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核酸检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
详细信息Expert Consensus on Nucleic Acid of Amplification Techniques Test for the Diagnosis of Pathogens in Adul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2023)
-
摘要: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中极为常见,病原体的快速检测和精准诊断是其有效治疗的前提。传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对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的灵敏度偏低,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大幅提高了呼吸道病原体的诊断能力。如何基于患者基础疾病、呼吸道感染类型及病原谱合理选择核酸检测技术并正确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成为重要的临床问题。为此,中华检验医学培训工程专家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组织我国多学科专家共同撰写了《成人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核酸检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该共识参考国内外指南及文献,分析了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数字PCR技术、核酸即时检测技术和病原体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场景、技术特点和性能验证要求,以及该类技术在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肺结核和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以供临床参考借鉴。Abstrac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medical conditions. Rapid and accurate diagnosis of pathogens is crucial for precis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However, the sensitivity of traditional microbi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techniques for respiratory pathogens detection is low.The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nucleic acid testing technology have dramatically improved the ability to diagnose respiratory pathogens. The rational usage of appropriate nucleic acid testing techniques, based on the underlying diseases, the type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nd pathogen spectrum, as well as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its diagnostic sig- nifica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linical challenge. Therefore, the Committee of Chinese Laboratory Medical Education and Chinese Thoracic Society initiated a multi-disciplinary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Based on bot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and literature, the expert consensus analyze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scenarios,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validation requirements pertaining to real-time fluorescenc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technology, digital PCR, nucleic acid point-of-care testing, and 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Furthermore, it also examines the wide-ranging applications of these techniques in diagnosing and managing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cluding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tracheobronchitis,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tuberculosis, and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immunocompromised adults. We hope the consensus will provide helpful reference for clinicians.
-
Keywords:
- respiratory infection /
- adults /
- pathogenic diagnosis /
- nucleic acid test /
- expert consensus
-
近十几年来,全球超重/肥胖的患病率逐年增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25年约1/5的成年人将患肥胖[1]。同样,我国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亦不容乐观,《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的患病率持续上升,超过1/2的成年居民患有超重/肥胖,6岁以下、6~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10.4%和19%。超重/肥胖俨然已成为影响国民身心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生活方式管理是肥胖治疗的基础,尤其是饮食、运动和行为管理,在肥胖自然病程任何阶段的预防和控制中均不可或缺。
2020年7月近百名国内循证医学、公共卫生、营养与代谢研究领域学者以及外科、内分泌科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共同合作,引用最新临床证据对《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2]进行全面更新,2021年12月《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3](下文简称“指南”)正式发布。指南制订过程中,检索了近20年医学营养治疗领域相关文献,按照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分级标准对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进行分级,根据临床问题检索、汇总并分析证据,同时成立了指南撰写方法学小组,负责起草方法学工作方案及协助编委会开展证据评价相关工作,形成指南推荐意见。
该指南在常规应用限能量减重、高蛋白减重以及轻断食减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低碳饮食、低血糖指数饮食、终止高血压饮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地中海饮食、代餐食品减重、生物节律减重以及当前热门的肠道微生态和精准营养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推荐与分析,同时针对不同减重方法的适用对象、推荐证据和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答。除儿童/青少年、围孕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人群的体质量管理推荐意见外,指南还针对重度肥胖、减重与代谢手术、肌少症的老年肥胖、糖尿病肥胖等人群的具体减重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探讨了部分饮食策略对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血脂等指标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推荐意见。
