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6卷  第1期

论著
摘要:
  目的  比较三阴乳腺癌与非三阴乳腺癌在临床病理特征及部分免疫组织化学指标表达上的差异, 并探讨这些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的表达与三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共863例, 其中三阴乳腺癌患者135例, 非三阴乳腺癌患者728例。分析三阴乳腺癌与非三阴乳腺癌患者在发病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否累及乳头以及手术方式等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的差异。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35例三阴乳腺癌患者与经单纯抽样法选取的135例非三阴乳腺癌患者中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 β, ERβ)、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P53、Ki67的表达, 分析上述指标在两类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进一步通过单因素生存分析探讨三阴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  结果  三阴乳腺癌中浸润性导管癌的比例高于非三阴乳腺癌(86.7%比65.2%, P < 0.001), 发病年龄低于非三阴乳腺癌[(46.0±10.6)岁比(51.0±13.3)岁, P < 0.05];三阴乳腺癌与非三阴乳腺癌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手术方式方面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三阴乳腺癌与非三阴乳腺癌在肿瘤累及乳头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三阴乳腺癌中ERβ阳性表达率较非三阴乳腺癌显著降低(63.7%比75.6%, P < 0.05), 而EGFR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62.2%比33.3%, P < 0.05);P53、Ki67在三阴乳腺癌与非三阴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非三阴乳腺癌相比, 三阴乳腺癌的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free survival, RFS)更低(P < 0.05)。三阴乳腺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 ERβ阴性表达与EGFR阳性表达均与三阴乳腺癌的不良预后相关(P < 0.05)。  结论  相较于非三阴乳腺癌, 三阴乳腺癌有明显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病年龄较低、原发肿瘤体积较大、分化程度低、易发生淋巴结转移、ERβ阳性表达率较低、EGFR阳性表达率较高、OS及RFS较低。ERβ和EGFR可能成为重要的三阴乳腺癌预后判断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intraoperative autotransfusion, IAT)能否改善少量出血患者的组织氧合及术后恢复。  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腰椎后路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为Ⅰ~Ⅱ级且预计出血量 < 20%血容量的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回输组输注回收自体血, 对照组给予等量胶体液。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乳酸及脑氧饱和度, 随访并比较术后恢复指标, 包括体温、不适主诉、切口愈合、下地行走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共3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 回输组和对照组各19例。回输组术后0.5 h和术后1 d的Hb均高于术中水平[分别为(116.5±10.7)、(115.4±12.3)、(106.6±12.6)g/L; P=0.001, P=0.004], 而对照组术后Hb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术后0.5 h乳酸高于术前[(2.5±1.0)mmol/L比(1.3±0.6)mmol/L, P=0.016], 而回输组术后乳酸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Hb、乳酸及脑氧饱和度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恢复指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健康成人患者少量出血手术中使用IAT, 对术后早期组织氧合有一定改善作用, 但对术后恢复无显著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细胞学特点及其诊断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GBS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和CSF检查资料。