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和/或宫腔镜在疑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鉴别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顾宇, 冯凤芝, 向阳, 万希润, 任彤, 杨隽钧

顾宇, 冯凤芝, 向阳, 万希润, 任彤, 杨隽钧. 腹腔镜和/或宫腔镜在疑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鉴别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 协和医学杂志, 2016, 7(4): 253-258. DOI: 10.3969/j.issn.1674-9081.2016.04.003
引用本文: 顾宇, 冯凤芝, 向阳, 万希润, 任彤, 杨隽钧. 腹腔镜和/或宫腔镜在疑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鉴别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 协和医学杂志, 2016, 7(4): 253-258. DOI: 10.3969/j.issn.1674-9081.2016.04.003
Yu GU, Feng-zhi FENG, Yang XIANG, Xi-run WAN, Tong REN, Jun-jun YANG. Laparoscopy and/or Hysteroscopy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uspected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J]. Medical Journa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2016, 7(4): 253-258. DOI: 10.3969/j.issn.1674-9081.2016.04.003
Citation: Yu GU, Feng-zhi FENG, Yang XIANG, Xi-run WAN, Tong REN, Jun-jun YANG. Laparoscopy and/or Hysteroscopy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uspected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J]. Medical Journa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2016, 7(4): 253-258. DOI: 10.3969/j.issn.1674-9081.2016.04.003

腹腔镜和/或宫腔镜在疑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鉴别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基金项目: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 Z131107002213173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冯凤芝 电话:010-69156204, E-mail:fengfz1969@sina.com

  • 中图分类号: R713

Laparoscopy and/or Hysteroscopy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uspected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

More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Feng-zhi FENG: FENG Feng-zhi Tel: 010-69156204, E-mail:fengfz1969@sina.com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和/或宫腔镜手术对于疑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 GTN)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价值及对其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60例疑诊GTN而行腹腔镜和/或宫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的诊断和结局。
      结果  160例患者中有26例诊断为GTN, 包括15例绒毛膜癌、6例侵蚀性葡萄胎和5例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134例诊断为非GTN疾病, 包括妊娠物残留106例(51例不全流产、52例宫角妊娠残留、2例胎盘残留、1例葡萄胎残留),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23例, 宫角妊娠3例, 子宫肌壁间妊娠2例。除末次妊娠性质(P < 0.001)外, GTN患者与非GTN患者之间的大部分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1例患者治疗中失访外, 其他所有GTN和非GTN患者最终均通过手术或联合化疗获完全缓解或治愈。
      结论  根据患者临床资料难以鉴别GTN时, 通过腹腔镜和/或宫腔镜手术有助于明确诊断, 手术对GTN患者结局无明显影响, 同时可以对非GTN疾病进行有效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laparoscopy and/or hysteroscopy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uspected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 (GTN), and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outcom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13, 160 patients with a suspected diagnosis of GTN were admitted to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and underwent laparoscopy and/or hysteroscopy for it. The clinical data, diagnosis, and outcome of these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 160 eligible patients, 26 were confirmed with GTN, including choriocarcinoma in 15 cases, invasive mole in 6 cases, and 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 (PSTT) in 5 cases. The diagnosis of GTN was ruled out in the other 134 cases, including intrauterine gestational residues in 106 (51 cases of incomplete abortion, 52 cases of residues of cornual pregnancy, 2 cases of placental remnants, 1 case of residual hydatidiform mole), cesarean scar pregnancyin 23, cornual pregnancy in 3, intramural pregnancy in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st of the clinical data between GTN patients and non-GTN patients except for the type of last pregnancy (P < 0.001). All of the GTN and the non-GTN patients achieved complete remission or cure by subsequent chemotherapy or surgical therapy except one patient lost to follow-up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treatment.
      Conclusions  Laparoscopy and/or hysteroscopy could be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facilitate diagnosis when it is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GTN from non-GTN diseases by clinical data. Furthermore, that technique would not affect the outcome for GTN patients, while for non-GTN patients they could offer effective treatment.
  • 绒毛膜癌(简称“绒癌”)原发于子宫, 多发生在葡萄胎、流产或足月产后,因妊娠滋养细胞来源,又称为滋养细胞恶性肿瘤,在我国多见。绒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妇科肿瘤,侵袭性高, 早期可经血行转移至全身而成为全身性疾病。20世纪60年代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绒癌患者死亡率高达90%[1]

