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意识模糊,心悸10年余

陈国榕, 阳洪波, 罗亚平, 吴文铭, 孟芝兰, 李海龙, 张遥, 吴东, 吴晰, 杨爱明

陈国榕, 阳洪波, 罗亚平, 吴文铭, 孟芝兰, 李海龙, 张遥, 吴东, 吴晰, 杨爱明. 发作性意识模糊,心悸10年余[J]. 协和医学杂志, 2021, 12(2): 275-281. DOI: 10.12290/xhyxzz.20200081
引用本文: 陈国榕, 阳洪波, 罗亚平, 吴文铭, 孟芝兰, 李海龙, 张遥, 吴东, 吴晰, 杨爱明. 发作性意识模糊,心悸10年余[J]. 协和医学杂志, 2021, 12(2): 275-281. DOI: 10.12290/xhyxzz.20200081
CHEN Guo-rong, YANG Hong-bo, LUO Ya-ping, WU Wen-ming, MENG Zhi-lan, LI Hai-long, ZHANG Yao, WU Dong, WU Xi, YANG Ai-ming. Repeatedly Confusion of Consciousness and Palpitation for Ten Years[J]. Medical Journa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2021, 12(2): 275-281. DOI: 10.12290/xhyxzz.20200081
Citation: CHEN Guo-rong, YANG Hong-bo, LUO Ya-ping, WU Wen-ming, MENG Zhi-lan, LI Hai-long, ZHANG Yao, WU Dong, WU Xi, YANG Ai-ming. Repeatedly Confusion of Consciousness and Palpitation for Ten Years[J]. Medical Journal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2021, 12(2): 275-281. DOI: 10.12290/xhyxzz.20200081

发作性意识模糊,心悸10年余

基金项目: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7192162

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基金 2019XK320036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教育改革基金资助项目 2019zlgc0503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吴 东  电话:010-69155017,E-mail: wudong@pumch.cn

  • 中图分类号: R576; R735.9

Repeatedly Confusion of Consciousness and Palpitation for Ten Years

Funds: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Beijing 7192162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Fund of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2019XK320036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Fund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2019zlgc0503

More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WU Dong  Tel: 86-10-69155017, E-mail: wudong@pumch.cn

  • 摘要: 一例老年男性患者因胰尾部胰岛素瘤反复发作导致低血糖,频繁发作意识障碍,因传统影像学的局限性难以具体定位肿瘤位置,且患者高龄伴慢性肾脏病,外科手术治疗风险较高。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后,采用前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新兴的内镜治疗技术,最终解决了患者的诊治难题。在该例患者诊治过程中,多学科团队应用本领域最新技术共同诊治,体现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Abstract: This patient had recurrent hypoglycemia and frequent 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 caused by the insulinoma, but the definite location of the tumor could not be determined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conventional imaging, and he was unable to undergo surgical treatment because of his advanced age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fter multidisciplinary discussion, we applied cutting-edge imaging examination and emerging endoscopic treatment techniques, and finally solved the problem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 This process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various disciplines explore the latest technologies and progress in the fields, and jointly assist in the management of complex diseases.
  • 胰腺切除手术主要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coduodenectomy,PD)及胰体尾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DP)两大类,其中PD作为腹部外科最为复杂的术式之一,存在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恢复慢等客观因素;DP因不涉及消化道重建,在术式复杂性及患者术后康复等方面与前者差异较大。尽管20余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及路径在以结直肠手术为代表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胰腺外科领域特别是PD中的应用不多,相关研究的数量与质量均很有限,导致临床对ERAS应用于PD的认可度、接受度,特别是对于术后相关管理路径的实施,存在较大差异。随着ERAS路径在胰腺外科领域的推广应用,近年来相关研究水平及证据等级均有所提高。为客观评价ERAS在胰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体现研究进展,外科及麻醉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文献检索并结合临床经验,修订本指南,旨在指导并规范相关临床实践与研究的开展,以进一步积累经验,提高相关处理措施的循证等级,促进胰腺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

    胰腺疾患以中老年患者多见,术前往往合并黄疸、体质量下降、食欲差等不适症状,加之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患者及家属术前多有恐惧、焦虑情绪,术前宣教及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缓解其焦虑、紧张情绪,亦有助于提高其对医疗行为的理解和配合。术前应由专门的医护人员应用多媒体形式向患者及家属深入介绍围术期处理的相关事宜及有利于术后康复的建议,避免流于形式及单纯口头式说教。

