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浏览排行

1
面神经功能评价方法
李阳, 高志强
2012, 3(2): 227-231. doi: 10.3969/j.issn.1674-9081.2012.02.021
HTML (16) PDF(22)
摘要:
2
人体肠道微生物组与疾病研究:现状、机遇与挑战
方圆, 潘元龙, 朱宝利
2022, 13(5): 713-718. doi: 10.12290/xhyxzz.2022-0288
HTML (1286) PDF(342)
摘要:
微生物组是人体的第二基因组,能够决定人的健康状态。微生物组研究促进了人类对微生物群体与人体、生态环境关系的新认识。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解析相关核心菌群的互作关系和调控机制,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带来革命性的理论创新,由此产生颠覆性的技术革新,有望为微生物组研究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3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姜旭, 杨华夏, 张奉春
2022, 13(5): 747-752. doi: 10.12290/xhyxzz.2022-0246
HTML (1181) PDF(78)
摘要: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维持宿主免疫稳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紊乱及代谢产物异常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中,短链脂肪酸、色氨酸及其衍生物、胆汁酸的研究最为广泛。本文将重点阐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形成途径、对免疫应答的影响及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联等,解析其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
4
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一项前瞻性横断面研究
韩梓莹, 宋锴, 范正阳, 宋晓, 胡晓敏, 吴东
2022, 13(5): 800-811. doi: 10.12290/xhyxzz.2022-0255
HTML (1317) PDF(82)
摘要:
  目的  探究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AP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及粪便标本,对其肠道菌群16S rRNA进行DNA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差异,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肠道菌群与AP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AP患者60例、健康志愿者20名。AP患者中,轻症、中度重症、重症患者各20例,住院期间转入ICU 22例,未转入ICU 38例。α多样性分析显示,AP患者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AP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异于健康志愿者。在门、科、属、种水平的比较中,AP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肠道菌群分布均存在差异。线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包括大肠志贺菌属、肠球菌属和肠球菌科在内的多个菌群在AP患者中呈优势分布,而布劳特氏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菌群在健康志愿者中呈优势分布。功能分析提示AP患者肠道菌群中多种氨基酸合成受阻,菌群致病性与迁移能力增强。ICU患者与非ICU患者的亚组分析亦可观察到类似变化,ICU患者肠球菌表达增多,拟杆菌表达降低。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基于表达差异菌种计算的疾病概率(probability of disease, POD)指数识别AP患者、转入ICU的AP患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6、0.743。  结论  AP患者肠道致病性菌群增多、有益菌减少。肠道菌群变化与AP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有望作为AP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5
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前景
赵丽丹, 孟夏, 徐浩杰, 张奉春
2022, 13(5): 740-746. doi: 10.12290/xhyxzz.2022-0245
HTML (1086) PDF(51)
摘要:
肠道菌群对于维持人体免疫稳态不可或缺。肠道菌群失调、易位及菌群代谢物异常见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诱导免疫失衡、分子模拟、旁观者激活、表位扩展等机制参与自身免疫耐受破坏和过度炎症反应,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通过干扰药物在肠道的转化影响免疫治疗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基于肠道菌群的干预措施或可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策略。本文回顾近年来肠道菌群在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基于菌群的干预措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6
胃肠道疾病与菌群治疗
黄子誉, 左涛, 兰平
2022, 13(5): 732-739. doi: 10.12290/xhyxzz.2022-0208
HTML (1044) PDF(174)
摘要:
肠道菌群通过其代谢物、分泌物或细胞成分参与调节宿主代谢和免疫,并保护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环境、营养、生活习惯改变以及抗生素滥用等原因均可导致肠道微生态结构和功能失调,进而导致多种疾病。与此同时,肠道菌群亦成为极具潜力的疾病治疗手段。本文将对胃肠道疾病(包括胃肠道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与菌群的关系以及基于肠道菌群治疗该类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肠道菌群在未来疾病预防和干预中的前景作出展望。
7
氯巴占治疗难治性癫痫专家共识(2022)
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多学科协作组  中国罕见病联盟
2022, 13(5): 768-782. doi: 10.12290/xhyxzz.2022-0421
HTML (1030) PDF(168)