    北京协和医院对绒癌的研究始于1949年,在宋鸿钊院士的带领下,潜心研究肿瘤发生、发展、诊断与治疗, 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首创采用大剂量5-氟尿嘧啶等化学药物治疗绒癌,初治患者死亡率由过去的90%下降至15%以下[2];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不按照当时的治疗常规切除原发灶存在的子宫,而是保留患者生育功能。患者病愈后所生子女及子女再生育均正常,遗传学研究未发现异常[3];提出绒癌的临床分期方法[4]并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采纳,成为目前世界通用的临床分期框架基础。上述系列研究成果为治疗这一高度恶性肿瘤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方法,挽救了大量患者生命,在药物治疗癌症历程中树立了第一个成功的先例,促进了药物治疗癌症的发展。这些阶段性成果曾获“国家科学大会集体成果奖” (1978年)、“卫生部科研成果一等奖”(198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5年),“陈嘉庚首届医学奖” (1985年)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1985年)等。

    带领团队取得上述研究成果的宋鸿钊院士(江苏省苏州市人), 1943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4至1948年先后在上海红十字会医院、上海孙克基妇产科医院及苏州医院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 1948年以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先后任妇产科总住院医师、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博士生导师。宋鸿钊教授是著名的妇产科学家、肿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院士,国际滋养细胞肿瘤学会执行委员。

    从1949年开始,在研究第一阶段的10年中,宋鸿钊院士带领研究小组进行临床和实验室病理观察,初步了解了滋养细胞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建立了一套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但在治疗方面,当时仍沿用国外传统的手术切除子宫的治疗方法,疗效甚微。后又加用放射治疗,除无转移的少数患者可以存活外,有转移的患者全部死亡。鉴于绒癌很早可经血行转移而成为全身性疾病,手术和放疗均属局部治疗手段,只有药物可吸收进入血液,随血流到达肿瘤细胞所能及的所有组织和器官,进行全身治疗。宋鸿钊院士于1953年开始寻找有效药物。受当时国际封锁影响,只能试用国内仅有的几种抗癌药物如氮芥、氧化氮芥和性激素等,临床疗效依然不容乐观。

    1955年的一项避孕药研究发现,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MP)对胚胎滋养细胞具有强烈破坏作用[1]。联想绒癌是由滋养细胞恶变而来,决定采用6-MP一试。起初参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即小剂量、长疗程方案,结果患者在第一疗程治疗尚未完成时即已出现死亡。经尸体解剖研究,发现患者体内肿瘤已全部坏死,这说明药物对人体滋养细胞确有破坏作用,未见疗效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每天药物用量小且用药时间长,不及绒癌病情发展速度,于是决定加大药物用量、缩短疗程继续尝试。在将用药量加大到原来的1倍,用药时间缩短至原来一半后便有了较好疗效,北京协和医院首例绒癌肺转移患者随后治愈出院,后又经反复探索,找到了最合适的剂量和用法,疗效更加显著。此方案在试用于治疗类似绒癌的恶性葡萄胎中也取得了同样效果。1958至1962年间,以6-MP治疗的93例患者总体死亡率降至48%。