    建议:术前宣教、医患沟通应作为常规项目开展,且应贯穿围术期整个过程直至患者出院(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鉴于胰腺疾患,特别是胰头部肿瘤患者诊断及治疗的复杂性,术前应常规联合影像、内镜、病理、肿瘤、放疗、消化、麻醉等专业医生组成MDT团队,围绕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检查、手术指征、可切除性评估、术前新辅助治疗、伴随疾病的处理及预康复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倡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多中心远程MDT,以个体化地制订最佳治疗方案,避免治疗不足及治疗过度。Kobayashi等[1]通过回顾187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ERAS路径执行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提示年龄≥70岁、术前营养不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Ⅱ级可作为术后康复不良的危险因素。术前应通过MDT对患者选择性执行ERAS路径的完成情况进行初步预测并采取针对性纠正措施,制订最为合理的围术期综合治疗方案。

    建议:胰腺肿瘤患者术前应常规进行MDT讨论,制订最为合理的围术期综合治疗措施(证据等级:低;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术前避免肌肉萎缩和内脏脂肪组织丢失、优化生理储备有助于改善术后结局[2-3]。术前预康复包括功能锻炼、营养支持及缓解焦虑等策略。近期研究显示,术前预康复可减少PD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及肺部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4-6]。但针对术前预康复的最佳内容、拟达目标、需要准备的时间等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据。

    建议:术前3~6周开始预康复,有助于改善功能状态,并减少术后并发症(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拟行PD的患者常合并胆道梗阻,如合并发热及胆管炎等感染表现,建议术前行胆道引流以控制感染,提高围术期安全性。胆道引流的方式可选择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支架置入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如胰头癌患者拟行新辅助治疗,合并黄疸者治疗前应行胆道引流以缓解黄疸,以支架内引流更有益于患者消化功能的改善。对于未合并胆管炎的患者,PD术前是否需要胆道引流,存在争议。有研究显示,术前胆道引流无助于围术期死亡率的降低及预后改善,反可增加术后并发症(包括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7]。由于在入组标准、减黄指征、梗阻部位、引流方式、支架类别等方面存在一定异质性,导致既往研究的矛盾性结果,目前尚缺乏高级别证据支持无胆管炎患者PD术前胆道引流。建议此类患者术前进行MDT讨论,依据黄疸严重程度、全身状况、医疗团队的技术条件等情况综合决定是否行术前胆道引流及引流方式。

    建议:梗阻性黄疸合并发热及胆管炎等感染表现或行新辅助治疗前,应行术前胆道引流;黄疸严重患者(血胆红素浓度>250 μmol/L)术前是否胆道引流应进行MDT讨论综合判断(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胰腺肿瘤患者特别是拟行PD患者术前多合并有营养不良,建议实施围术期全程化营养管理模式[8]。术前10 d或入院24 h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对于有营养不良风险(NRS 2002评分≥3分)的患者,进行基本营养评定、制订营养支持计划,详见总论部分。首选经消化道途径的口服或肠内营养支持,当无法经消化道或经消化道供给不能满足营养需要时可行肠外营养。术前营养支持治疗时间一般为7~10 d,热量供给为25 kcal/ (kg·d),建议双能源供能,即糖脂比为1∶1,蛋白质补给量为1.2~2.0 g/ (kg·d)[9-10]

    建议:术前应采用NRS 2002对所有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对营养不良患者行营养支持治疗,首选肠内营养(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传统的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MBP)可致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术前MBP并不能降低P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国内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不进行MBP有助于PD患者术后更快地恢复经口进食、减少体质量下降程度[11]。因此,不推荐PD术前常规行机械性肠道准备。

    建议:PD术前无需常规行机械性肠道准备(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术前禁食水的目的在于全麻诱导时胃彻底排空,降低呕吐和反流误吸的风险。术前禁食水时间过长可致急性炎症反应标志物升高、胰岛素抵抗等应激反应。术前2~4 h口服碳水化合物饮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应激反应。一项包含PD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有助于保护骨骼肌功能[12]。对糖尿病患者术前使用碳水化合物安全性和临床获益的研究甚少,目前国内尚缺乏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结果,尤其对于胃肠道动力不足或消化道梗阻者应审慎应用。