肥胖既是一种慢性疾病状态,也是一种可防控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以肥胖相关并发症为中心”的肥胖管理思路逐渐成型,肥胖临床管理也正在不断发展,对大多数患者而言,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难以长期维持,极端的减重方式可能在短期内带来很好的效果,但无法长期坚持并可能带来反弹,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从整体生活方式入手,遵循循证医学指南,按照减重规范流程多角度评估患者情况后制订全面减重方案,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减重管理模式。该指南立足于营养治疗,同时涵盖了运动、药物、手术及行为辅导等多学科相关证据,以减少目前临床上对于肥胖诊断与治疗的单学科偏颇,不仅关注减重效果且更多从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及整体健康角度给出了推荐意见。本文谨对该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1. 医学营养减重干预方法
1.1 限能量膳食
限能量膳食(calorie restrict diet,CRD)是指在目标能量摄入基础上每日减少能量摄入500~ 1000 kcal或较推荐摄入量减少1/3的总能量,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每日总能量的55%~60%,脂肪占每日总能量的25%~30%。CRD可实施有效的体质量管理,提高大豆蛋白质的摄入比例或乳制品的摄入量可能有助于增强减重效果。
1.2 高蛋白膳食
高蛋白膳食(high protein diet,HPD)多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超过每日总能量的20%或1.5 g/(kg·d),但一般不超过每日总能量的30%或>2.0 g/(kg·d)的膳食模式。Santesso等[4]基于74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的系统评价研究显示,与常规蛋白质膳食相比,HPD更能显著减轻体质量、缩小腰围。同时,有研究指出HPD可增加饱腹感、减轻饥饿感,有助于增强重度肥胖者的减重依从性并维持减重效果[5]。不同蛋白质来源的膳食补充剂均有助于减重,而增加乳制品来源的蛋白质对维持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人群中应用HPD时,应加强包括肾功能在内的临床监测。
1.3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ow carbohydrate diet,LCD)通常指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0%,脂肪供能比≥30%,蛋白质摄入量相对增加,限制或不限制总能量摄入的一类饮食。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very low carbohydrate diet,VLCD)以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20%为目标,生酮饮食则是VLCD中的极特殊类型。多项RCT研究和Meta分析显示,短期LCD干预有益于控制体质量、改善代谢[6-9],同时短中期应用LCD有利于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改善血糖控制[10-12],但LCD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且由于对食物的选择具有局限性,膳食纤维、钙、碘、镁、锌、铁的摄入量可能低于推荐摄入量,故不推荐儿童和青少年以减重为目的长期执行。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的情况下,尝试其他减重饮食模式干预无效后,可在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短期生酮饮食管理,除监测血酮体外,还应监测肝肾功能、体成分的变化,并密切关注血脂水平。
1.4 间歇性能量限制
间歇性能量限制(intermittent energy restriction,IER)是按一定规律在规定时期内禁食或给予有限能量摄入的饮食模式。目前常用的IER方式包括隔日禁食法、4∶3 IER或5∶2 IER(连续/非连续日每周禁食2~3 d)等。与常规饮食相比,IER干预可减轻超重/肥胖者的体质量,改善脂代谢指标,但与持续能量限制(continuous energy restriction,CER)相比,IER的优势并不明显,而不同类型的IER模式的减重效果亦无显著性差异。在非糖尿病的超重/肥胖者中,IER可改善其胰岛素抵抗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对血糖的影响尚不确切。针对健康志愿者、老年人群的研究显示,IER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且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13-15]。Rajpal等[16]的系统评价分析了IER方案对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IER总体有效且相对安全。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IER虽然增加了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但其总体发生率较低,且可随药物的调整而得以改善[17]。
1.5 低血糖指数饮食
低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食物具有低能量、高膳食纤维特性,可使胃肠道容受性舒张,增加饱腹感,有利于降低总能量的摄入。一项纳入101项研究共8527名参与者的系统评价显示,低GI饮食对减重有良好的效果[18],另一项纳入14项RCT的系统评价则证实低GI饮食可改善胰岛素抵抗[19]。限制总能量的低GI饮食可减轻肥胖者的体质量,且短期减重效果优于高GI饮食。Abete等[20]的研究显示低GI组受试者的体质量减轻程度明显优于高GI组,但两组受试者腰围、脂肪含量、瘦体重和静息能量消耗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1.6 多种饮食模式
DASH强调增加蔬菜、水果、低脂(或脱脂)奶及全谷类食物摄入,减少红肉、油脂、精制糖及含糖饮料的摄入,进食适当的坚果、豆类,从而提供丰富的钾、镁、钙等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增加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减少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多项RCT研究显示,与常规饮食相比,DASH可有效降低超重/肥胖者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体脂含量[21-23],部分研究还显示可显著降低超重/肥胖者的胰岛素水平[21-22]。
地中海膳食结构特点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全谷类、豆类、蔬菜、水果、坚果等;鱼、家禽、蛋、乳制品适量,红肉及其产品少量;食用油主要为橄榄油;适量饮红葡萄酒,同时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较高。充足的证据表明,与常规饮食相比,地中海饮食可有效降低超重/肥胖者、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者及产后女性的体质量[24-27]。
1.7 代餐食品减重
代餐食品是为满足成人控制体质量期间一餐或两餐的营养需要,代替部分膳食,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一种控能食品。多项研究显示,采用代餐食品有利于减重及改善肥胖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糖等[28-31]。减重期间建议选择符合行业标准的代餐食品,结合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保证减重期间的营养充足。短期应用代餐食品减重是安全的,严重不良反应少,耐受性较好,可通过减轻体质量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减少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但代餐食品的长期安全性仍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1.8 生物节律与减重