    然而加大药物用量后,疗效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药物毒副作用,有些患者死于化疗毒副反应的并发症。为此,宋鸿钊院士又集中对毒副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展开研究[5]。为掌握血细胞变化规律,及早发现和治疗败血症,从化疗前开始至疗程结束后2周,患者每天需于上、下午各进行1次血常规检查,医生将逐日检查结果绘制成曲线图。总结规律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在化疗后均有明显下降,停药后则能自然恢复;若化疗间期未发生感染,均可平安过渡;尽管骨髓抑制无法避免,只要注意防止化疗间期发生感染或及早发现而采取适当措施,使其不发展为败血症,这种治疗方式相对安全。对于其他毒副作用,在逐日仔细观察、记录和总结基础上,亦逐渐掌握了其变化规律,从而提高了化疗方法的安全性,使治愈率进一步提高。

    规律治疗几个疗程后,发现部分患者对6-MP发生了耐药,于是研究重点转向寻找新的有效药物。鉴于5-氟脲嘧啶和6-MP同属抗代谢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对胚胎滋养细胞有强烈破坏作用,故决定以5-氟脲嘧啶代替6-MP予以试用。经过反复探索,最终摸索出了最有效的用药剂量和输液速度[2]。随后,宋鸿钊院士的研究团队又找到了另外几种有效药物,如更生霉素等[6],通过交替或联合用药,绒癌的治疗疗效再次提升。

    两次大剂量用药的研究获取成功绝非偶然。在绒癌病理观察中发现,1个高倍视野下可见到多个细胞分裂相,说明绒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很快,这同临床病情发展较快相符。采用大剂量、短疗程的治疗方法,符合绒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这也是探索有效药物治疗方案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由于全身广泛转移的极晚期患者的疗效尚不满意,宋鸿钊院士又开展了晚期患者的治疗研究[7]。经过回顾大量病例,分析发现患者常有全身多处转移,仅用单一途径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分布到各脏器内药量不匀,其中药量分布少的转移病灶治疗效果差。这类患者中,有些部位的转移病灶治疗后很快消失,而其他部位转移病灶却继续恶化以致死亡,由此提出了多种途径给药的治疗方法。例如,患者同时有肺、肝和脑转移时,采用静脉注药使药物通过右心直接进入肺内,同时采用口服或肝动脉插管给药使药物进入肝脏,脑转移则采用颈内动脉插管或鞘内注药,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和明显改善。

    随着有效药物治疗方案的不断探索,北京协和医院自1958至1985年共收治绒癌和恶性葡萄胎1350余例,绒癌患者死亡率由90%以上(1958至1975年)逐步下降至20%左右(1976至1985年),恶性葡萄胎化疗时期基本无死亡,其中有百余名有肺、脑、脾、肾、肠及皮肤、肌肉等多处广泛转移且已濒于死亡的极晚期患者治疗后重获新生,回归工作岗位。

    从绒癌原发于子宫的角度出发,曾经常规先行子宫切除术再进行药物治疗,一些青年患者虽然生命得以保全,但却永久地丧失了生育能力。然而医学已不单纯是生物学问题,也是社会学问题,在有效治疗的同时如何使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是促使宋鸿钊院士开展进一步探索性研究的动力。首先对切除子宫但保留卵巢的绒癌患者进行卵巢功能监测,结果证明卵巢在用药时停止排卵,停药后可恢复排卵(最迟在停药3个月时恢复)。随后对已生育子女的绒癌患者,采取先药物治疗,再行子宫切除术的方法,发现原有子宫内的肿瘤均消失,且子宫均恢复正常。这些观察结果说明保留子宫对病情并无影响,怀孕是有可能的。

    在成功保留子宫的265例患者(1959至1980年间)中,205例患者获得365次妊娠,妊娠结局与303万例妇女生育情况(1979至1981年全国调查)相比,废胎率(包括流产等)、先天畸形率、双胎率、早产率以及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等方面均未见增加;所有存活孩子生长正常,同儿科从全国五大地区重点调查5万余名正常儿童身高和体重增长曲线比较亦未见差异;对94名第二代和18名第三代儿童进行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检查,与正常儿童相比较,在遗传学上亦未见异常。妊娠后母亲亦未见增加复发机会,说明绒癌患者保留子宫是安全可行的[3]。从此,手术治疗不再是绒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如患者出现肾脏、脾脏、皮肤及肌肉等其他转移,无大出血等危急情况则试行单纯药物治疗,不予切除,保护了患者机体器官的完整性。