    建议:术前禁食有必要性,麻醉实施前应予足够的胃排空时间;术前服用碳水化合物饮料有助于患者康复,但对于胃肠道动力不足或消化道梗阻者应审慎应用(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

    胰腺手术既可在单纯全身麻醉下完成,也可联合硬膜外或周围神经阻滞。术中硬膜外给予局部麻醉药和阿片类药物可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减轻创伤所致应激反应,可减少全身麻醉药物、阿片类药物和肌松药物的用量,术后还可经硬膜外导管实施镇痛。研究显示,采用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减少包括胰瘘在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有助于术后肺和肠道功能的恢复[13]。硬膜外阻滞的缺点是增加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易致容量负荷过重,并可致皮肤瘙痒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抑制的患者尚有硬膜外血肿的潜在风险[14]。周围神经阻滞避免了硬膜外血肿的发生风险,但留置导管有一定管理难度,临床以单次阻滞更为常见,术后需要联合全身性镇痛[15]。胰腺手术是否选择联合硬膜外或周围神经阻滞,取决于外科手术的方式(如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机器人手术)、患者是否存在留置硬膜外导管的禁忌证、麻醉科医师的操作能力、管理经验以及患者是否能够从术后硬膜外镇痛中获益等综合考量。

    建议:胰腺手术应常规在全身麻醉下完成,对于开放手术可联合硬膜外或周围神经阻滞,术中应加强血流动力学监测,术后注意防治硬膜外镇痛的不良反应(证据等级:高;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

    胰腺手术是腹部外科中创伤较大、术中液体丢失和输注量较大的手术之一。术中输注液体过多不仅导致组织水肿,增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负担,还显著影响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液体治疗的根本目的是维持组织良好的灌注,既要避免容量不足导致的组织低灌注,也要避免容量过负荷产生的不良反应。近年来通过监测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血管内容量匹配度以指导术中液体治疗的方法逐步应用于临床,提倡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 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但用于指导液体治疗的"目标"仍需进一步标准及细化[16-18]

    补充生理需要量或纠正组织间液脱水首选平衡盐溶液。有研究显示,与生理盐水比较,平衡盐溶液有助于减少危重患者肾脏不良事件的发生[19]。胶体液可作为严重低血容量需要大量输液时晶体溶液的补充,或作为术中大出血时暂时的容量替代,可选择以平衡盐为载体的人工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130/0.4);低蛋白血症患者可给予白蛋白。

    建议:采用GDFT,避免术中容量不足或容量负荷过重;平衡盐溶液优于生理盐水(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胰腺手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下腹部创伤相对较小的手术,改进围术期呼吸管理措施可能降低PPCs的发生率。研究显示,术前宣教与呼吸训练可降低腹部复杂手术患者PPCs的发生率[20]

    术中采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的策略,有助于减少PPCs的发生率,详见总论部分。

    术后对高危患者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及无创正压通气可降低上腹部手术后的低氧血症及再插管率[21-22]

    建议:胰腺手术患者术前肺部理疗及呼吸训练、术中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术后针对高危患者给予经鼻高流量氧疗或无创通气有助于减少PPCs的发生率(证据等级:高;推荐程度:强烈推荐)。

    选择开腹或腹腔镜PD,需从3个方面予以评价:可行性、与开腹手术比较的安全性及肿瘤学层面的根治性。目前已有源于较大规模的胰腺外科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证实腹腔镜PD的安全性,Palanivelu[23]及Poves[24]等分别进行的单中心RCT研究均表明,与开放手术比较,腹腔镜PD在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和围术期死亡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在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早期进食与活动等体现ERAS方面更具有优势。我国学者进行的前瞻性多中心RCT结果显示,对于完成学习曲线、技术成熟的术者,腹腔镜PD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放手术患者,2组患者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90 d死亡率等无显著差异[25]。肿瘤学评价方面,腹腔镜手术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和R0切除率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有利于术后早期开始辅助治疗[23-25]。荟萃分析显示,腹腔镜PD患者术后总生存期与开放手术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肿瘤无复发生存期长于开放手术,认为微创技术可能为胰腺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26]。近年来随着3D设备、器械、能量平台等的普及应用,开展腹腔镜或机器人PD的单位或个人不断增多,体现出技术进步与微创优势,符合ERAS理念,但特别需注意学习曲线、术者经验及手术质量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转归的影响。Kutlu等[27]基于对美国NCDB数据库4739例PD患者的分析显示,每年仅行1~5例与每年行25例以上PD的中心比较,前者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是后者的3.7倍。开展腹腔镜PD初期应选择技术要求相对简单的良性或交界性肿瘤患者,必要时结合小切口重建,以确保消化道重建特别是胰肠吻合的质量。