时间限制进食法(time-restricted feeding,TRF)是指限制每天进食时间,禁食3 ~ 21 h,白天或夜间均可禁食的一种饮食方式。常见有4 h、6 h、8 h禁食3种限制类型。研究显示,短期应用TRF干预可减轻体质量[32-34],但关于TRF对体成分、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产生的影响结果不一,且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证明TRF对减重的长期效果。
1.9 微量营养素
医学营养减重除关注总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比例外,微量营养素缺乏同样需引起重视。对肥胖者进行低能量膳食干预时,由于食物总摄入量减少或种类受限,营养素缺乏的风险上升,尤其是极低能量饮食可能引起肥胖者体内微量营养素缺乏,其维生素或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的风险更高,应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1.10 肠道微生态
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代谢调节和食物消化中发挥作用,且肠道菌群与肥胖存在密切联系[35-36]。肠道菌群的代谢活动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可通过促进饮食成分的能量代谢,并在能量存储和消耗中影响能量平衡。儿童或成人肥胖者短期内服用特定益生元或富含益生元的食品可能获得更好的减重效果。含有特定菌株的益生菌可能有助于伴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肥胖者减重和代谢指标的改善,但尚需更多研究进行证实。现有证据不支持肥胖者常规通过粪菌移植进行减重。
1.11 医学营养减重与教育
多项研究表明,营养教育可增加个体与群体的营养相关知识,改变其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和依从性,降低能量摄入,增加运动量,降低血脂、血压,改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胰岛功能,进而达到减轻体质量、降低BMI和肥胖发病率的目的[37-40]。另外,营养教育可显著改善肥胖者的社会心理相关指标,如显著降低其抑郁评分。基于互联网小程序/手机应用程序,采用在线营养知识理论教学形式,提供营养和运动等相关建议是营养教育的有效手段。
1.12 医学营养减重与行为辅导
行为辅导即采用行为科学分析肥胖者的摄食行为特征和运动类型,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培养正确行为,帮助肥胖者建立支持性环境,提供持续的行为改变,最终达到减重目的。其中自我监测、动机访谈、同伴支持等方式有助于成年肥胖者的饮食行为改变。多项纳入大样本RCT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行为辅导比一般性辅导更有助于减重[41-42],故建议所有医学减重者都应给予行为辅导。采用远程医疗进行医学营养减重对成人有效,适合多种人群,建议远程医疗干预时间至少6个月,并重视干预后的随访。
1.13 减重与代谢手术相关的营养问题
目前具有较多临床证据的减重手术方式包括胃袖状切除术(sleeve gastrectomy,SG)、Roux-en-Y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等或联合术式。术前预减重可有效减少肝脏体积和内脏脂肪含量,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中出血量,并缩短手术时间,其获益显著且证据充分,故建议所有拟行减重手术的患者均应行术前预减重。围术期营养管理应以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为诊疗模式并贯穿术前评估、术中监测、术后康复及术后随访整个过程。
减重术后的营养摄入应在维持机体负能量平衡的同时保证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的充足,建议减重手术者蛋白质的摄入量为60~80 g/d,并推荐预防性口服维生素D3 3000 U/d,常规补充维生素B12 350~ 1000 μg/d,按需补充维生素B1,后期监测中若发现患者出现缺铁性贫血,应及时补充铁剂和维生素C。
一项纳入112例行SG患者的RCT研究显示,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组患者术后的住院天数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提前,疼痛程度也较对照组减轻[43]。因此,将ERAS理念应用于围术期综合营养管理,可为患者带来更多益处。
术后减重不足是指减重术后12个月或18个月多余体质量减轻率(excessive weight loss,EWL)不足50%。复重则指体质量成功下降至EWL>50%后逐渐回升。上述情况患者的营养干预应调整膳食结构,提高蛋白质比例,并根据指南推荐的方式改变生活行为。
1.14 医学减重后的体质量维持
研究表明,超重/肥胖成人平均4个月可有效减轻体质量的13%,但21个月时约48%的人发生体质量反弹[44]。因此,减重成功后仍需参与长期的综合减重维持计划,并采用传统“面对面”或互联网等方式进行随访管理。减重后维持期执行3~6个月的限能量HPD更有助于体质量维持,与持续CRD相比,IER在减重后体质量维持中的作用并无显著优势。减重维持期通过有效的行为干预策略可提高患者生活方式管理的依从性并达到良好的减重效果,同时参与长期(≥1年)综合减重维持计划,亦有助于减重维持。
1.15 精准营养与医学营养减重
通过收集基于个体基因、环境、生活习惯等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动态化营养方案称为精准营养。研究显示,个体化营养干预方案较标准方案减重效果更好[45-46],同时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调整饮食方案也显现出一定优势[47-48],但依据单基因型指导减重,尚需更多临床证据支持,而整合多基因型、表型分析等多种因素指导减重更具有应用前景。基于肠道菌群的普氏杆菌/拟杆菌(prevotella/bacteroidetes,P/B)比值分型的强化膳食纤维饮食干预可考虑作为精准减重的干预方式。
1.16 运动与医学营养减重
诸多研究显示,运动可使超重/肥胖者的体质量、腰围、体脂下降,故运动应作为医学营养减重治疗的重要基石。建议超重/肥胖个体每周至少进行150 min中等强度的运动以达到适度减重的效果;如需达到减重≥ 5%体质量的效果,每周运动时间应达到300 min,运动强度应为中-高强度运动量或运动能量消耗达每周2000 kcal及以上。O'Donoghue等[49]的Meta分析纳入了45项RCT研究共3566例超重/肥胖者,结果显示干预组(高强度有氧运动+高负荷抗阻运动)受试者的减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和单纯抗阻运动组,建议应以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作为减重的运动方式。
2. 特殊人群的减重
2.1 重度肥胖者
BMI≥37.5 kg/m2(或存在合并疾病的情况下BMI≥32.5 kg/m2)称为重度肥胖,健康风险将随体质量的增加而升高,减重有助于降低重度肥胖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重度肥胖个体应接受包括强化的综合性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在内的积极治疗。尽管代谢手术仍是减重、维持减重效果以及改善合并症和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法,但仍建议将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实现减重和治疗肥胖相关合并症的基础方法。重度肥胖者可根据公式(估算体质量×22 kcal±20%)计算每日维持体质量的能量需求,在此基础上减少400~600 kcal/d能量摄入作为减重期间的每日摄入量或执行低能量摄入模式(800~1200 kcal/d)。
2.2 围孕期和妊娠期肥胖者
妊娠前肥胖可增加早期流产和反复流产的风险,同时妊娠前和妊娠期肥胖均增加妊娠期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对超重/肥胖孕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改善妊娠期增重和妊娠结局。合理的饮食干预可减少妊娠期增重,但对妊娠结局的改善作用并不一致。
2.3 儿童和青少年肥胖者
营养治疗是超重/肥胖儿童和青少年首选的一线治疗方式,但管理模式不同于成人,在限能量的同时还应保障其正常生长发育需要。超重/肥胖儿童和青少年减重膳食的三大营养素比例建议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的饮食结构,即碳水化合物50%~65%,脂肪20%~30%,蛋白质10%~20%。CRD对超重/肥胖儿童和青少年控制体质量有益[50-52],在保证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能量的前提下,减少能量供给,但不建议采用极低能量饮食。
2.4 老年肥胖者
