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第3卷  第1期

院士论坛
摘要:
专家论坛
摘要:
转化医学论坛
摘要:
论著
摘要:
  目的  探讨Cyclin D1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75例具有经典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结构的标本进行Cyclin D1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  Cyclin D1阳性表达率为93.33%(70/75), 其中41例(54.67%)呈弥漫强阳性表达(3+, 6~7分), 21例(28%)呈中阳性表达(2+, 4~5分), 8例(10.67%)呈弱阳性表达(1+, 2~3分); 仅有5例(6.67%)呈阴性表达(0~1分)。Cyclin D1的阳性表达在患者年龄是否≥ 50岁、肿瘤最大径是否≥ 2 cm、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是否累及乳头间质及其下大导管、雌孕激素受体有无及P53是否突变等因素的分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而Cyclin D1阳性表达程度与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P < 0.05)。  结论  Cyclin D1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呈过表达状态, 该蛋白过表达提示其在基因水平上可能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异常, 这一假设尚需进一步行基因检测加以证实。
摘要:
  目的  探讨层黏连蛋白(laminin, LN)对胰腺癌细胞内在性耐药的影响,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择胰腺癌细胞系AsPC-1, 检测LN对盐酸吉西他滨(健择, gemcitabine, Gem)的细胞毒性及对Gem诱导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LN对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 在AsPC-1中, 过表达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related non-kinase, FRNK)或应用PF-573, 228抑制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 FAK)磷酸化与活性, 检测FAK及其下游信号的抑制对LN作用的影响。  结果  在胰腺癌细胞系AsPC-1中, LN处理使Gem的细胞毒性及Gem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显著降低。Gem作用72 h后, LN处理组细胞存活率为57.71%±6.08%, 形成的克隆数目为55.33±5.01;而在无LN包被组, 细胞存活率与形成的克隆数目分别为36.65%±4.14%及31.43±4.62(P均 < 0.05);LN处理组Annexin V标记阳性细胞百分数(41.00%±5.46%)较无LN处理组(55.70%±3.44%)显著下降(P < 0.05)。LN能够时间依赖性上调AsPC-1细胞的FAKTyr397位点及Akt磷酸化水平, LN还可以显著增加AsPC-1细胞的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及BAD Ser-136位点磷酸化水平。过表达FRNK或应用PF-573, 228能够显著抑制FAK磷酸化水平及其下游通路的活化, 并能够对抗LN对胰腺癌内在性耐药的效应。应用PF-228可以使LN处理后Gem诱导的AsPC-1细胞凋亡率从26.77%±0.49%升高至38.53%±2.83%(P < 0.05)。  结论  细胞外基质蛋白LN能够诱导胰腺癌细胞系对Gem产生内在性耐药。LN影响胰腺癌细胞内在性耐药的具体机制可能与FAK磷酸化及其下游PI3K-Akt通路活化、Bad Ser-136位点磷酸化与survivin表达水平改变有关, FAK靶向治疗与Gem联合在胰腺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讨胰腺癌与胃癌组织中HER2/neu基因表达状态及其在治疗与评估临床结局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切除的81例胰腺导管癌及癌旁胰腺组织和100例胃癌及癌旁胃组织标本中HER2/neu蛋白表达及基因状态的变化, 分析HER2/neu蛋白表达与基因状态间的关系及其与胰腺癌和胃癌临床病理改变间的关系。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 81例胰腺癌组织中9例(11.1%)HER2/neu蛋白表达阳性(2+及3+), 100例胃癌组织中13例(13%)HER2/neu蛋白表达阳性(2+及3+); 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81例胰腺癌组织中15例(18.5%)HER2/neu基因扩增, 100例胃癌组织中11例(11%)HER2/neu基因扩增。胰腺癌HER2/neu基因扩增与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01)。胃癌组织中6例HER2/neu蛋白3+病例均显示HER2/neu基因扩增, 且胃癌组织HER2/neu蛋白表达与其基因扩增有显著相关性(P < 0.0001)。无论是癌旁胰腺组织还是癌旁胃组织均未检测到HER2/neu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  结论  胰腺癌组织HER2/neu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不一致, 而胃癌组织HER2/neu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有显著相关性。