    建议:腹腔镜/机器人PD具有微创优势,应在大的胰腺中心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实施;针对胰头癌的腹腔镜PD宜审慎开展,提倡开展相关临床研究(证据等级:低;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对于胰体尾部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患者,腹腔镜或机器人行保留或不保留脾脏的DP具有微创优势,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应用日趋广泛。一项包括108例患者的多中心双盲RCT研究显示,腹腔镜DP手术时间长于开放手术,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功能恢复、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等方面显著优于后者,胰瘘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28]。Gavriilidis等[29]进行的一项包括36项研究、6796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腹腔镜及机器人DP组患者肿瘤体积显著小于开放DP组,在术中出血及住院时间方面具有优势,开放组患者标本切缘阳性率显著高于腹腔镜及机器人组患者。上述2项研究入组患者均包括了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患者,异质性显著,旨在从微创及术后康复角度比较开放与腔镜DP的近期疗效。对于胰腺癌患者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DP的肿瘤学评价,尚有待高质量临床研究验证。近年来随着腔镜设备的普及及术者经验水平的积累与提高,腹腔镜DP逐步成为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标准术式,针对胰腺癌进行的不同范围的的DP也呈增多态势,除从加速康复角度比较近期效果外,对于胰腺癌患者需特别注意从肿瘤学角度对患者远期预后的比较与评价。

    建议:对于胰体尾部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提倡腹腔镜/机器人DP;对于胰体尾癌患者,腔镜手术的肿瘤学评价仍有待高级别研究验证(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胰腺手术后疼痛属于急性重度疼痛,应遵循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MMA)的原则,即联合应用不同的镇痛方法和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以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应用阿片类药物和/或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联合椎管内麻醉、周围神经阻滞或切口局部浸润镇痛是此类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方法。

    全身应用阿片类药物是治疗重度疼痛的传统方法,也是衡量其他镇痛方法疗效的标准。宜采用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给药方式,但背景量过大(1~2 mg/h)时存在过度镇静和呼吸抑制的风险,无背景量或小背景量的吗啡PCA有助于减少此类不良反应[30]

    硬膜外镇痛是腹部复杂手术后首选的镇痛方法,尤其是合并心血管疾病和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荟萃分析显示,PD术后硬膜外镇痛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13]。术后48~72 h内通过硬膜外导管给予低浓度局麻药联合小剂量阿片类药物可避免因交感神经抑制导致的低血压。

    研究显示,胸椎旁神经阻滞、持续切口浸润麻醉或经腹膜前导管浸润麻醉在腹部手术中可作为硬膜外镇痛的替代方案,效果与硬膜外镇痛相近,且可减少相关不良反应[31]。对于腹腔镜手术,腹横筋膜阻滞可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缩短住院时间[32]。目前尚缺乏区域阻滞镇痛在PD术后的研究证据。

    围术期非阿片类药物镇痛包括对乙酰氨基酚、NSAIDs、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右美托咪定及氯胺酮等,在术后疼痛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有助于改善镇痛效果并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33-36]

    建议:胰腺术后首选硬膜外镇痛;无硬膜外镇痛患者建议采用联合周围神经阻滞/切口浸润麻醉和全身应用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的MMA方案(证据等级:高;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

    PONV对预后的不良影响包括脱水、电解质失衡、伤口裂开和延迟出院等,相关危险因素详见总论部分。术后尽早拔除鼻胃管和早期活动可降低PONV的发生率。5-羟色胺亚型3(5-hydroxytryptamine subtype 3,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氟哌利多或氟哌啶醇是预防PONV最有效且副作用小的药物[37]。对高危患者可采用2~3种药物组合预防。PONV高危患者的麻醉选择包括:使用丙泊酚麻醉或区域阻滞麻醉,选用短效阿片类药物如瑞芬太尼,术中足量补液,避免脑缺氧缺血,术后使用NSAIDs镇痛等。