老年少肌性肥胖可定义为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力量降低、质量减少、功能减退及肥胖为主要特点的老年常见综合征。研究表明,与单纯肥胖和肌少症相比,少肌性肥胖的老年人更易患身体残疾和平衡障碍,且跌倒风险增加[53]。少肌性肥胖老年人应适当提高膳食蛋白质的摄入,在限能量的同时保证摄入蛋白质1.0~1.5 g/(kg·d),短期采用限能量代餐食品可降低肥胖老年人的体质量和脂肪,但应保证充足的营养素摄入,不推荐选择极低能量饮食。适量补充β-羟基-β-甲基丁酸盐并联合适当运动,可改善老年人的骨骼肌质量和力量,维持骨骼肌功能。建议少肌性肥胖老年人每天补充维生素D3 800~1000 U。
2.5 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PCOS是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影响8%~13%的育龄女性,其中50%以上的患者合并肥胖[36]。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可改善超重/肥胖PCOS患者的游离雄激素指数、体质量、BMI和胰岛素水平等各项指标[54]。建议所有超重/肥胖PCOS患者在选择健康食物的前提下,减少膳食总能量的摄入以减重。
2.6 超重/肥胖糖尿病患者
在糖尿病患者中,超重/肥胖者约占58.3%[55-56]。医学营养治疗可有效帮助超重/肥胖糖尿病患者达到并维持目标体质量,同时可预防或缓解糖尿病。超重/肥胖糖尿病患者应将减重初始目标设立为减轻体质量的5%~10%。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鼓励限能量平衡膳食,强调食物的多样性,关注个体化饮食的适用人群和不良反应。
2.7 代谢性脂肪性肝病患者
超重/肥胖是代谢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或减重手术减轻其体质量后,肝病情况也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建议患者在减重过程中禁酒,根据个体情况酌情选择地中海饮食、IER等膳食模式以控制能量的摄入。
2.8 痛风患者
大型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BMI为痛风的危险因素[57-58]。肥胖可促进胰岛素抵抗,进而减少尿酸的排泄,从而导致高尿酸血症。减重可降低肥胖痛风患者的尿酸水平,减少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痛风患者可选择地中海饮食或DASH饮食,不仅可减轻体质量,还可降低痛风的发生风险。
3. 小结
超重/肥胖既属于科学问题又属于社会问题,该指南引入医学营养减重最新临床证据,使指南内容更具科学性和逻辑性,同时建立了医疗模式下减重的标准化工作流程,以患者安全为主要目标,将评估与筛查、随诊贯穿整个流程中,使医学营养减重诊疗更加科学、规范,易于临床实施。指南的发布仅是医学营养减重工作的一小部分,期望通过指南提高社会及专业人士对营养干预在代谢性疾病治疗中重要性的认识,并进一步规范医学营养减重的原则和路径,为设立标准化医学营养减重治疗管理工作流程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更多临床专业及医疗保健人员掌握和使用,促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作者贡献:徐英春、瞿介明牵头制定共识框架;王瑶负责共识提纲编制,组织协调专家组成员对内容进行修订并组织会议讨论;陈新飞、沈宁、苏欣、吴文娟、王瑶、王一民、奕巧莲、张栋、张静、周华、周敏负责撰写共识草案;陈新飞、奕巧莲负责对专家意见进行汇总,并对共识内容进行完善;徐英春、瞿介明负责对共识全文进行最终审校并形成共识终稿。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撰写专家组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陈培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韩崇旭(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刘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瞿介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魏莲花(甘肃省人民医院),王毅(天津市天津医院),徐英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余方友(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朱迎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评审专家组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柴凤霞(酒泉市人民医院),陈发林(福建省临床检验中心),陈国强(黄冈市中心医院),陈康(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陈丽萍(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程歆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程训民(淮北市人民医院),戴二黑(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丁大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丁志明(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冯磊(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甘建玲(萍乡市妇幼保健院),高波(鹤岗市人民医院),关秀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珊(新乡市中心医院),郭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小英(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纪玲(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贾伟(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姜玉章(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柯江维(江西省儿童医院),类承斌(淄博市中心医院),李辉(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杰(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李娜(沈阳市儿童医院),李启欣(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李士军(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一荣(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李子安(青海省人民医院),梁红萍(山西省人民医院),林燕(赣州市人民医院),刘家云(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靳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荣华(临汾市中心医院),刘双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治娟(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卢文波(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罗春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马筱玲(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艳侠(陕西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梅世月(河南省儿童医院),闵迅(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穆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秦晓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屈涛(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屈晓威(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邵雪君(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沈瀚(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孙磊(长治市人民医院),孙世珺(中山市人民医院),邰文琳(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谭黎明(湖南省人民医院),唐石伏(柳州市人民医院),唐翌姝(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志