HER2/neu基因异常可能在胰腺癌及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胰腺癌及胃癌患者进行HER2/neu基因状态检测可能对其靶向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miRNA分子Let-7a和miR-96对胰腺癌系K-RAS基因的抑制作用及其致病机制。  方法  通过检测胰腺癌细胞系miRNA分子(Let-7a和miR-96)水平、K-RAS基因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 观察Let-7a和miR-96水平与K-RAS蛋白表达的关系; 并通过升高胰腺癌细胞Let-7a和miR-96水平, 检测其对K-RAS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结果  胰腺癌细胞系K-RAS的mRNA与蛋白质表达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胰腺癌细胞系miRNA分子Let-7a和miR-96水平均较低; 升高胰腺癌细胞Let-7a或miR-96水平会降低K-RAS蛋白表达水平。  结论  正常状态下, Let-7a和miR-96通过调控K-RAS基因发挥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胰腺癌细胞的Let-7a和miR-96水平呈一定程度的降低, 削弱了对KRAS基因的抑制作用, 进而参与肿瘤的致病过程。
摘要:
  目的  探讨肺血管内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观察及总结了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经肺活检病理诊断的5例肺血管内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及病理资料, 并复习文献。活检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 HE及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5例肺血管内淋巴瘤患者中, 男3例, 女2例; 年龄36~59岁, 中位年龄45岁。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5/5)、体重减轻(5/5)、咳嗽(4/5)、乏力(3/5)和气短(2/5)等; 5例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316~1025 U/L)。肺功能以弥漫性功能障碍为主。肺部CT:3例表现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及实变影, 1例为多发结节影、胸膜下楔形实变影及支气管血管束增粗, 1例表现为右肺下叶实变影。病理组织学:肺血管内淋巴瘤主要表现为单个或小簇淋巴瘤细胞分布于狭小的肺泡间隔毛细血管腔内, 保留肺泡结构, 伴有肺泡上皮增生, 其病变微小, 易漏诊。1例肿瘤细胞形成瘤栓伴肺梗死。免疫组化显示3例为B细胞性, 2例为T细胞性。随访20 d~6个月(平均3.17个月), 3例B细胞性血管内淋巴瘤患者均行R-CHOP方案化疗, 2例化疗后病情平稳存活, 1例化疗6程后病情进展, 更换Hyper-CVAD方案化疗后病情平稳存活; 2例T细胞性血管内淋巴瘤患者, 1例失访, 1例经CHOP方案化疗效果不佳, 于诊断后20 d死于消化道出血和呼吸衰竭。  结论  肺血管内淋巴瘤非常少见, 常见于中老年人, 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胸部CT常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病理组织学显示, 淋巴瘤细胞主要分布于狭小的肺泡间隔毛细血管腔内, 其病变微小、易漏诊, 免疫组化有助于其诊断。
摘要:
  目的  探讨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胸腔积液细胞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对50例胸腔积液脱落细胞DNA含量进行检测, 并以细胞学诊断结果作为标准, 分析该技术诊断阳性病例的最佳阈值。  结果  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用于胸腔积液诊断, 以细胞DNA指数(DNA index, DI)2.5判定为非整倍体细胞, 该类细胞数目最小值为1时诊断阳性敏感性为87.5%, 特异性为100%。  结论  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胸腔积液诊断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诊断阈值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特点。  方法  复习2例胸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资料, 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 抗体包括CD3, CD20, CD79α, CD5, Bcl-2, Bcl-6, CD10, CD23, CyclinD1, AE1/AE3)、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特点。  结果  2例患者均为汉族, 男女各1例, 年龄分别为57岁和53岁, 女性患者伴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 SS)及过敏性紫癜。术前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及术后大体检查均可见边界清楚的肿物, 内含小囊。镜下可见成片的小到中等大小弥漫淋巴细胞, 主要是中心细胞样细胞和/或单核样淋巴细胞, 偶见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样细胞。小血管丰富, 血管周围可见较多浆细胞; 并可见多房囊肿, 囊壁被覆鳞状上皮细胞及柱状上皮细胞, 伴淋巴上皮病变, 囊壁Hassall小体增多并囊性退变, 内见粉染物; 存在反应性增生的淋巴滤泡, 周围脂肪组织内散见多处小结节。免疫组化显示CD20、CD79α和Bcl-2弥漫阳性, 囊肿上皮及赫氏小体(Hassall's corpuscle)AE1/AE3阳性, 上皮间可见CD20阳性的淋巴细胞浸润。PCR显示2例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variable region, IgHV)基因重排阳性。2例患者均开胸行肿物及部分胸腺切除术, 术后分别随访27和6个月, 未见复发及转移。  结论  胸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少见, 具有明显特点:亚洲人多发, 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大体及镜下可见多房囊肿, 血管周围可见明显的浆细胞分化, 缺乏凋亡抑制蛋白2-黏膜相关淋巴瘤转位基因1(API2-MALT1)融合基因等。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 临床结局良好。