    建议:围术期采用合理的措施预防PONV;高危患者(>3个危险因素)应采取多模式预防PONV方案(证据等级:低;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腹部手术后常规放置鼻胃管无助于减少消化道吻合口漏,反而可致患者PPCs显著增加、肠功能恢复延迟,建议在患者麻醉苏醒前拔除鼻胃管。近年来随着ERAS理念及路径的普及,不断有高级别证据表明包括PD在内的腹部手术患者在手术结束后、麻醉苏醒前拔除鼻胃管的安全性,以利于患者早期进食,作为ERAS基本路径之一被国内外指南所推荐。荟萃分析结果表明,胰腺手术后留置鼻胃管并不能降低胰瘘、胃排空延迟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8]。Kleive等[39]前瞻性收集了201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于手术结束、拔除气管插管前拔除鼻胃管,术后执行ERAS路径如早期活动、早期进食等,术后45例(22.4%)患者因再次手术或其他合并症需要再次留置鼻胃管,认为PD术后无需常规留置鼻胃管,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及术后并发症为术后需要重新留置胃管的危险因素。PD术后约10%~25%的患者合并胃排空延迟,发生率较高,多继发于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胰肠吻合质量的提高,C级胰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及术后较长时间留置鼻胃管的必要性相应降低,为早期拔除鼻胃管提供了可能性。对于术后因腹部并发症胃排空延迟的患者,宜再次鼻胃管置入,同时对并发症进行针对性治疗。

    建议:PD术后不常规留置鼻胃管(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理论上可减少消化液的分泌,降低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但大样本量的RCT研究并未获得一致性结论[40]。我国开展的多中心RCT"SPEED"研究发现,围术期应用生长抑素可显著降低胰瘘风险评分中等风险以上患者临床相关胰瘘的发生率(13% 比25%,P=0.03),但对其他并发症无明显改善。一般认为,胰腺质软、胰管细为术后胰瘘的风险因素,生长抑素可降低其胰瘘的发生率,但在亚组分析和现有的临床研究中,支持性的证据尚不够充分。胰瘘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术者的技术性因素及吻合质量对胰瘘及其严重性有更为关键的影响,应立足于胰肠吻合质量的提高,个体化选择胰腺与消化道的重建方式。

    建议:不推荐PD术后常规使用生长抑素及类似物预防胰瘘,但对胰瘘风险评分中等风险以上的患者,建议预防性应用(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支持PD术后无需留置腹腔引流管[41]。鉴于PD术后较高的腹部并发症发生率,目前指南或共识性文献均建议PD术后常规留置腹腔引流。国内单中心RCT结果证实,胰腺术后第1天和第3天引流液淀粉酶水平<5000 U/L,同时术后3 d内引流液量<300 mL/d的患者,在术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显著降低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2~4级并发症的发生率[42]。随后进行的多中心RCT研究中,再次证实满足上述指征的PD术后患者在第3天拔除腹腔引流管安全可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延迟拔管组相当,但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43]

    建议:PD术后应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可视引流物性状、流量及淀粉酶测定值早期拔除(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

    目前尚无高级别证据支持某一治疗措施或药物有助于促进PD术后胃肠道的功能恢复或预防胃排空延迟的发生。预防性置入鼻胃管不能预防胃排空延迟的发生[38]。糖尿病史、上腹部手术史、术前营养状态、是否保留幽门、胃肠吻合方式、是否增加Braun吻合,特别是术后腹部并发症均可影响胃排空延迟的发生。在保留幽门的PD术中,结肠前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可减少胃排空延迟的发生[44]。一旦发生胃排空延迟,需要置入鼻胃管并为患者提供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术后口服轻泻剂可促进肠蠕动的恢复,但尚无对照研究提供直接证据。促胃肠动力药、胃电起搏、胃镜、中医等可能对胃排空延迟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作用有限。采用硬膜外麻醉、维持液体出入量平衡、早期进食等有助于术后肠功能的恢复。