    为了进一步了解与认识绒癌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点,宋鸿钊院士团队又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

    (1) 为研究这类肿瘤在我国真实的发病情况,1978至1981年宋鸿钊院士组织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300余个市县,调查全国202万生育年龄妇女(约占全国同年龄的1%)的生育情况[8],以统计葡萄胎(继续恶变即成为恶性葡萄胎或绒癌)的发生率。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1290次妊娠中有1次葡萄胎,葡萄胎的发生率为0.78‰。这一调查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疾病奠定了流行病学基础。

    (2) 为了解各种肺转移类型患者的病理基础及临床意义,团队复习了1949至1975年间870例患者的3915张X线胸片[9],并在65例尸检及32例肺叶切除手术标本中按照X线胸片肺转移各类型取材作病理检测,以了解其内在的病理变化。通过定期拍摄X线胸片,观察所示各类型表现的病理基础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发现肺转移开始于肺动脉内瘤栓形成,经瘤细胞增殖生长、破坏血管壁、侵入肺泡而成为肺转移瘤,阐明了肺转移的发生、发展和消退规律。基于这一系列研究,肺转移X线胸片上的表现可用于判定临床分期,并成为一项观察病情变化、评价治疗效果以及预测后果的重要指标。同时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些早期病变特点,提高了肺转移的早期诊断率。

    (3) 全世界范围内,滋养细胞肿瘤有多种不同分期和分级系统,各中心之间较难进行治疗效果的横向比较。通过对各转移瘤发生、发展过程的探讨及手术或尸检中各转移瘤相互关系的观察,宋鸿钊院士团队证明了绒癌转移途径主要是血行转移。根据其发展过程,提出协和标准的临床分期,经国内外实践证明,该分期方法科学、简便,可说明病变发展过程及病情愈后。经WHO多次讨论,1982年决定推荐给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并于1985年正式采用为国际统一临床分期标准。在2002年发表的《FIGO 2000临床分期与预后评分标准》中的分期就是以此解剖分期为框架的[10]

    (4) 为阐明脑转移发生和发展过程,1978年,宋鸿钊院士团队对98例绒癌脑转移患者病史、35例尸检材料及部分实验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在临床诊断脑转移前,患者先有一过性神经系统症状,脑动脉造影证实此为脑血管内形成瘤栓所致。肿瘤细胞由肺部脱落,经肺静脉回流至左心,再进入脑血管而形成瘤栓;疾病进一步发展形成脑转移,手术结果证实脑瘤存在;随着脑转移的发展,脑系症状再现并不断进展,最后患者因呼吸骤停而死亡,尸检证明为脑疝形成。由此,团队提出绒癌脑转移的发生与发展可分为3个时期:瘤栓期(始发期)、脑瘤期(进展期)和脑疝期(终末期)。通过这一认识,提高了绒癌患者脑转移的早期诊断率及治愈率。与此同时,团队应用同位素标记的6-MP进行动物实验,证明由于机体存在“脑血管屏障”,一般化疗药物很难进入脑组织,因此采用颈内动脉或鞘内直接给药的方法,初步提高了治疗效果,解决了当初治疗效果不好的难题。而针对绒癌脑转移同时伴多脏器转移患者采取多种药物、多种途径给药方法,治疗脑转移同时兼治其他脏器转移,提高了综合治疗疗效。但仍有患者入院较晚,头痛剧烈,反复抽搐以及神智昏迷,常等不及药物发挥作用即已死亡。经分析认为这是由于脑转移引起严重脑水肿、颅压升高所致,故应用大量脱水剂降颅压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生命,为进一步药物治疗赢得时间。鉴于以上系列研究,提出新的治疗方案:即“全身-局部-应急”所谓脑转移三联治疗方案,从而使绒癌脑转移患者的死亡率由100%逐步下降至30%左右。

