线粒体损伤相关指标或可作为AID辅助诊断的分子标志物。
摘要:
  目的  评估16种常用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全国18个省、24家医院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采用自动化仪器对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并采用WHONET 5.6软件统计菌株对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夫西地酸、利奈唑胺等16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  结果  共收集金黄色葡萄球菌255株、粪肠球菌117株、屎肠球菌114株。标本类型以血液最常见(22.2%,108/486),其次为尿液(18.9%,82/48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均保持了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部敏感;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分别为4.4%和2.6%;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分别为0、0和4.3%。去甲万古霉素与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均具有相似的抗菌活性,半数最低抑菌浓度(50%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50)均为1 mg/L,90%最低抑菌浓度(90%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90)均为2 mg/L。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35.7%,其对夫西地酸的耐药率为13.2%,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夫西地酸的耐药率仅为3.0%。  结论  16种抗菌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的抗菌活性存在较大差异,该数据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一定参考。
摘要:
  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宏基因组检测平台,回顾性分析2022年4—12月临床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信息、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及mNGS结果等相关资料,评价mNGS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  在39例临床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中,29例(74.4%)检出疑似致病病原体特异性序列,其中11例(37.9%)检出细菌,13例(44.8%)检出病毒,3例(10.3%)检出真菌,1例(3.5%)检出细菌及病毒,1例(3.5%)检出真菌及病毒,真阳性率为74.4%。10例报告阴性结果,假阴性率为25.6%。mNGS技术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临床常规病原学检查(包括脑脊液涂片、培养、病原体抗原及核酸聚合酶链式反应)的阳性率(74.4% 比23.7%)。  结论  相较于现有的临床常规病原学检查手段,mNGS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具有更高的真阳性率,可能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摘要:
  目的  对一种通过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水平的新方法进行性能评价。  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疑似感染患者和体检正常人群的104份临床剩余血清样本,以飞测IL-6荧光免疫层析法(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方法A)、IMMULITE1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德国西门子公司,方法B)为参照,对待评价方法[荧光免疫层析法, 伊诺达生物科技(太原)有限公司]检测血清IL-6的试剂等效性进行评价,同期收集39对同源配对的血浆和血清标本,评估待评价方法检测不同类型样本IL-6含量的等效性。  结果  定量分析时(2份样本由于超出方法B检测上限被排除),待评价方法与方法A、方法B检测血清IL-6水平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7.0950+1.1924X(R2=0.9448)和Y=-2.6143+1.3072X (R2=0.939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720和0.9691;分别以方法A、方法B为参照时,待评价方法的Bland-Altman偏倚分别为-3.0、8.0,在医学决定水平处(7 ng/L)的预期偏倚分别为-1.44(95% CI: -5.37~2.50)ng/L和1.97(95% CI:-2.09~6.01)ng/L,95% CI均包含允许误差(±15%, -1.05~1.05 ng/L)。定性结果显示,待评价方法与方法A、方法B之间的总符合率分别为84.6%、83.7%。待评价方法对39对同源配对血浆和血清样本IL-6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良好(P<0.0001),Bland-Altman偏倚分析显示,仅1个(2.6%,1/39)数据位于最大允许误差范围之外。  结论  本文评价方法与目前临床应用的相同或不同原理的2种方法,对于IL-6水平的检测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且检测结果几乎不受血清/血浆样本类型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可满足临床快速检测需求。
摘要:
  目的  基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近10年数据,分析临床分离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5月—2021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门诊患者胃黏膜活检标本分离的Hp菌株的药敏试验数据,统计Hp对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四环素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双重/多重耐药情况。  结果  共纳入分离自402份胃黏膜标本(120例患者)且培养阳性的Hp 120株,培养阳性率为29.85%。Hp对甲硝唑(75.0%)和克拉霉素(72.5%)的耐药率较高,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居中(45.8%),对阿莫西林(12.5%)和四环素(4.2%)的耐药率相对较低。Hp对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受患者年龄的影响不明显,对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随患者年龄增加整体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对四环素的耐药率随患者年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女性患者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男性(56.7%比32.1%,P=0.007);随时间推移,Hp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整体呈逐渐升高趋势,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对甲硝唑的耐药率呈波动之势且整体偏高,对阿莫西林、四环素的耐药率受时间变化的影响相对不明显且整体偏低。未发现对5种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Hp菌株。双重耐药率为25.0%,其中以甲硝唑与克拉霉素同时耐药最为常见(20.0%);多重耐药率为44.2%,其中以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同时耐药最为常见(32.5%)。  结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分离的Hp菌株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在开展经验性Hp根治疗法时,应合理选择用药方案,必要时应进行药敏试验,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摘要:
  目的  构建心脏骤停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模型。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纳入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Ⅳ,MIMIC-Ⅳ)2.0中出院诊断包含心脏骤停且具有ICU入住经历的18岁以上成年患者。研究采用逐步回归筛选变量,选取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中P<0.05的变量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以构建心脏骤停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校准曲线,分别对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进行评价,并创建评估心脏骤停患者死亡风险的动态诺模图计算器。  结果  共纳入177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平均年龄为(64.93±16.52)岁,其中963例(54.3%, 963/1772)患者发生院内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心脏骤停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指标包括:心脏骤停病因诊断、经年龄调整后的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评分、体质量指数、ICU入住24 h内的生命体征、ICU入住24 h内的乳酸水平最低值、ICU入住24 h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最低值、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创机械通气和血管升压素的使用。该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1%(95% CI:0.702~0.759)和71.6%(95% CI:0.683~0.745),ROC曲线下面积为0.806(95% CI:0.786~0.826)。  结论  基于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可能有助于预测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内死亡。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针刺疗法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C级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DGE)的疗效差异。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21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接受中医针刺疗法治疗的C级DGE患者。根据针刺疗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体针组(单纯体针疗法)和耳体针组(耳针联合体针疗法),并根据基线胃液引流量,采用倾向性评分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比较两组主要结局指标[短期(3 d内)疗效、长期(10 d内)疗效]及次要结局指标(术后住院时间、带胃管出院患者的比例、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C级DGE患者65例,其中耳体针组34例(52.3%)、体针组31例(47.7%)。(1)短期疗效:经倾向性评分法匹配后共纳入耳体针组患者23例、体针组患者23例。耳体针组短期胃液引流量下降率高于体针组[42.7%(19.6%,65.1%)比6.5%(-14.7%,50.6%),P=0.034]。(2)长期疗效及次要结局指标:由于体针组、耳体针组分别存在4例、6例于治疗3 d内成功拔除胃管的患者,其无法计算治疗长期疗效,故将其排除。采用倾向性评分法再次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后,共纳入耳体针组患者16例、体针组患者16例。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事件发生,耳体针组长期胃液引流量下降率高于体针组[49.6%(15.7%,56.9%)比8.8%(-9.3%,33.1%),P=0.024],术后住院时间[30.0(26.0,38.5)d比31.0(24.3,43.8)d, P=0.748]及带胃管出院患者的比例(18.8%比25.0%, P>0.999)与体针组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相较于单纯体针疗法,耳针联合体针疗法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C级DGE患者胃液引流量的疗效更显著,可能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摘要:
  目的  分析Omicron BA.5.2变异株感染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炎症指标,筛选可能的预后诊断标志物。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8月1日—11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Omicron BA.5.2变异株感染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比较4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炎症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各指标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诊断价值。  结果  共纳入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3006例患者,其中男性1522例(50.63%)、女性1484例(49.37%);平均年龄为(58.72±18.01)(14~96)岁;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40.98%,1232/3006)、普通型(52.56%,1580/3006)、重型(4.26%,128/3006)、危重型(2.20%,66/3006);各组在合并基础疾病(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病、肺部疾病、恶性肿瘤、脑部疾病、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住院期间共死亡74例(2.43%),其中危重型46例(63.01%)、重型19例(26.03%)、普通型7例(9.60%)、轻型2例(2.74%),年龄≥70岁的死亡患者占比为75.68%(56/74),所有死亡患者均为合并基础疾病人群;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蛋白是疾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且CRP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2),白蛋白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01);CRP、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ex,SIR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为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CRP(P=0.027)、SIRI(P=0.025)与疾病预后呈显著正相关,SII与疾病预后呈显著负相关(P=0.021);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对应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0.70,对疾病严重程度分型的诊断价值较高;CRP、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D-二聚体、肌钙蛋白T(troponin T,TnT)、肌钙蛋白Ⅰ(troponin Ⅰ, TnⅠ)、NLR、SII、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MLR)对应的AUC均>0.70,对死亡或存活的预后诊断价值较高。  结论  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Omicron BA.5.2变异株感染住院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结合CRP、IL-6、PCT、D-二聚体、TnT、TnⅠ、NLR、SII、PLR、MLR的预测模型可早期识别Omicron BA.5.2变异株感染住院患者中的高危人群,及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综述
摘要:
慢性疼痛具有发病率高、迁延难愈的特点,不仅严重困扰着患者,其临床治疗亦面临巨大挑战。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 DTx)是一种由软件程序驱动,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新兴治疗方法,可基于数字化网络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疾病管理策略,在提高治疗依从性的同时,为临床收集相关数据提供了诸多便利,为慢性疼痛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发展方向。本文围绕DTx在慢性疼痛诊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进行慢性疼痛管理提供借鉴。
摘要:
细菌性阴道炎(bacterial vaginosis,BV)是由阴道内正常产生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减少、厌氧菌(动弯杆菌、普雷沃氏菌)和兼性厌氧菌(阴道加德纳菌、阴道阿托波菌)过度繁殖导致的阴道微生态平衡失调,表现为混合感染。BV不仅与盆腔炎、不孕症、性传播病原体(人乳头瘤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感染风险增加相关,妊娠期合并BV还可能导致早期流产、早产、产后子宫内膜炎和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等不良妊娠结局。导致BV的病原体多样,且经治疗后复发率高。约10%~50%的BV患者无临床症状,易漏诊,而快速、准确的实验室检测能够对BV患者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避免不良结局的发生。本文就BV的诊断标准、阴道微生态评价以及新型检测方法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BV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摘要: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TEPH)是一种慢性致死性疾病, 由机化的血栓引起肺动脉狭窄或阻塞、血流重新分布以及肺微血管床重构, 导致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 最终引发患者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ulmonary endarterectomy, PEA)被认为是CTEPH的首选治疗方法, 然而约40%的CTEPH患者由于远端病变或术后出现肺动脉高压无法进行PEA手术。