摘要:
  目的  探讨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报告4例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并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结果  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病变由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构成, 背景是丰富的胶原纤维, 有程度不等的玻璃样变。细胞数量不等, 没有或仅有轻度的细胞不典型性和多形性, 少见核分裂象。  结论  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肿瘤, 呈进行性、侵袭性, 有时复发。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 IV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诊断特点及鉴别诊断。  方法  分析34例IVL患者的临床表现, 对其手术标本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观察。  结果  患者年龄24~61岁, 平均年龄44.8岁。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腹胀、月经异常等盆腔相关症状, 累及下腔静脉及心脏患者可有呼吸困难、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症状。病变大体表现:14例位于子宫内, 6例累及盆腔静脉, 5例累及下腔静脉, 9例生长入心房内; 镜下表现为梭行平滑肌细胞构成, 核分裂罕见; 免疫组化染色SMA、ER、PR、Desmin阳性, HMB45、CD10阴性, 4例CD34阳性, 余均为阴性, Ki-67阳性指数0.3%~2.7%。  结论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为育龄期妇女少见疾病, 组织学表现良性但生物学行为恶性, 具有特定的大体表现和免疫组化特点。
摘要:
  目的  观察肠道贝赫切特综合征(Behcet syndrome, BS, 又称白塞病)的临床病理学表现, 建立肠道BS初步的病理诊断标准。  方法  采用传统组织病理学观察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行回结肠切除术的2例肠道BS标本进行肉眼观察及HE染色切片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  两例肠道BS标本共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是:(1)均符合国际公认的BS诊断标准; (2)均由于难治性肠道出血行手术切除; (3)肠道溃疡均位于回盲部, 多发性, 垂直于肠腔长轴, 溃疡周围黏膜水肿; (4)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溃疡下方非坏死性小血管炎。  结论  肠道BS需要在系统性BS确诊或高度可疑情况下除外其他疾病后, 结合典型的结肠镜和显微镜下表现作出诊断。
摘要:
  目的  探讨宫颈绒毛腺管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标准及预后。  方法  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0例宫颈绒毛腺管状腺癌的临床病理表现, 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症状、术前检查、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Obstetrics, FIGO)分期、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 病理表现包括大体表现、颈管浸润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淋巴脉管内瘤栓、组织学分型、核异型性、核分裂及伴随病变。  结果  10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9岁; 8例FIGO分期Ib1, 1例IIa, 1例Ia1;手术方式为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双附件切除术/卵巢活检术; 术后平均随访29个月, 8例健康生存, 1例复发, 1例失访。大体观察, 5例呈息肉样或菜花状外生性肿物, 直径5~25 mm; 4例呈乳头状或细绒毛样粗糙区, 面积25 mm×14 mm至35 mm×20 mm; 1例术后转移病例表现为溃疡型肿物, 直径25 mm。镜下肿瘤浸润深度2~12 mm, 浸润宽度5~26 mm, 1例累及阴道后穹窿; 9例有轻-中度核异型性, 术后转移1例病例呈中-重度核异型性; 核分裂平均48个/10高倍视野(HPF); 9例伴有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Ⅲ, CIN Ⅲ)和/或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 ACIS), 2例同时伴有高分化黏液腺癌; 1例观察到宫颈壁内个别淋巴脉管内瘤栓。10例均未发现子宫体受累、盆腔淋巴结或卵巢转移。  结论  宫颈绒毛腺管状腺癌的预后整体较好。提示预后不良的病理指标除了宫颈管壁深层浸润、累及宫体、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外, 还包括肿瘤细胞重度异型性和/或合并其他恶性程度更高的肿瘤成分。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的病理特点及诊断要点。  方法  收集12例肝细胞异型增生病例, 总结、分析其病理改变及其临床资料。  结果  肝细胞异型增生多为肉眼能识辨的结节, 以增生的肝细胞密度增加、核/浆比增高为特点, 可伴有肝细胞排列紊乱及非配比小动脉的出现。2例病例出现早期肝细胞肝癌的表现。临床随诊7例手术切除后无再发, 1例48个月后发生肝癌。  结论  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病理形态学有其特点, 与肝细胞肝癌关系密切, 是肝细胞肝癌的癌前病变。