    虽然绒癌已成为人类最早得以治愈的实体瘤之一,但由于临床中诊断与治疗的不规范,常常导致滋养细胞肿瘤的误诊误治,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生理和心理伤害;此外,因初次化疗不规范导致化疗耐药的发生是目前滋养细胞肿瘤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宋鸿钊院士的指导下,由杨秀玉教授和向阳教授带领团队,在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重点对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初次治疗的规范化化疗实施、耐药患者的综合治疗策略探讨及相关耐药机制的基础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深入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

    近20年来,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分别成功建立了针对临床滋养细胞肿瘤化疗常用药物耐药的绒癌细胞株,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绒癌耐药细胞系进行了耐药性逆转的体内外研究。同时还对敏感和耐药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了高通量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提出内质网蛋白质折叠相关通路激活以及化疗药物介导的肿瘤细胞免疫源性死亡通路异常可能参与绒癌耐药的发生[11]。这为深入探讨滋养细胞肿瘤的耐药机制、寻找早期耐药标志物以及耐药逆转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明确了耐药发生与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的作用机制,系统阐述了活性氧介导的JNK/P62通路通过诱导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向未折叠蛋白反应介导自噬的转换来参与绒癌细胞的耐药。为自噬及其相关通路作为潜在的绒癌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应用价值[12]

    在临床研究方面,针对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团队在总结近20年来大量临床病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有临床技术,提出了对绒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流程与临床注意事项,有效避免了误诊误治;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使初治患者治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完全缓解率达98.1%,其中低危和高危患者缓解率分别为99.4%及92.9%,耐药患者综合治疗后完全缓解率达70%以上;对相对罕见的胎盘原位滋养细胞肿瘤通过对化疗方案改进及综合治疗策略优化,使Ⅲ~Ⅳ期患者完全缓解率高达80%[13],并提出了对胎盘原位滋养细胞肿瘤患者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适应证。经过以上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的总结,滋养细胞肿瘤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国外报道,治疗病例数量位居前列,治疗效果在妇科肿瘤学术界享有盛誉,亦使协和成为全国耐药与高危绒癌患者的转诊中心, 研究团队持续获得多部奖项。

    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向阳教授作为国际滋养细胞肿瘤学会执行委员及第19届国际滋养细胞肿瘤学会执行主席,曾多次受邀于FIGO及国际妇科癌症协会年会上作关于滋养细胞肿瘤诊断与治疗的专题报告,并作为指南编写专家参与2015及2018年FIGO妇科肿瘤中滋养细胞肿瘤章节诊治指南更新的修订工作[14],首次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和滋养细胞肿瘤化疗方案写入国际指南,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研究中的国际领先水平并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临床医学中许多重大难题的解决依靠基础医学,但宋鸿钊院士带领的团队基于临床研究,以普通的治疗手段、通用的化疗药物创造出国际上领先的科学研究成果,让这种死亡率90%以上的肿瘤总体治愈率达到90%以上,并将协和经验写入国际指南,成为国际典范。

  • 表  1   GTN患者与非GTN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组别 年龄
    x±s岁)
    孕次
    x±s
    产次
    x±s
    入院距末次妊娠
    终止时间
    x±s, d)
    术前β-hCG
    x±s, U/L)
    超声病变
    血流信号
    丰富
    肺部CT
    异常
    末次妊娠性质