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alloon pulmonary angioplasty, BPA)是在血管造影引导下使用合适大小的球囊逐级扩张并打开狭窄或闭塞肺血管的导管介入技术, 可为无法接受PEA手术的CTEPH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就BPA临床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预测、BPA与PEA联合治疗、BPA与利奥西呱联合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以期为CTEPH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摘要:
肠功能损伤是患者在术后恢复期内的常见并发症, 其与术前禁饮禁食、炎症和应激、麻醉、药物、长期卧床等因素相关, 不仅影响患者的消化、吸收及排泄功能, 减缓术后康复进程, 导致患者满意度下降并增加医疗负担, 严重者还会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因此, 术后肠功能损伤的预防及治疗对于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围术期肠功能损伤因素及保护策略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围术期患者制定合理的肠功能保护方案提供借鉴。
疑难病与罕见病专栏
摘要:
本文报道Kagami-Ogata综合征早产儿1例。该患儿胎龄30周, 产前超声提示羊水过多, 胎儿双顶径及腹围偏大, 侧脑室、双肾盂及多处肠管增宽。出生后查体可见下颌小, 鼻梁塌, 鼻孔上翻, 胸廓呈"窄钟形", 腹壁可见腹直肌分离及肠型; 胸部X线片见肋骨呈"衣架征"; 超声示双侧脑室增宽, 双肾积水, 隐睾; 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生后第6天获得产前羊水穿刺结果, 发现在已知的基因组印记区域14q32.2存在母源大小约为268.2 kb的微缺失。根据产前羊水穿刺结果及患儿出生后临床表现确诊为Kagami-Ogata综合征。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营养支持、抗感染等针对性治疗后, 患儿病情无明显好转, 最终家属放弃治疗。本文总结该患儿的诊疗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 以期提升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知。
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临床试验民众认知度及参与度定性访谈研究的方法学特征, 为我国开展儿童临床试验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Embase、APA PsycInfo、CINAHL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 获取自建库至2021年9月21日发表的所有采用定性访谈研究的儿童临床试验民众认知度与参与度相关文献。8名研究人员随机分为4组, 2人一组经培训后使用Note Express(v 3.2)软件对文献进行预筛选和预提取, 经一致性检验合格后再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特征分析。对于重复纳入、无法判断及观点不一致的文献均下载全文, 小组内筛选和记录排除原因, 如有分歧则经组内讨论后由团队负责人决定。采用CASP定性研究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 对提取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  结果  共纳入英文文献144篇, 涉及137项研究, 其中80.3%(110/137)的研究无或有轻微质量担忧; 发表于2015—2021年的研究比例较高(54.7%, 75/137);共23个国家发表了相关研究, 其中以美国(37.2%, 51/137)和英国(26.3%, 36/137)最多; 75.9%(104/137)的研究仅基于真实儿童临床试验; 研究涉及最多的疾病类型为传染性疾病(28.9%, 35/121)和肿瘤(22.3%, 27/121);干预措施频次最高的是药物(38.6%, 39/101)和疫苗(14.9%, 15/101);招募方式多是医护人员在医院或诊所从临床试验受试者中招募访谈对象(43.0%, 49/114);访谈对象主要是儿童的父母(79.6%, 109/137);补偿方式多为代金券(46.7%, 21/45);访谈内容多是父母对儿童临床试验的认知及态度(27.5%, 78/284);多数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75.2%, 103/137)和面对面访谈形式(88.3%, 121/137);研究主要采用主题分析法(47.2%, 51/108)和NVivo软件(77.6%, 52/67)进行数据分析, 并运用多人独立分析法(46.4%, 52/112)和返回原始内容验证(77.8%, 21/27)以确保数据可靠性及可信度。  结论  针对患儿及其父母的半结构化访谈结合主题分析法是目前儿童临床试验认知度与参与度定性访谈研究的主要方法。疾病类型以及干预措施是该类研究设计和实施重点关注的临床特征。建议我国在进行访谈内容设计和确定招募策略时需特别关注依从性差或疗效不佳患儿及其父母的观点和体验, 分析潜在受试患儿及其父母的认知、态度和经历, 为后续优化试验方案和提升试验质量提供参考。
摘要:
在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和修订过程中, 共识法是确定临床问题和形成推荐意见的重要方法, 其中以德尔菲法和改良德尔菲法最为常见。为此, 如何科学、规范地应用德尔菲法达成共识(如专家组人员选择、流程设计等)已成为当下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应用德尔菲法的过程中, 需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方法学建议, 以使共识形成过程结构化、透明化。本文以德尔菲法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制订和修订中的应用为切入点, 阐述其基本流程和关键要素。在德尔菲法主体方面详细阐述了共识组的人数及构成、选取标准及途径、患者参与共识的方式和要点, 在技术要点方面对其匿名性、达成共识的阈值、时间把控进行了阐释, 进而指出德尔菲法应用的局限性及报告要点, 以期促进德尔菲法在指南制订中的规范应用。
临床实践指南
摘要:
患者与公众指南(patient and public versions of guidelines, PVG)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本文拟对PVG的制订方法进行探讨, 对不同制订方法进行介绍和比较, 并融入案例进行解读, 旨在为PVG的制订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进一步促进我国PVG的发展。
临床病例评析
摘要:
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very long chain acyl-CoA dehydrogenase, VLCAD)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中以3型即迟发性间歇肌病型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运动、感染、饥饿等诱发的反复横纹肌溶解。本文首次报道1例自幼起反复发作横纹肌溶解、并伴有肾功能不全和血色病病史的患者,全外显子测序发现ACADVL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符合3型VLCAD缺乏症的诊断。进一步通过肾穿刺活检明确了该患者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其肾脏病理以肾小管间质损伤为主要表现,未见脂质及铁沉积,为3型VLCAD缺乏症横纹肌溶解的并发症。本文回顾该患者的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期为肾功能不全这一临床常见症状的罕见病因提供鉴别诊断思路。
病例报告
摘要:
在线自适应放疗技术是继调强放疗技术后的革命性进步,目前国内首个基于迭代锥形束CT(iterative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iCBCT)的人工智能在线自适应放疗平台在北京协和医院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报道北京协和医院放射治疗科首次采用基于iCBCT的在线自适应放疗技术治疗局部进展期宫颈癌患者1例,治疗后患者症状达到临床完全缓解且仅发生1级下消化道不良反应(腹泻),未出现1级及以上的血液学、泌尿生殖系统及其他放疗相关不良反应。本文就该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及随访展开讨论,以期为后续大规模应用该技术提供临床借鉴。
教学与科研
摘要:
显微操作技术是神经外科医师的必备技能,对术者的手眼协调及精细操作能力均提出了极高要求,故对临床经验尚不丰富的青年医师进行系统化显微操作技能培训势在必行,但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的培训方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基于临床需求,探索性制定了一体化、沉浸式、高强度的神经外科显微操作技能培训班,涵盖了显微操作器械使用及纱布孔缝合、人工血管吻合、翅中动脉吻合、显微磨钻使用等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培训课程。自2022年3月以来,6期共12名学员完成了培训并均通过考核,且其中4名学员获得显微操作主刀医师的认可。初步数据表明该培训班对快速提升青年神经外科医师的显微操作技术具有一定帮助,为后续开展显微操作技术相关培训提供了参考。
摘要:
  目的  探讨将协和校史融入糖尿病课程教学,建设协和特色课程思政。  方法  以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4+4”试点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糖尿病专业课程结合相关思政课程(包括胰岛素发展史,吴宪教授及林可胜教授的生平和贡献,池芝盛、潘孝仁、向红丁教授对糖尿病防治所作的贡献)进行教学,以问卷星形式线上收集学生在教学前后对于思政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及在教学后对于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纳入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4+4”试点班学生共62名(2020级32名、2021级30名)。回收问卷共58份(2020级30份、2021级28份),回收率为93.5%(58/62)。教学前55.2%~100%的学生对于所有思政课程内容均不了解,教学后大致了解或比较熟悉课程内容的学生比例为100%,了解程度显著优于教学前(P<0.001)。82.8% 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增加了学习兴趣,86.2%的学生对整体教学效果满意,89.7%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增加了对北京协和医学院校史的了解,77.6%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增加了对医学科学精神的理解,82.8%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增加了对专业报国爱国精神的理解,72.4%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增加了社会责任感。  结论  将协和校史融入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是协和医学教育的独特优势,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方法论、人文素养等方面熏陶,培养求真、务实的医学科学精神。
医学伦理
摘要:
撤除生命维持干预(life-sustaining medical intervention,LSMI)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伦理学问题。本文分别从尊重患者自主性、无效医疗和患者最佳利益三个方面,尝试对临床实践中撤除LSMI的伦理学可辩护性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案例提出可操作性建议与对策。笔者认为符合下述任一条件时,撤除LSMI可获得伦理学辩护:(1)患者作出有效同意;(2)LSMI被判定为无效医疗;(3)撤除LSMI符合患者的最佳利益。最后,阐述临床实践中撤除LSMI所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医学人文
听诊器的故事
邹海
2023, 14(5): 1123-1124. doi: 10.12290/xhyxzz.2023-0368
HTML (19) PDF(53)
摘要:

【温馨提醒】近日,《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接到作者反映,有多名不法人员冒充期刊编辑发送见刊通知,鼓动作者添加微信,从而骗取版面费的行为。特提醒您,本刊与作者联系的方式均为邮件通知或电话,稿件进度通知邮箱为:mjpumch@126.com,编辑部电话为:010-69154261,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编辑部核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