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万俊(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王彦(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王艳海(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王颖君(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吴永彬(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肖美芳(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肖敏敏(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阳文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杨天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易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应斌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尤崇革(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华(贵州省人民医院),张丽娜(大庆油田总医院),张晓丽(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张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赵笑梅(吉林市中心医院),郑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秀霞(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朱鹏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召芹(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执笔人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陈新飞(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沈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苏欣(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吴文娟(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王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王一民(中日友好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奕巧莲(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周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表 1 《成人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核酸检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核心推荐意见
分类 具体推荐意见 共识度 基于核酸检测技术 实时荧光PCR 实时荧光PCR包括单靶标或多靶标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可作为核酸即时检测的参考方法,主要适用于门急诊、住院患者和大规模人群筛查 95.2% 等温扩增 等温扩增耗时短、扩增效率高,通常以核酸即时检测的形式出现,适用于门急诊、发热门诊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体核酸快速筛查 96.4% 数字PCR 数字PCR可直接定量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病原体数目,适用于低浓度样本、低丰度基因或突变基因的检测,可作为其他核酸检测方法的检测限标定 94.0% 核酸即时检测 核酸即时检测主要适用于检测场地有限或需要快速筛查的发热门诊、急诊、ICU等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特定病原体检测 97.6% 病原体高通量测序 病原体高通量测序在传统微生物检验未能明确病原或急需快速鉴别是否感染及其病原体时,有选择地使用,主要适用于呼吸道重症感染、疑似特殊病原体感染、聚集性呼吸道传播性感染患者 98.8% 基于应用场景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危人群(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和气管支气管炎患者 建议在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流行季节和高风险地区,进行病原体核酸即时检测,以鉴别诊断、缩短患者就诊时间、降低病原体传播风险 100% 免疫功能正常、存在住院风险的气管支气管炎成人患者 建议采用多靶标病原体核酸检测技术明确病原,以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 98.8%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 建议对社区获得性肺炎重症患者同时行常规病原学检查和核酸检测,以提高病原体检出率 100% 医院获得性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 病原学诊断应以传统培养方法为主,必要时联合采用多靶标病原体核酸检测,无需常规行mNGS,仅在患者存在免疫缺陷、3 d内未通过传统微生物检验明确病原体且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时,考虑行以DNA测序为主的mNGS 96.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 不建议常规行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呼吸道病毒核酸筛查,仅对有流行病学史、流感样症状或病情严重需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核酸检测 86.7% 肺结核患者 推荐常规行结核分枝杆菌涂片、培养和核酸检测,mNGS与结核特异性PCR对结核分枝杆菌诊断能力相似 97.6%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 建议行胸水和胸膜组织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核酸检测 97.6% 可疑活动性结核患者 对涂片抗酸染色阴性患者,至少行1次呼吸道标本的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对涂片抗酸染色阳性患者,核酸扩增技术可鉴别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 94.0% 免疫功能受损合并肺部感染患者 推荐同时行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mNGS,必要时行组织标本mNGS 97.6% 造血干细胞及实体器官移植后患者 推荐定期采用数字PCR进行病毒(包括巨细胞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定量、动态检测 94.0% PCR:聚合酶链反应;mNGS: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 表 2 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技术比较
检测技术 性能特征 应用场景 有无商品化试剂 实时荧光PCR 病原体:单一
通量:批测试,高
检出限:100~1000拷贝/mL
TAT:约1.5~3 h门急诊检查,大规模人群筛查 有 多重PCR 病原体:数个至数十个
通量:批测试,中等
检出限:1000拷贝/mL
TAT:约1.5~3 h流行病学调查,医院获得性重症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混合感染诊断 有 等温扩增 病原体:1个至数个
通量:不确定
检出限:100~1000拷贝/mL
TAT:约0.5~1.5 h发热门诊,急诊,即时检测 有 数字PCR 病原体:1个至数十个
通量:4~7个标本
检出限:1拷贝/mL
TAT:约3~4 h定量检测,疗效评估,环境检测,参考品或标准品定标 有 核酸即时检测 病原体:1个至数个
通量:不确定
检出限:100~1000拷贝/mL
TAT:约0.5~1.5 h发热门诊,急诊,床旁检测 有 mNGS 病原体:未知、不限
通量:10~16/芯片
检出限:约1000拷贝/mL
TAT:约18~24 h传统病原学检测无法诊断的疑难重症病例 暂无 tNGS 病原体:数十至数百个已知病原微生物及其毒力和/或耐药基因
通量:不确定
检出限:25~500拷贝/mL