    非GTN患者(n=134) 32.9±5.6 3.5±1.6 0.9±0.7 370.4±971.7 8553.6±28 318.9 66/126 14/38 9 121 1 3
    GTN患者(n=26) 31.1±7.1 2.7±2.0 0.6±0.8 589.3±949.1 31 012.5±71 277.0 10/23 7/21 2 15 1 8
    P 0.233 0.069 0.092 0.302 0.125 0.432 0.788 <0.001
    GTN:妊娠滋养细胞肿瘤;β-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6例GTN患者的治疗和随诊情况

    病例 诊断 初次手术后治疗 β-hCG降至
    正常的时间
    随诊时间
    (月)
    结局
    1 绒毛膜癌 Act-D化疗5程 化疗1程后 44 无病存活
    2 绒毛膜癌 FAV化疗6程 化疗3程后 55 无病存活
    3 绒毛膜癌 FAV化疗1程后行TAH,术后FAV化疗2程 化疗2程后 25 无病存活
    4 绒毛膜癌 FAV化疗3程后行开腹子宫病灶切除术,术后FAV化疗3程 化疗2程后 40 无病存活
    5 绒毛膜癌 FAV化疗5程 化疗2程后 26 无病存活
    6 绒毛膜癌 FAV化疗5程 化疗2程后 66 无病存活
    7 绒毛膜癌 FAV化疗5程 化疗2程后 14 无病存活
    8 绒毛膜癌 EMA-CO化疗3程 化疗1程后 15 无病存活
    9 绒毛膜癌 FAV化疗4程 化疗1程后 12 无病存活
    10 绒毛膜癌 FAV化疗4程 化疗2程后 15 无病存活
    11* 绒毛膜癌 FAV化疗4程 化疗2程后 28 无病存活
    12 绒毛膜癌 FAV化疗4程 化疗1程后 38 无病存活
    13 绒毛膜癌 EMA-CO化疗6程 化疗2程后 39 无病存活
    14 绒毛膜癌 FAV化疗6程 化疗2程后 22 无病存活
    15 绒毛膜癌 Act-D+VP16化疗1程,FAV化疗1程后行TAH,术后FAV化疗3程 化疗3程后 37 无病存活
    16 IM FAV化疗5程 化疗3程后 75 无病存活
    17 IM FUDR化疗4程 化疗2程后 55 无病存活
    18 IM FAV化疗3程 化疗1程后 28 无病存活
    19 IM FAV化疗4程 化疗2程后 34 无病存活
    20 IM Act-D+VP16化疗1程,FAV化疗2程后失访 未降至正常   失访
    21 IM FAV化疗3程后行腹腔镜子宫病灶切除术,术后FAV化疗3程 化疗3程后 44 无病存活
    22 PSTT Act-D+VP16化疗1程后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术后EMA-EP化疗3程 化疗1程后 31 无病存活
    23 PSTT FAEV化疗2程后行腹腔镜子宫病灶切除术,术后化疗3程 化疗1程后 15 无病存活
    24 PSTT FAEV化疗4程 化疗前正常 12 无病存活
    25 PSTT FAV化疗1程,FAEV化疗1程后行TAH,术后EMA-CO化疗2程 化疗2程后 54 无病存活
    26 PSTT LAVH 术前正常 13 无病存活
    *初次治疗停药2个月后复发,FAEV化疗2程后行TAH,术后FAEV化疗1程,Act-D+VP16化疗2程,此后随诊无病存活;GTN、β-hCG:同表 1;IM:侵蚀性葡萄胎;PSTT: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Act-D:放线菌素D;FAV:氟脲苷+放线菌素D+长春新碱;TAH:开腹全子宫切除术;EMA-CO:依托泊苷+氨甲蝶呤+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长春新碱;FAEV:氟脲苷+放线菌素D+依托泊苷+长春新碱;Act-D+VP16:放线菌素D+依托泊苷;FUDR:氟脲苷;EMA-EP:依托泊苷+氨甲蝶呤+放线菌素D、依托泊苷+顺铂;LAVH: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下载: 导出CSV
  • [1]