摘要:
  目的  观察低分化甲状腺癌(poorl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PDTC)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2例符合都灵诊断共识的PDTC临床、影像和病理学资料, 并采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结果  12例PDTC病例中11例为女性, 1例为男性, 平均发病年龄53.6岁。临床均表现为前颈部肿块, B超示肿物为低回声实性结节。5例患者肿瘤主要呈粱状生长, 4例主要呈岛状生长, 3例主要呈实性生长。免疫组化, 11例阳性表达TTF1;10例阳性表达甲状腺球蛋白; 4例P53弥漫阳性表达, 3例局灶阳性表达; Ki67增殖指数3%~25%不等。随访期间, 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4年及术后7.5年死于肿瘤播散。  结论  PDTC是一种独特的且较少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 其临床病理特点介于高分化甲状腺癌与未分化甲状腺癌之间。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较原发于腹膜和卵巢的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  方法  选取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切除的10例符合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primary peritoneal serous papillary carcinoma, PPSPC)定义(即病变以腹膜或网膜为主, 双侧卵巢结构正常, 或病变仅累及卵巢表面上皮)及20例与之临床分期配对的原发性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ovarian serous papillary cancer, OSPC)的病例标本, 分析PPSPC和OSPC临床病理学特点,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及P53蛋白的表达;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两组标本的HER2基因状态。  结果  PPSP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较OSPC患者大8.3岁,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PPSPC患者中60%为低分化浆液性癌, 而OSPC患者中仅20%为低分化浆液性癌,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ER和PR在PPSPC组中的表达(分别为60%和10%)明显低于OSPC组(分别为95%和50%)(P=0.031和P=0.032)。P53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与ER和PR类似, 40% PPSPC病例P53呈阳性表达, 85% OSPC病例P53呈阳性表达,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PPSPC组中仅1例(10%, 1/10)出现轻度不连续细胞膜着色(即1+), 而OSPC组则有3例(15%, 3/20)出现HER2(1+); PPSPC及OSPC组均无HER2过表达病例。此外, 在PPSPC与OSPC组均未发现HER2基因扩增或基因拷贝数高度增加。  结论  PPSPC与OSPC尽管在组织病理学、临床特点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上有相似之处, 但前者更常见于老年女性, 肿瘤分化差, 具有较强的侵袭性, ER和/或PR低表达, P53阳性表达也低于后者, 临床结局不良。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病理诊断特点, 并复习相关文献。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2001年至2010年诊断的3例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  结果  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所见无特异性, 镜下形态多样, 有血管瘤样、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样改变, 但均能找到较特异的血管肉瘤诊断特征。  结论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 形态复杂多变。病史、临床症状、影像检查、病理活检的综合运用, 对这一少见恶性肿瘤的诊断十分重要。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肌淀粉样变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6年9月至2010年4月63例心肌活检病例, 其中17例经病理组织活检证实为心肌淀粉样变, 分析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并复习文献。  