    PD术后胃排空延迟常继发于胰瘘、腹腔积液、感染等腹部并发症,减少并及时处置胰瘘等腹部并发症有助于降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并改善其治疗效果。

    建议:无预防PD术后胃排空延迟的明确措施;应用硬膜外麻醉、维持液体出入量平衡、早期进食有助于术后肠功能的恢复;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适当应用干预手段,尤其是减少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有助于降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证据等级:低;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有高级别证据证实术后早期恢复经口进食在胰腺外科领域的安全性及可行性[45]。与管饲肠内营养比较,经口进食符合生理,可避免管路相关并发症及患者心理负担。国内调查显示,肠外营养是我国胰腺外科医生术后第1天最多选择的途径(78.1%),仅有10.4%的医生会选择经口进食,且需联合肠外营养,经管饲行肠内营养的比例很低[9]。与国外比较,国内在PD术后饮食管理方面更为保守,其与种族、饮食结构是否有相关性,尚待高质量临床研究证实。越来越多来自亚洲国家的临床研究也证实PD术后早期进食的安全性[46]

    对于术前营养状态良好的患者,术后3 d内不强调营养达标。术后4~7 d,可逐步恢复饮食。如果术后7 d经口途径仍无法达到需求量的50%,可考虑开始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对于术前存在高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患者,术中建议留置营养管路,术后尽早启动肠内营养,术后4 d可根据营养达标情况选择是否需要肠外营养辅助[45]

    对于术后B、C级胰瘘患者,RCT研究显示经口进食与肠外及肠内营养比较,并未延长胰瘘愈合时间,且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47]。而对于严重的C级胰瘘患者,经口进食的耐受差或无法进食,需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45]。对于胃排空延迟的患者,可经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必要时联合肠外营养。

    建议:PD术后营养管理需结合术前营养状态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酌定;推荐早期进食,根据营养达标、患者耐受及并发症严重程度,选择经口进食、肠内或肠外营养(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一般性推荐)。

    目前尚无统一的出院标准。出院时要求患者体温正常、腹腔及切口无感染征象、器官功能良好、无需液体治疗,每日经口可耐受入量至少为2000 mL,自行排尿,可自由走动,并可口服药物有效地控制疼痛[48]。同时应重视和完善出院后的"再入院"体系,出院后应定期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如发生严重并发症应建立接收再入院患者的绿色通道并及时妥善救治。

    建议:应制订并执行量化的出院标准(证据等级:低;推荐强度:强烈推荐)。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实施ERAS路径有助于降低胰腺手术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Roulin等[49]前瞻性收集了多个中心404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ERAS路径的执行情况及其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对所有路径的总体完成率平均为62%,对于术前、术中及术后路径的完成率分别为93%、80%及30%。完成所有ERAS路径≥70%时,可显著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避免术后鼻胃管、手术当天活动及术后第2天活动时间≥6 h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49]。国际ERAS协会针对PD患者归纳出利于术后加速康复的5个方面高级别证据,包括避免术中体温过低、使用切口导管作为硬膜外镇痛的替代、抗感染治疗、血栓预防措施及严重体质量丢失患者的术前营养干预[50]

    鉴于胰腺手术特别是PD术式本身的复杂性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性,临床实践中不可一概而论,应结合患者术前、术中特别是术后状况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综合评价并应用上述路径。特别应强调的是,缩短住院时间不是ERAS的终极目标,安全前提下的加速康复才是根本目的。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三)编审委员会名单:

    总编审:赵玉沛(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黄宇光(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审定专家:

    外科领域:姜洪池(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秦新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窦科峰(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通外科)、张忠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蔡秀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通外科)、季加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田利国(《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辑部)

    麻醉领域:熊利泽(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四人民医院)、邓小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麻醉学部)、米卫东(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科)、俞卫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姚尚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薛张纲(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马正良(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麻醉科)、郭曲练(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彭云水(《中华麻醉学杂志》编辑部)

    执笔:王东信(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仓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孙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胆外科)、田孝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申乐(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龚亚红(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李非(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许静涌(北京医院普通外科)、朱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杨尹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张太平(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张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徐强(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曹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谭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楼文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外科)