TAT: 约18~24 h门急诊,发热门诊,普通病房,ICU,反复呼吸系统感染查因 暂无 PCR、mNGS:同表 1; TAT:检验结果回报时间; tNGS: 多重病原体靶向测序 感染类型/人群 病原体 核酸检测技术 标本 送检条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为主: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细菌少见:化脓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溶血隐秘杆菌、淋病奈瑟菌等;化脓性感染考虑厌氧菌 单靶标实时PCR、多重实时PCR、微流控芯片、mNGS、tNGS 口腔拭子、口咽拭子、鼻咽拭子、鼻咽抽吸液、鼻咽洗液、上颌窦穿刺及抽吸液 病毒检测:病毒转运培养基,2~8 ℃转运;
细菌检测:常温,转运时间≤2 h气管支气管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 单靶标实时PCR、多重实时PCR、微流控芯片 鼻咽拭子、鼻咽抽吸液、鼻咽洗液 病毒转运培养基,2~8 ℃转运 社区获得性肺炎 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呼吸道病毒、军团菌、诺卡菌、放线菌等 多重实时PCR、微流控芯片、tNGS、mNGS 痰、诱导吸痰、气管支气管吸取物、BALF、肺活检组织、胸水 细菌检测:常温,转运时间≤2 h;病毒检测:病毒转运培养基,2~8 ℃转运 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其他肠杆菌目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多重实时PCR、微流控芯片;必要时tNGS、
mNGS同上 常温,转运时间≤2 h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常见: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目细菌等;
少见: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军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重实时PCR、微流控芯片、tNGS、mNGS 痰、诱导吸痰、气管支气管吸取物、BALF 常温,转运时间≤2 h 肺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鉴别 实时PCR;微流控芯片、tNGS、mNGS 痰、诱导吸痰、气管支气管吸取物、BALF、肺活检组织、胸水 常温,转运时间≤2 h 恶性肿瘤患者 免疫正常人群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产ESBL菌、诺卡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巨细胞病毒、曲霉和隐球菌、耶氏肺孢子菌等感染几率更高 单靶标实时PCR、多重实时PCR、微流控芯片、tNGS、mNGS 痰、诱导吸痰、气管支气管吸取物、BALF、肺活检组织、胸水 常温,转运时间≤2 h 干细胞及器官移植患者 免疫正常人群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巨细胞病毒、曲霉和隐球菌、耶氏肺孢子菌等感染几率更高 同上 同上 同上 免疫相关性疾病患者 可能合并多种条件致病菌或序贯出现不同病原体感染,包括曲霉菌、念珠菌、巨细胞病毒、耶氏肺孢子菌等 同上 同上 同上 HIV感染者 CD4+T淋巴细胞<200/mL或临床诊断艾滋病者更易感染肺孢子菌、结核分枝杆菌、隐球菌等;CD4+ T淋巴细胞计数正常者更易感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同上 同上 同上 PCR、mNGS:同表 1;tNGS:多重病原靶向测序;BALF:支气管肺泡灌洗液;ESBL:超广谱β-内酰胺酶;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1] 邹晓辉, 曹彬. 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诊断年度进展2021[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2, 45: 78-82.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Health Estimates: Life expectancy and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nd disability[EB/OL]. (2021-05-03)[2023-07-30]. https://www.who.int/data/gho/data/themes/mortality-and-global-health-estimates.
[3] 瞿介明, 刘海霞. 病原体分子诊断技术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价值[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9, 42: 486-489. [4] Hanson KE, Azar MM, Banerjee R, et al. Molecular Testing for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Clinical and Diag-nostic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IDSA's Diagnostics Committee[J]. Clin Infect Dis, 2020, 71: 2744-2751. DOI: 10.1093/cid/ciaa508
[5] Tenover FC. The role for rapid molecular diagnostic tests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in precision medicine[J]. Expert Rev Precis Med Drug Dev, 2018, 3: 69-77. DOI: 10.1080/23808993.2018.1425611
[6] 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多学科协作组, 中国罕见病联盟. 多准则决策分析应用于罕见病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的专家共识(2022)[J]. 协和医学杂志, 2022, 13: 126-145. DOI: 10.12290/xhyxzz.2022-0013 [7] 刘高山, 李红, 牛培华, 等. 多重核酸检测试剂盒RespiFinder® 2SMART在检测12种呼吸道感染病毒中的临床应用性能评价[J].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0, 27: 61-6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SY202305015.htm [8]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 CNAS-GL037-2019[S]. 北京: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2019. [9] Deng H, Gao Z. Bioanalytical applications of isothermal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chniques[J]. Anal Chim Acta, 2015, 853: 30-45. DOI: 10.1016/j.aca.2014.09.037
[10] 姜苏, 李一荣. 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及应用[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0, 43: 591-59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YJZ201708023.htm [11]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分子诊断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 CNAS-GL039[S]. 北京: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2019. [12] Kuypers J, Jerome KR. Applications of Digital PCR for Clinical Microbiology[J]. J Clin Microbiol, 2017, 55: 1621-1628. DOI: 10.1128/JCM.00211-17
[13] ISO. 20395: 2019 Biotechnology-Requirements fo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quantification methods for nucleic acid target sequences--qPCR and dPCR[S/OL]. (2019-08)[2023-07-20]. https://www.doc88.com/p-5803961087245.html.