入组病例均符合《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治指南》(2010年)诊断标准。CSF细胞学检查采用CSF细胞沉淀器(自然沉淀法)制片, MGG法染色。采用χ2检验比较CSF常规计数和CSF细胞学的阳性率。  结果  共28例GBS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男19例, 女9例, 平均年龄39岁(8~69岁)。均急性起病, 肢体无力22例, 感觉减退13例, 感觉过敏3例, 球麻痹7例, 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3例, 尿潴留5例, 体位性低血压1例, 眼肌麻痹5例, 面瘫10例, 共济失调4例。临床分型: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20例, 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1例, 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1例, 急性感觉神经病1例, Miller Fisher综合征4例, 抗GQ1b抗体阳性的眼肌麻痹1例。CSF蛋白0.39~4.23 g/L, 蛋白升高26例, 其中11例蛋白>1.0 g/L; CSF白细胞计数:(0~5)×106/L 26例, (6~10)×106/L 2例。CSF寡克隆区带阳性者14例, 髓鞘碱性蛋白升高者18例。抗GM1抗体阳性3例, 抗GQ1b抗体阳性2例。CSF细胞学检查异常12例, 其中9例为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 3例为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 1例见2%的中性粒细胞, 6例可见激活的淋巴细胞, 2例可见激活的单核吞噬细胞, 3例可见浆细胞。病例中CSF细胞数超过5/μl者2例(7.1%), CSF细胞学提示炎性改变者12例(42.9%), CSF细胞学阳性率高于常规细胞计数(P < 0.01)。  结论  GBS的CSF细胞学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性炎症等炎性改变, 与GBS的多发性神经根炎的病理机制相一致。与CSF常规细胞计数相比, CSF细胞学能够更敏感地显示CSF的炎性状态, 因此对于GBS也更具诊断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无临床发作情况下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 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脑显像呈现高代谢时脑电监测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共3例无临床发作的间期情况下18F-FDG PET脑显像呈现皮层或皮层下高代谢的癫痫患者, 静脉注射安定抑制皮层放电, 在脑电监测确认无皮层异常放电时复查18F-FDG PET脑显像, 并对比两次显像结果。  结果  病例1为颞叶癫痫患者, 在无临床发作时18F-FDG PET显像除发现右颞低代谢外, 右额部分皮层及同侧基底节、丘脑及左侧小脑局灶代谢增高。脑电监测下抑制皮层放电后的18F-FDG PET显像示原额叶皮层及同侧基底节、丘脑、对侧小脑高代谢灶消失。表明该患者上述高代谢灶为颞叶外皮层潜在致痫灶亚临床放电所致, 同时证实了致痫灶与同侧基底节丘脑、对侧小脑之间的神经传导。此例改变了先前单纯前颞叶切除术的临床决策。病例2的间期18F-FDG PET显像发现右侧大片额叶皮层高代谢, 脑电监测下抑制临床下放电后, 原皮层高代谢仍存在, 原同侧基底节、对侧小脑的高代谢已不明显, 证实皮层存在高代谢的基础病变(炎症), 而基底节丘脑为继发功能改变, 确定了病变性质及范围。病例3为颞叶癫痫患者, 临床及脑电无法确定癫痫起源部位, 磁共振成像未见明显异常。18F-FDG PET显像在无临床发作的情况下左侧海马区呈高代谢, 脑电监测下在明确的间期状态复查18F-FDG PET脑显像, 左侧海马区仍为高代谢。提示该部位存在基础病变(肿瘤), 帮助临床确定手术部位。  结论  癫痫患者无临床发作情况下18F-FDG PET显像呈现高代谢图像时, 在脑电监测下确认绝对的间期状态时复查18F-FDG PET显像, 有助于分析高代谢的病因及明确病变范围, 帮助作出临床决策。
摘要:
  目的  总结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 P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P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临床特点。  结果  PM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共10例, 占同期PM住院患者的2.4%(10/424)。其中男3例, 女7例, 中位年龄57岁。所有患者均有四肢近端肌无力; 抬头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各1例。出现肺间质病变5例、呼吸肌受累2例、心脏受累6例。肿瘤类型以淋巴瘤和肺癌常见(各3例), 其他包括食管癌、胃癌、肾癌、宫颈癌(各1例)。7例患者在PM诊断前后1年内发现肿瘤, 肿瘤首发表现包括淋巴结肿大、咳嗽气短、吞咽困难、肉眼血尿、绝经后阴道流血, 3例无症状患者筛查发现便潜血阳性或肺占位。9例接受足量激素治疗, 5例PM在1个月内完全缓解; 4例仅部分缓解, 其中3例在肿瘤治疗后完全缓解。  结论  由于合并恶性肿瘤可影响PM的治疗反应和预后, 临床应高度警惕。对于PM合并肿瘤患者, 应及早进行肿瘤治疗以更好地改善症状和控制病情。