    Dogra V, Paspulati RM, Bhatt S. First trimester bleeding evaluation[J]. Ultrasound Q, 2005, 21:69-85. http://europepmc.org/abstract/MED/15905817

    [2] 向阳, 杨秀玉.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治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8, 33:441-44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hfck199807025
    [3]

    Reid P, Buddha LL. Hysteroscopic diagnosis of interstitial ectopic pregnancy[J]. BJOG, 2004, 111:89-90. DOI: 10.1111/j.1471-0528.2004.00013.x

    [4]

    Cohen SB, Kalter-Ferber A, Weisz BS, et al. Hysteroscopy may be the method of choice for management of residual trophoblastic tissue[J]. J Am Assoc Gynecol Laparosc, 2001, 8:199-202. DOI: 10.1016/S1074-3804(05)60577-4

    [5]

    Suzuki A, Kawaguchi K, Konishi I, et al. Role of hysteroscopy 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rophoblastic disease[J]. Nihon Sanka Fujinka Gakkai Zasshi, 1984, 36:255-26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6321615

    [6]

    Lindholm H, Radestad A, Flam F. Hysteroscopy provides proof of trophoblastic tumors in three cases with negative color Doppler images[J].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1997, 9:59-61. DOI: 10.1046/j.1469-0705.1997.09010059.x

    [7] 李娟清, 石一复.宫腔镜和腹腔镜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 27:661-66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syfkyckzz201109008
    [8] 冯凤芝, 向阳, 贺豪杰, 等.宫腔镜和腹腔镜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7, 42:464-46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hfck200707009
    [9]

    Wang YL, Weng SS, Huang WC, et al. Laparoscopic management of ectopic pregnancies in unusual locations[J]. Taiwan J Obstet Gynecol, 2014, 53:466-470. DOI: 10.1016/j.tjog.2014.01.004

    [10] 韩肖燕, 冯凤芝, 万希润, 等.腹腔镜手术保守治疗宫角妊娠临床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 2009, 18:11-1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szyxzz200901003
    [11]

    Rein DT, Schmidt T, Hess AP, et al. Hysteroscopic management of residual trophoblastic tissue is superior to ultrasound-guided curettage[J]. J 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11, 18:774-778. DOI: 10.1016/j.jmig.2011.08.003

    [12]

    Bettocchi S, Nappi L, Ceci O, et al. What does 'diagnostic hysteroscopy' mean today? The role of the new techniques[J]. Curr Opin Obstet Gynecol, 2003, 15:303-308. http://europepmc.org/abstract/MED/12858102

    [13] 顾宇, 冯凤芝, 向阳, 等.宫腔镜手术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刊, 2015, 50:42-4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yk201503015
  • 期刊类型引用(6)

    1. 邸立超,马淑贤,李旭泽,薄立军,康荣田,黄立宁. 妊娠合并左心瘤栓行剖宫产术麻醉管理一例.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24(07): 779-780 . 百度学术
    2. 陈春林,李朋飞,陈晓林. 微无创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妇产科疾病诊治的未来.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4(09): 867-871 . 百度学术
    3. 关红菲,石丽莉,李素荣,程华. 青少年卵巢非妊娠期绒毛膜癌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23(03): 309-312 . 百度学术
    4. 唐红波,冯欣,段微,阴赪宏,康海利,张雪艳,韩朝宏,王鹤尧,崔刚,张相林. 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和基因检测在治疗低危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的价值研究.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03): 370-373 . 百度学术
    5. 赵婉茹,谢煜萍,王际辉,王晗. β-桐酸对人绒毛膜上皮癌JEG-3细胞凋亡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0(22): 310-315 . 百度学术
    6. 闫蕊,李洁,王晨静,李涵. 剖宫产后绒毛膜癌1例报道.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2): 31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5
  • HTML全文浏览量:  62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7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04-10
  • 刊出日期:  2016-07-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