[14] 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专科分会, 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 上海市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等. 病原体核酸即时检测质量管理要求专家共识[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 44: 1021-1028. [15] Chiu CY, Miller SA. Clinical metagenomics[J]. Nat Rev Genet, 2019, 20: 341-355. DOI: 10.1038/s41576-019-0113-7
[16]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下呼吸道感染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报告临床解读路径专家共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3, 46: 322-335. https://xuewen.cnki.net/CCND-YSBZ20230223B021.html [17]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感染病原体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0, 38: 681-68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BYX202107002.htm [18] 宏基因组分析和诊断技术在急危重症感染应用的专家共识组. 宏基因组分析和诊断技术在急危重症感染应用的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 151-155. [19] Bharucha T, Oeser C, Balloux F, et al. STROBE-metagenomics: a STROBE extension statement to guide the reporting of metagenomics studies[J]. Lancet Infect Dis, 2020, 20: e251-e260. DOI: 10.1016/S1473-3099(20)30199-7
[20]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宏基因组测序病原微生物检测生物信息学分析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 44: 799-807. [21] 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 呼吸系统感染中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应用与结果解读专家共识[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2, 15: 90-102. [22] 张栋, 张京家, 杜娟, 等. 病原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性能确认方案[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2, 45: 899-905. [23] Miller S, Naccache SN, Samayoa E, et al. Laboratory validation of a clinical metagenomic sequencing assay for pathogen detection in cerebrospinal fluid[J]. Genome Res, 2019, 29: 831-842.
[24] Uyeki TM, Bernstein HH, Bradley JS,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8 Update on Diagnosis, Treatment, Chemoprophylaxis, and Institutional Outbreak Management of Seasonal Influenzaa[J]. Clin Infect Dis, 2019, 68: e1-e47.
[25] Lee BY, McGlone SM, Bailey RR, et al. To test or to treat? An analysis of influenza testing and antiviral treatment strategies using economic computer modeling[J]. PLoS One, 2010, 5: e11284.
[26] Brendish NJ, Malachira AK, Beard KR, et al. Impact of turnaround time on outcome with point-of-care testing for respiratory viruses: apost hoc analysis from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Eur Respir J, 2018, 52: 1800555.
[27] Shengchen D, Gu X, Fan G, et al. Evaluation of a molecular point-of-care testing for viral and atypical pathogens on intravenous antibiotic duration in hospitalized adul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9, 25: 1415-1421.
[28] Ralston SL, Lieberthal AS, Meissner HC,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bronchiolitis[J]. Pediatrics, 2014, 134: e1474-e1502.
[29] 钟文, 吴凡, 吴建, 等. 病毒性肺炎治疗新进展[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2, 45: 121-126. [30] 施毅. 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8, 41: 255-28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YI202109010.htm [31] Kalil AC, Metersky ML, Klompas M, et al. Executive Summary: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Hospital-acquired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2016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and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J]. Clin Infect Dis, 2016, 63: 575-582.
[3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 44: 170-20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KYX202129002.htm [33] Sethi S, Murphy TF. Infec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cours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N Engl J Med, 2008, 359: 2355-2365.
[34] Ye F, He LX, Cai BQ, et al. Spectrum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common pathogen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mainland of China[J]. Chin Med J (Engl), 2013, 126: 2207-2214.
[35] Ma X, Cui J, Wang J, et al. Multicentre investiga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J Int Med Res, 2015, 43: 699-710.
[36] 江雁琼, 伍慧妍, 文艳琼.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感染病原菌分布与机体免疫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9, 14: 213-21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ISC201902019.htm [37]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关于印发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年版)的通知[EB/OL ]. (2022-10-04)[2023-07-20].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011/a943c67d55c74e589d23c81d65b5e221.shtml. [38] Lyon SM, Rossman MD. Pulmonary Tuberculosis[J]. Microbiol Spectr, 2017. doi: 10.1128/microbiolspec.TNMI7-0032-2016.
[39]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pdate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s in the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09, 58: 7-10.
[40] Yan L, Xiao H, Zhang Q. Systematic review: Comparison of Xpert MTB/RIF, LAMP and SAT methods for the diagnosi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J]. Tuberculosis (Edinb), 2016, 96: 75-86.
[41] Dorman SE, Schumacher SG, Alland D, et al. Xpert MTB/RIF Ultra for detec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d rifampicin resistance: 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y[J]. Lancet Infect Dis, 2018, 18: 76-84.
[42] Scott C, Kirking HL, Jeffries C, et al. Tuberculosis trends--United States, 2014[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5, 64: 265-269.
[43] Gopi A, Madhavan SM, Sharma SK,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uberculous pleural effusion in 2006[J]. Chest, 2007, 131: 880-889.
[44] Zhou X, Wu H, Ruan Q, 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iagnosis Efficacy of Active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 Infection via 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of Direct Clinical Samples[J].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019, 9: 351.
[45] Timsit JF, Sonneville R, Kalil AC, et a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 to infectious diseases in solid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J]. Intensive Care Med, 2019, 45: 573-591.