摘要:
多数癫痫患者经规范化抗癫痫治疗后,症状可得到良好控制或缓解,但30%~40%患者经长期药物干预后,仍反复出现癫痫发作,进展为难治性癫痫。Lennox-Gastaut综合征、Dravet综合征和肌阵挛-失张力癫痫均为儿童期起病的难治性癫痫,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201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氯巴占用于年龄≥ 2岁Lennox-Gastaut综合征患者癫痫发作的辅助治疗,且该药品在Dravet综合征和肌阵挛-失张力癫痫的治疗中也有一定应用。目前,氯巴占的药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通过与γ-氨基丁酸A受体上的苯二氮艹卓类位点相结合发挥药理作用。在体内,氯巴占和N-去甲氯巴占主要经CYP3A4、CYP2C19代谢,临床应用时需警惕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对于CYP2C19慢代谢患者,还应关注N-去甲氯巴占的血药浓度,并监测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为促进氯巴占在我国临床应用的进一步规范化,保障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多学科协作组联合中国罕见病联盟,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经多次讨论、修改,最终制定了本共识,以供临床参考。
8
2021年度我国脑胶质瘤领域研究进展
陈雯琳, 王雅宁, 邢浩, 梁庭毓, 石易鑫, 王海, 杨蕙钰, 刘千舒, 李俊霖, 郭晓鹏, 王裕, 马文斌
2022, 13(5): 760-767. doi: 10.12290/xhyxzz.2022-0235
HTML (869) PDF(167)
摘要:
脑胶质瘤为发病率最高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目前,脑胶质瘤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肿瘤发生机制探究、新治疗手段及药物研发方面,在胶质瘤分子病理分型优化、影像检查诊断技术提升及综合治疗指南制订方面亦开展了深入研究。本文将对2021年度我国脑胶质瘤领域的研究成果及重要进展进行阐述,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9
肠道菌群与心血管健康:心肠密不可分
赵心悦, 胡晓敏, 张抒扬
2022, 13(5): 725-731. doi: 10.12290/xhyxzz.2022-0444
HTML (732) PDF(191)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多组学和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人类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肠道菌群作为“微生物器官”,通过脂多糖等细胞成分、氧化三甲胺、短链脂肪酸等代谢物直接调节机体健康状态,也可通过细菌及其产物影响机体免疫。“肠-心轴”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突破口。本文就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可能途径以及多种因素对肠道菌群的调控进行阐述。
10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疾病活动度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
宋子怡, 张升校, 赵蓉, 乔军, 宋珊, 程婷, 王彩虹, 李小峰
2022, 13(5): 821-830. doi: 10.12290/xhyxzz.2022-0064
HTML (1160) PDF(18)
摘要:
  目的  探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疾病活动度、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AS患者及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人群。收集两组肠道菌群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以及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疾病活动度指标。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AS患者肠道菌群与疾病活动度、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AS患者62例(低、高、极高疾病活动度分别为11例、26例、25例),健康人群62名。α多样性分析显示,AS患者肠道菌群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低于健康人群(P均<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菌群结构存在差异(P<0.01)。在肠道微生态构成分析中,发现两组样本肠道菌群优势菌门均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为主,但二者在门和属水平上多种菌群的相对丰度存在差异。在Stamp差异菌群分析中,AS患者在门、属水平亦显示出不同于健康人群的特征:在门水平上,AS患者变形菌门、髌骨细菌门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升高(P均<0.05),厚壁菌门、梭杆菌门等菌群的相对丰度降低(P均<0.05);在属水平上,AS患者大肠杆菌志贺菌属、克雷伯氏菌属、肠球菌属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升高(P均<0.05),普雷沃氏菌属、粪杆菌属等菌群的相对丰度降低(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AS患者粪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及克雷伯氏菌属等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疾病活动度或其相关指标呈正相关(P均<0.05);阿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T细胞(r=0.302,P=0.017)、CD4+T细胞(r=0.310,P=0.014)、B细胞(r=0.292,P=0.021)、Th2细胞(r=0.429,P<0.001)、Th17细胞(r=0.288,P=0.023)水平,链球菌属的相对丰度与B细胞水平(r=0.270,P=0.034),普雷沃氏菌属的相对丰度与Th1细胞(r=0.279,P=0.028)、Th17细胞(r=0.262,P=0.040)水平,CAG-352菌属的相对丰度与Th1细胞水平(r=0.283,P=0.030)均呈正相关;大肠杆菌志贺菌属的相对丰度与Th2细胞水平(r=-0.261,P=0.040),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CD4+T细胞水平(r=-0.255,P=0.046)均呈负相关。  结论  AS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致病菌表达增多,且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疾病活动度具有相关性,可能参与了AS的发生与发展。