    执笔统筹:杨尹默、王东信

    执笔总统筹:杨尹默、王天龙(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

    作者贡献:陈国榕负责文章撰写及修订;吴东负责提供病例资料、文章构思及修订;阳洪波、罗亚平、吴文铭、孟芝兰、李海龙、张遥、吴晰、杨爱明负责文章修订。
    利益冲突:  无
  • 图  1   2016年11月,患者68Ga-exendin-4 PET/CT显像示胰体尾交界处可见一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结节(箭头)

    A.横断面;B.融合图像

    图  2   患者超声内镜下胰岛素瘤表现

    A.2016年12月5日超声内镜发现病灶,胰体尾交界处可见片状偏低回声改变;B.2018年1月29日行超声内镜引导下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可见胰尾部实性团块,呈中等偏低回声

    图  3   患者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见肿瘤细胞,形态符合神经内分泌肿瘤

    A.低倍镜(HE,×10);B.高倍镜(HE,×40)

    表  1   患者饥饿试验结果

    指标 时间
    5∶00 11∶00 17∶00 23∶00 1∶00
    血糖(mmol/L) 3.30 3.30 2.40 2.75 2.42
    胰岛素(μIU/mL) 28.83 18.75 15.55 16.39 15.91
    C-肽(ng/mL) 6.96 5.81 4.74 4.83 5.32
    胰岛素释放指数 0.48 0.31 0.35 0.33 0.36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

    指标 时间间隔
    0 h 1 h 2 h 3 h
    血糖(mmol/L) 2.20 10.80 9.40 4.00
    胰岛素(μIU/mL) 19.26 44.85 36.84 17.91
    C-肽(ng/mL) 3.98 7.82 7.88 5.35
    下载: 导出CSV
  • [1]

    Okabayashi T, Shima Y, Sumiyoshi T,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sulinoma[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3, 19: 829-837. DOI: 10.3748/wjg.v19.i6.829

    [2] 罗亚平, 潘青青, 李方, 等. 68Ga-exendin-4 PET-CT诊断隐匿性胰岛素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 中华外科杂志, 2018, 56: 837-842. DOI: 10.3760/cma.j.issn.0529-5815.2018.11.009

    Luo YP, Pan QQ, Li F, et al. 68Ga -exendin-4 PET-CT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occult insulinoma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Zhonghua Wai Ke Za Zhi, 2018, 56: 837-842. DOI: 10.3760/cma.j.issn.0529-5815.2018.11.009

    [3]

    Jürgensen C, Schuppan D, Neser F, et al. EUS-guided alcohol ablation of an insulinoma[J]. Gastrointest Endosc, 2006, 63: 1059-1062. DOI: 10.1016/j.gie.2005.10.034

    [4]

    Oleinikov K, Dancour A, Epshtein J, et al.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9, 104: 2637-2647. DOI: 10.1210/jc.2019-00282

    [5] 张太平, 李建, 赵玉沛. 几种常见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外科治疗方法选择及评价[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4, 34: 518-52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6.15

    Zhang TP, Li J, Zhao YP. Surgical management choice and evaluation on 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J]. Zhongguo Shi Yong Wai Ke Za Zhi, 2014, 34: 518-52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4.06.15

    [6] 徐建明, 梁后杰, 秦叔逵, 等. 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共识(2016年版)[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6, 21: 927-94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CZL201610013.htm
    [7] 赵玉沛. 我国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治现状和差距[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30: 729-73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WK201009002.htm

    Zhao YP.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isparity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 in China[J]. Zhongguo Shi Yong Wai Ke Za Zhi, 2010, 30: 729-73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WK201009002.htm

    [8]

    Dai HM, Chen H, Hong XF, et al. Early detection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insulinoma[J]. Endocrine, 2019, 65: 524-530. DOI: 10.1007/s12020-019-01994-x

    [9] 舒慧君, 杨爱明. 超声内镜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的价值[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30: 748-75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WK201009008.htm

    Shu HJ, Yang AM. Endoscopic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J]. Zhongguo Shi Yong Wai Ke Za Zhi, 2010, 30: 748-75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WK201009008.htm

    [10]

    Sundin A. Radiologicalandnuclearmedicineimagingof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urs[J].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12, 26: 803-818. DOI: 10.1016/j.bpg.2012.12.004

    [11]

    Yang D, Inabnet WB 3rd, Sarpel U, et al. EUS-guided ethanol ablation of symptomatic pancreatic insulinomas[J]. Gastrointest Endosc, 2015, 82: 1127. DOI: 10.1016/j.gie.2015.06.030