结果  17例心肌淀粉样变患者中(1)82.4%发病年龄> 40岁, 男女比例1:1;94%(16/17)有2个或以上系统受累, 3个系统以上受累占52.9%(9/17);一般表现乏力者占41%(7/17)、皮肤瘀点瘀斑占23.5%(4/17)。(2)循环系统呈现低血压趋势患者占76.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后壁厚(14.6±2.27)mm、室间隔或左室壁厚度> 1.1 mm者占82.4%(14/17), 82.4%(14/17)的患者有左室舒张功能受损表现, 76.5%(13/17)的患者发现颗粒样心肌回声增强; 心电图异常者占82.4%(14/17)。(3)消化系统症状达47%(8/17), 舌体肥大者占11.7%(2/17), 肝脏肿大者占17.6%(3/17)。(4)41.2%(7/17)的患者表现为肾功能不全。(5)52.9%(9/17)的患者血和尿免疫固定电泳(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 IFE)发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 其中λ轻链8例, κ轻链1例。(6)5.9%(1/17)患者出现神经系统表现。  结论  心肌淀粉样变呈多系统受累, 心脏、消化系统、肾脏为常见的靶器官, 本病预后不良, 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摘要:
  目的  总结11年来北京协和医院有病理诊断的胰腺罕见病变, 以提高对胰腺罕见病变的认识。  方法  全面检索2000年至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记录, 筛选出胰腺少见病变, 并检索PubMed相应文献并进行总结。  结果  共检出胰腺罕见病变6例, 其中胰腺黏液球状体病1例, 浆液性囊腺瘤伴导管腺癌1例, 腺泡细胞囊腺瘤1例, 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伴黏液样平滑肌肉瘤1例, 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瘤1例, 节细胞神经瘤1例。以上病变很少能在PubMed中检索到相关文献, 有些病变甚至找不到与胰腺相关的报道。  结论  总结胰腺罕见病例, 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胰腺病变, 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更好地实行个体化诊疗。
摘要:
  目的  探讨RNA干扰质粒抑制胰腺癌细胞系Panc-1原癌基因AKT2的表达对胰腺癌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择胰腺癌细胞系Panc-1, 构建特异性抑制AKT2表达的RNA干扰质粒, 瞬时和稳定转染胰腺癌细胞, 采用MTT法及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胰腺癌细胞生长能力, Heochst染色及Annexin V-FITC/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 并进行裸鼠移植瘤体内转染实验。  结果  采用RNA干扰质粒沉默胰腺癌细胞系Panc-1原癌基因AKT2, 能够有效抑制胰腺癌细胞Panc-1体外生长能力、促进细胞凋亡, 诱导凋亡激酶caspase-3的表达; 动物体内实验结果显示, 干扰质粒能够有效抑制胰腺癌细胞系Panc-1在动物体内的成瘤能力。  结论  RNA干扰质粒抑制原癌基因AKT2表达, 可有效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 促进凋亡, 针对原癌基因AKT2的基因治疗对胰腺癌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出血低危孕妇出血量的影响。  方法  对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正规产检足月单胎妊娠分娩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 排除产后出血高危人群(包括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重度子痫前期)。所有入选产妇均于分娩前及产后48 h测定血常规, 比较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和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的变化值, 分析影响产后出血量的因素。  结果  (1) 择期剖宫产组产后HGB下降中位数是-3 g/L(-10, -3 g/L), HCT下降中位数是-1%(-3.1%, -1.1%); 阴道分娩组HGB下降中位数是-8 g/L(-17, 0 g/L), HCT下降中位数是-2.8%(-5.4%, -0.1%)。剖宫产组HGB和HCT差值明显小于阴道分娩组(P=0.000)。(2)阴道分娩组中未行侧切组HGB下降中位数是-2.0 g/L(-12.7, 4 g/L), HCT下降中位数是-1.0%(-3.98%, 1.4%), 与择期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1, 0.691)。(3)吸引器助产、会阴侧切、产后刮宫是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量多的危险因素。  结论  产后出血低危孕妇, 阴道分娩出血量多于剖宫产分娩; 导致阴道分娩出血量增加的高危因素包括吸引器助产、会阴侧切和产后刮宫。
综述
摘要:
技术与方法
摘要:
指南与规范
摘要:
政策与法规
摘要:
医学新闻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温馨提醒】近日,《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接到作者反映,有多名不法人员冒充期刊编辑发送见刊通知,鼓动作者添加微信,从而骗取版面费的行为。特提醒您,本刊与作者联系的方式均为邮件通知或电话,稿件进度通知邮箱为:mjpumch@126.com,编辑部电话为:010-69154261,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编辑部核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