11
新时代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论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中医学组
2022, 13(5): 783-788. doi: 10.12290/xhyxzz.2022-0428
HTML (774) PDF(96)
摘要:
为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促进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方法在中医药领域的科学应用,由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中医学组牵头组织全国各地专家,在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共识会议与名义小组相结合的方法,经充分讨论与沟通,制定了《新时代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论专家共识》。该共识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领域合理应用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12
粪菌移植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李晓燕, 徐新杰, 罗欣, 尤欣
2022, 13(5): 753-759. doi: 10.12290/xhyxzz.2022-0301
HTML (864) PDF(74)
摘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 是发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手段。其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上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ASD患者多存在胃肠道症状和肠道菌群失衡,研究发现ASD患者的胃肠道功能障碍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密切相关,且通过粪菌移植可显著改善ASD相关症状。本文通过总结粪菌移植治疗ASD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AS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13
粪菌移植在医学生群体中的认识情况及接受程度调查
徐浩杰, 戴依敏, 汤恺宸, 钟逸霖, 庞伊云, 王璐, 李玥, 赵丽丹
2022, 13(5): 831-836. doi: 10.12290/xhyxzz.2022-0175
HTML (1037) PDF(57)
摘要:
  目的  通过调查不同年级医学生对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的认知情况及接受程度,为该治疗手段的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提供启发。  方法  以电子问卷形式对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2014—2021级医学生群体展开调查。按照学生所在年级分为临床组(2014—2016级)、过渡组(2017—2018级)和基础组(2019—2021级),通过数据分析及组间比较,探讨不同组别医学生对FMT认知及接受情况。  结果  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5份,有效回收率97.6%。不同年级医学生对FMT认知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01)。35.6%(73/205)的医学生对FMT完全不了解,其中以基础组比例最高,与临床组和过渡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9.7%比10.3%,P<0.001;59.7%比32.0%,P=0.001)。77.1%(158/205)的医学生同意将FMT用于患者疾病治疗,其中临床组(82.8%)和过渡组(82.7%)较基础组(66.7%)的比例更高,不同意将FMT用于患者疾病治疗的主要顾虑为“循证医学证据尚不足”“担心会感染其他未知疾病”等。78.0%(160/205)的医学生同意将FMT用于自身疾病治疗,临床组、过渡组、基础组的比例分别为77.6%、81.3%、75.0%。此外,83.7%(169/202)的医学生愿意捐赠自己的粪菌以供患者使用。  结论  医学生对FMT的整体认知不足,但随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其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多数医学生愿意接受FMT作为患者及自身疾病治疗的一种探索性尝试且粪菌捐赠意愿积极,这将有助于推动FMT相关临床研究在国内的开展。未来应重视FMT相关研究在医学生群体中的推广工作,为相应新技术的发展与改进带来更多思考与建议。
14
“右心为主导”的休克治疗原则——回望我20年前的一项研究
刘大为
2022, 13(6): 901-906. doi: 10.12290/xhyxzz.2022-0409
HTML (851) PDF(306)
摘要:
休克,虽然早已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但临床上常是将左心室看作心脏整体,以体循环代替整个循环系统。在休克的临床治疗中,右心与肺循环曾经是被遗忘的角落。既往,我们基于自己的工作经验(20年前发表的一篇临床研究论文)提出了“右心为主导”的治疗原则:以右心功能为切入点,根据针对性的监测指标,分别评估左、右心室的功能变化和相互作用关系;以流量指标为龙头,连续与动态、目标导向性地进行定量治疗。用血流动力学指标为循环血流建立完整的临床治疗环路,不仅拓展了休克的理论,而且以血流受损的部位、程度,以及对治疗的反应为依据,形成了新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流程。20年来,“右心为主导”的原则不断被证实和普及,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今日休克的治疗,已立足于临床血流动力学个体化治疗,正在向器官化治疗迈进。
15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更新要点解读
金保, 杜顺达, 毛一雷, 桑新亭
2022, 13(5): 789-795. doi: 10.12290/xhyxzz.2022-0274
HTML (621) PDF(252)
摘要:
自《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发布以来,国内外在肝癌诊治领域涌现出许多新的循证医学高级别证据,尤其是多项符合中国肝癌患者诊疗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癌诊疗行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全国肝癌领域的多学科专家,更新并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旨在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本文将对2022年版指南的主要更新要点进行解读,以期推动新版指南的广泛传播与实施。