[46] 张弦, 顾宇峰, 赵华, 等. 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在免疫功能受损不明原因肺部感染患者病原鉴别中的意义[J]. 交通医学, 2020, 34: 242-24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TYX202003007.htm [47] Ramirez JA, Musher DM, Evans SE, et al. Treat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Immunocompromised Adults: A Consensus Statement Regarding Initial Strategies[J]. Chest, 2020, 158: 1896-1911.
[48] 王瑜琼, 黄琳娜, 詹庆元. 肺孢子菌肺炎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0, 43: 878-88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JYX202206015.htm [49] Chen J, Zhao Y, Shang Y, et al.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pathogens from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and blood samples by 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J]. J Med Microbiol, 2021. doi: 10.1099/jmm.0.001259.
[50] 石炳毅, 肖漓, 孙丽莹. 器官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诊疗规范(2019版)[J]. 器官移植, 2019, 10: 142-14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GYZ201902005.htm [51] Manuel O, Estabrook M. RNA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s in solid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 Guidelines fro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Transplantation Infectious Diseases Community of Practice[J]. Clin Transplant, 2019, 33: e13511.
[52] Miller J. Michael. 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指南[M]. 马小军, 周炯, 杨启文, 等译. 北京: 布克(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13. [53] Gilbert DN, Chambers HF, Saag MS, et al. The Sanford Guide to antimicrobial therapy 2020[M]. 50th edtion.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1. [54] 国家卫健委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质量管理中心. 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测标本采集及转运指导原则[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0. -
期刊类型引用(22)
1. 李乔,张萌萌,卢家胜,熊庆勇,李佳遥,谢琳娜,陈烁文. 探究2023年颍淮地区内非重症呼吸道感染者病原体流行特征及现况调查. 临床肺科杂志. 2025(01): 46-51 . 百度学术
2. 杨珊珊,马尔马尔·托乎塔尔别克,熊文娟,徐睿,湛文博. 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SAA、hs-CRP及呼吸道病原体6项检测分析.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5(02): 238-241+246 . 百度学术
3. 李盼盼,李红永,倪阵,常英昊,张竹青. COPD并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分析. 实用预防医学. 2025(02): 238-241 . 百度学术
4. 崔顺顺,段植. HIV阴性肺孢子菌肺炎51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安徽医药. 2025(03): 519-523 . 百度学术
5. 顾午阳,方路,李亚梅,陈煜齐. 多重PCR技术在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25(01): 58-62 . 百度学术
6. 赵梓弘,马樱硕,韩彦熙,李金明,张瑞. 全国甲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室间质量评价. 临床检验杂志. 2025(02): 115-119 . 百度学术
7. 陈毓,吴紫伊,徐杭聪,宋小军,陈乐扬,吕火烊,朱坤,金大智. 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同时检测8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5(01): 24-31 . 百度学术
8. 张国良,瞿介明. 呼吸感染性疾病诊治年度进展2023.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4(02): 74-79 . 百度学术
9. 成华,祝天宇. 多温区恒等温快速核酸检测仪温度校准方法研究.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24(01): 112-115 . 百度学术
10. 廖华锋,邓振沣,肖俊新,李绍宾,肖玉龙,董庆华. 体外膜肺氧合成功救治重症H5N6禽流感患者1例. 中国热带医学. 2024(03): 358-361 . 百度学术
11. 梁梦洁,李永鑫,张新. 甲型流感病毒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4(13): 1640-1644+1650 . 百度学术
12. 倪丽君,杨思敏,万菲菲,胡靓. 呼吸道病毒合并烟曲霉感染引起迁延性肺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4(17): 2067-2070+2075 . 百度学术
13. 李钊. 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培养结果及晶芯呼吸道病原菌核酸检测价值研究. 大医生. 2024(15): 123-125 . 百度学术
14. 秦英,张省委,崔悦欣,徐杰,马子坤.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发热门诊患者病原体感染变化趋势分析.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4(08): 1407-1411+1464 . 百度学术
15. 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暨感染学会. 成人门急诊急性呼吸道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4(06): 321-337 . 百度学术
16. 黄斐,郭玮. 呼吸道病毒快速检测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挑战. 中国临床医学. 2024(05): 826-831 . 百度学术
17. 何维芝,赵景霖,杨翾,蒋立,许彬,韩定睿. 呼吸道病毒核酸六重联检试剂的性能验证及评价.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4(09): 1711-1716 . 百度学术
18. 何素稳. 呼吸道感染患者5种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 2024(28): 83-85 . 百度学术
19. 余梦娟,葛晓卫,刘雪莹. 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和流感病毒的感染特点分析及成人感染住院的相关因素分析. 罕少疾病杂志. 2024(11): 132-134 . 百度学术
20. 张静,张厚亮,周兴悦,刘春莉,蔡远扬,张萌,田春锁. tNGS技术在天津市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特征分析的应用研究. 广州医药. 2024(12): 1421-1429 . 百度学术
21. 韩军侠,王玉宏,王举.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防痨杂志. 2024(S2): 207-209 . 百度学术
22.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医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深圳市医疗感染性疾病临床质量控制中心. 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感染性疾病专家共识.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4(06): 401-41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597
- HTML全文浏览量: 619
- PDF下载量: 2888
- 被引次数: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