    [12]

    Qin SY, Liu YR, Ning HJ, et al. EUS-guided lauromacrogol ablation of insulinomas: a novel treatment[J]. Scand J Gastroenterol, 2018, 53: 616-620. DOI: 10.1080/00365521.2017.1402206

    [13]

    Matsumoto K, Kato H, Kawano S,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cheduled early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ethanol reinjection for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Prospective pilot study[J]. Dig Endosc, 2020, 32: 425-430. DOI: 10.1111/den.13552

    [14] 宋玉文, 于晓晨, 段炼, 等. 超声内镜引导下无水乙醇注射联合手术治疗胰岛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8, 43: 1657-166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QYK201812027.htm

    Song YW, Yu XC, Duan L, et al.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insulinoma by EUS-guided ethanol ablation combined with surgery: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Chongqing Yi Ke Da Xue Xue Bao, 2018, 43: 1657-166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QYK201812027.htm

    [15]

    Choi JH, Park DH, Kim MH, et al. Outcomes after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ethanol-lipiodol ablation of small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J]. Dig Endosc, 2018, 30: 652-658. DOI: 10.1111/den.13058

    [16]

    Qin SY, Lu XP, Jiang HX. EUS-guided ethanol abla-tion of insulinomas: case ser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J]. Medicine(Baltimore), 2014, 93: e85.

    [17]

    Liu SH, Loucks HH, Chou SK, et al. ADENOMA OF PANCREATIC ISLET CELLS WITH HYPOGLYCEMIA AND HYPERINSULINISM: Report of a Case With Studies on Blood Sugar and Metabolism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ve Removal of Tumor[J]. J Clin Invest, 1936, 15: 249-260. DOI: 10.1172/JCI100774

  • 期刊类型引用(13)

    1. 谭云,陈玲,张宏,任婷婷,石磊,舒漪,刘梦娇.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最佳证据总结. 护士进修杂志. 2025(01): 62-67 . 百度学术
    2. 吴觉伦,申乐. 术后早期经口饮食在普通外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5(01): 70-74 . 百度学术
    3. 袁丽,张海玲,乔晓斐,储霞飞. 胰腺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4(03): 351-357 . 百度学术
    4. 李岚,沈小芬,石泽亚,郑尧,刘丹. 基于衰弱评估的预康复策略在老年胆石症患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4(08): 59-64 . 百度学术
    5. 梁鹏. 麻醉医师在日间手术全流程管理中的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 2024(08): 1031-1037 . 百度学术
    6. 王安娇,赵梅,乔晓斐,马瑟琴,王刚,王秀芝.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早期经口进食最佳证据总结. 护理管理杂志. 2024(05): 437-443 . 百度学术
    7. 雷燕妮,李丽楠,王操操,桑素娟,程艳爽.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饮水方案的构建. 护理研究. 2024(21): 3824-3831 . 百度学术
    8. 姚晖,张贇,戴晨珺,高雯晴,姚文洁,段晓磊,杨富. 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对胰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10): 1235-1240 . 百度学术
    9. 李琰,卞丽芳. 晚期胰腺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联合自体小肠移植术后营养康复管理的研究进展. 加速康复外科杂志. 2023(01): 37-40 . 百度学术
    10. 于洁,杨莉,王彬,卢维娜,程艳爽. 癌症预康复在胰腺癌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一项单中心历史对照类试验研究.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23(11): 1235-1240 . 百度学术
    11. 胡心英,代梦,廖磊,杨晓滨. 基于GLIM营养评定后的序贯营养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四川医学. 2022(08): 769-773 . 百度学术
    12. 张小春,沈丹丽,龚冠闻,邓正明,王刚,江志伟. 基于子午流注学说刍议加速康复外科对患者昼夜节律的保护.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17): 125-128 . 百度学术
    13. 郑强,吴小红. 加速康复外科在老年手术患者的可行性与实践. 加速康复外科杂志. 2022(04): 173-17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7)

图(3)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63
  • HTML全文浏览量:  156
  • PDF下载量:  76
  • 被引次数: 2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3-22
  • 录用日期:  2020-04-1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4-15
  • 刊出日期:  2021-05-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