16
循证医学的核心方法与主要模型
陈耀龙, 孙雅佳, 罗旭飞, 玉炫
2023, 14(1): 1-8. doi: 10.12290/xhyxzz.2022-0686
HTML (821) PDF(237)
摘要:
本文回顾了过去30年间循证医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方法和模型,主要包括PICO问题模型、系统评价、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分级、报告规范、5S模型以及证据生态系统。以上方法共同构成了循证医学的理论体系,推动着循证医学的进步,为循证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内在源动力。明确其核心方法与主要模型有助于研究者全面理解循证医学的科学理念,并结合当下发展新趋势不断探索循证医学未来发展方向,实现循证医学的更新迭代,进而促进循证科学的建设及多学科融合发展。
17
关注胃肠道黏膜屏障,规范黏膜保护剂应用——《胃肠道黏膜保护临床专家共识(2021年,福州)》解读
李景南
2022, 13(5): 796-799. doi: 10.12290/xhyxzz.2022-0256
HTML (910) PDF(97)
摘要:
胃肠道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最大器官,其黏膜不仅是机体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屏障,也是胃肠道各种功能得以正常维持的基础。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是胃肠道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目前,针对胃肠道黏膜,尤其是小肠黏膜仍缺乏深入系统的认识,临床实践中更多关注损伤因子的作用,忽略了黏膜防护的重要性。为提高医务人员对胃肠道黏膜保护的认识,规范黏膜保护剂的应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激素与黏膜屏障学组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胃肠道黏膜保护专家共识,于2021年底正式发布。本文针对共识制定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帮助医务人员提高认识,规范临床诊疗。
18
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实施框架构建的思考
赖鸿皓, 孙铭谣, 黄嘉杰, 李颖, 宁金铃, 赵威龙, 唐文静, 杨水华, 田金徽, 陈耀龙, 商洪才, 杨克虎, 葛龙
2023, 14(1): 31-38. doi: 10.12290/xhyxzz.2022-0667
HTML (821) PDF(39)
摘要:
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作为医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中西医结合指南的研究存在“重研制”而“轻实施”的问题,依据实施科学的理论框架,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实施框架和方法,有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指南的实施和中西医临床的融合与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知识-行动框架,对中西医结合指南实施框架的研发思路展开讨论和思考,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19
《中国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管理指南(2021)》推荐意见及要点解读
左玮, 刘容吉, 孙雅佳, 张波, 陈耀龙, 张抒扬
2023, 14(1): 86-93. doi: 10.12290/xhyxzz.2022-0588
HTML (49) PDF(2849)
摘要:
超药品说明书用药在某些情况下是诊疗的合理需求,但其面临潜在的用药安全和法律风险。对于如何指导中国的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管理,至今尚无相关指南,故北京协和医院牵头,与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共同组织临床、药学、循证医学、法律和医院管理等多学科领域专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关于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的规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相关指南制订方法,制定了《中国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管理指南(2021)》。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的管理指南,共确定9个问题,并形成了23条推荐意见。指南的英文版本Management guideline for the off-label use of medicine in China(2021) 已于2022年9月发表,本文对该指南要点进行全面解读,以期提高临床对该问题的认识,为建立标准化的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管理程序提供参考和帮助。
20
器官血流动力学新认知:动脉-灌注-静脉
赵华, 王小亭, 刘大为
2022, 13(6): 921-928. doi: 10.12290/xhyxzz.2022-0475
HTML (750) PDF(86)
摘要:
重症患者器官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导致器官功能受损的核心。器官灌注压是保证器官血流的直接动力,受到入器官压力(动脉端的压力)和出器官压力(静脉端压力)的影响。不同器官对血流的调整有独特的灌注压力需求和调节系统,以匹配自身生理需求。动脉端作为器官灌注的供给侧,主要通过灌注压力和调节系统以保证器官的血流。自主调节能力不同的器官对于动脉灌注压的需求并不完全相同,临床应根据相应的自主调节范围寻找合适的动脉端灌注压。器官血流灌注不仅取决于供给侧,还受静脉回流的影响,重要器官的动静脉梯度改变可影响器官血流灌注。此外,由于距离心脏远近不同以及受器官自身特异性的影响,不同器官对于静脉回流障碍的耐受程度不完全一致。临床进行血流动力学干预时,应关注不同压力变化对器官灌注的影响,进而真正实现重症治疗器官化。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共:5页
  • 跳转
  • Go

【温馨提醒】近日,《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接到作者反映,有多名不法人员冒充期刊编辑发送见刊通知,鼓动作者添加微信,从而骗取版面费的行为。特提醒您,本刊与作者联系的方式均为邮件通知或电话,稿件进度通知邮箱为:mjpumch@126.com,编辑部电话为:010-69154261,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编辑部核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