摘要:
  目的  探讨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4例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病例, 通过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结果  4例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患者中, 男1例, 女3例, 平均年龄47岁(38~57岁); 既往均无腺样囊性癌病史, 1例患者既往有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史。镜下检查4例均为筛状/管状型腺样囊性癌, 3例累及甲状腺组织, 3例累及神经组织, 未见淋巴结受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4例P16、CD117、BCL-2、P63、SMA均阳性, Ki-67指数平均8%, TTF-1和P53均阴性; 4例中基底膜样物胶原Ⅳ阳性; 组织化学染色示AB/PAS阳性。术后均接受总剂量为48~56 Gy的放疗, 随访6~120个月, 平均72.5个月, 1例术后96个月复发, 3例随访期间无复发及转移。  结论  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是罕见的原发于气管的低度恶性肿瘤, 肿瘤生长缓慢, 就诊时多数已侵及甲状腺组织, 需要与原发于甲状腺的恶性肿瘤相鉴别, 特别是在甲状腺穿刺及术中冰冻检查时。结合电子喉气管镜下表现、典型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准确诊断。手术难以切除干净, 术后放疗对延缓疾病复发有一定帮助。
摘要:
  目的  分析剖腹探查阴性的急腹症原因, 为避免不必要的探查提出防范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医院1997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27例剖腹探查阴性急腹症患者的病历资料, 总结探查阴性的原因。  结果  27例患者中, 原发性腹膜炎6例, 卵巢黄体破裂6例, 急性盆腔炎4例, 麻痹性肠梗阻3例, 自身免疫性疾病3例, 有机磷中毒1例, 急性心肌梗死1例, 病因不明3例。剖腹探查阴性的主要原因包括:术前病史询问不详细(6例, 22%)、体格检查不准确(3例, 11%)和缺少必要的实验室检查(6例, 22%)。  结论  扎实的问诊和查体基本功结合针对性的实验室检查是减少急腹症剖腹探查阴性的关键。
摘要:
  目的  观察高速玻璃体切割系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后段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60岁以上且有Ⅱ级以上晶状体浑浊伴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81例(86眼), 采用高速玻璃体切割系统行前后节联合手术。其中男性43例(46眼), 女性38例(40眼), 平均年龄(72.1±10.5)岁(60~83岁)。患者术前均行眼科常规检查、A/B超声检查及人工晶体度数测定。患者行23G微创切口穿刺后, 先闭合眼内灌注, 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保留前房粘弹剂, 行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镜系统下高速玻璃体切割, 术后行硅油或C3F8或眼内灌注液填充。观察患者视力改善状况、眼底情况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平均手术时间(48.0±12.6)min(35~65 min)。86只眼中, 术后视力提高者80只眼(93.0%), 不变者5只眼(5.8%), 视力下降者1只眼(1.2%)。术后角膜水肿者10只眼(11.6%), 前房反应25只眼(29.1%), 经对症处理1周后均明显缓解。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  对于有Ⅱ级以上晶状体浑浊且需要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老年白内障患者, 釆用高速玻璃体切割并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 可在术后快速提高视力, 且较少发生并发症。
综述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协和内科大查房
摘要:
病例报告
摘要:
教学与科研
摘要:
医学新闻
摘要:
摘要:
摘要:
书评
植入式心脏设备技术
2015, 6(1): 41-41.
HTML (72) PDF(1)
摘要:
读者·作者·编者
摘要:

【温馨提醒】近日,《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接到作者反映,有多名不法人员冒充期刊编辑发送见刊通知,鼓动作者添加微信,从而骗取版面费的行为。特提醒您,本刊与作者联系的方式均为邮件通知或电话,稿件进度通知邮箱为:mjpumch@126.com,编辑部电话为:010-69154261,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编辑部核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