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15卷  第1期

述评
摘要:
缓和医疗的发展方兴未艾, 但临床对其认识仍然浅显, 且可能存在较大偏颇。本文从缓和医疗的本源出发, 阐释缓和医疗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以期加深医务工作者对缓和医疗的理解, 从而推动缓和医疗理念在临床的贯彻实施。
专家论坛
摘要:
现代缓和医疗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该理念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并以"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为切入点在全球加以推广。我国于1990年引入"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 发展至今已有30余年, 这使得临床肿瘤学与缓和医疗的关系更加紧密, 推动了缓和医疗在中国的进程。缓和医疗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有望显著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摘要:
笛卡尔医学模式导致过度医疗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现代缓和医疗的兴起正是源于对笛卡尔医学模式的反思, 其主要目的是缓解重病患者的痛苦, 同时关注医学技术本身带来的不必要伤害。本文结合相关病例提出问题, 围绕解除痛苦的历史溯源、笛卡尔医学模式的观点与弊端、维持生命技术的应用与善终等方面展开讨论, 启发对中国缓和医疗发展的进一步思考与深刻理解。
摘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类的死亡过程被技术化和医学化, 但因衰老和疾病而引发的痛苦仍广泛存在, 缓和医疗可缓解这一痛苦过程, 提高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国已从立法层面将安宁疗护列入国家卫生健康体系, 但缓和医疗相关国家政策仍为空白。因缓和医疗学科建设滞后, 绝大多数医疗工作者仍缺乏对缓和医疗理念的认识和具体实践能力, 导致我国重病、终末期患者的照护品质堪忧。缓和医疗融入卫生健康体系需逐步有序开展, 通过统一定义与原则、发布国家及地方政策、倡导相关实践、开展医学生教育、发展基层缓和医疗网络、制定国家层面的发展标准, 以及强调本土化发展, 帮助人们在疾病终末期避免接受徒劳或失当的治疗。
摘要:
中国传统生命文化立足于生死一体, 有一整套对临终"安宁"的文化叙事。在根本理念上, 强调"送死"是比"养生"更重要的人生大事, 而能够"善终"则是人的幸福追求。在行为决策上, 强调个人自主与家庭协商相结合的家庭自主模式; 在策略路径上, 主张遵守"礼制", 特别设计出一套临终礼仪, 帮助人们走向"善终"; 在目标价值上, 强调"知生"以"知死", 活得好便可以死得好, 由此可以实现生命价值的不朽; 在精神信念上, 则强调对"生死有命"的接纳, 同时将"命限"转化为"使命", 从而升华对"天命"的体悟与认知, 并在"生生不息"的信仰中接受死亡。
摘要:
随着医疗理念的更新, 缓和医疗已成为生命终末期患者照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 其所涉及的伦理学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缓和医疗伦理学相关研究, 旨在梳理缓和医疗中5个关键的伦理学问题, 包括讲真话、预立照护计划、维生干预的使用、缓和镇静、安乐死和协助死亡与缓和医疗的关系, 为缓和医疗实践提供了伦理学视角, 以期帮助从事缓和医疗的专业人员加深认知, 更好地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高质量照护, 同时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摘要:
本文从揭示我国缓和医疗服务遭遇的发展政策环境良好与实际运行受阻的"二律背反"现象入手, 介绍当前缓和医疗服务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情况, 分析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底层运行机制客观阻碍缓和医疗服务发展的成因、路径和行为, 并指出这一机制下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面对缓和医疗服务的不同行为方式。相信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支付方式的改革, 原有机制将会发生相应变化, 并在多方面促进缓和医疗服务发展。
观点
摘要:
关于缓和医疗, 一直以来主要存在两方面争议: 一是缓和医疗照护对象范围是否应扩大, 二是缓和医疗的介入时机是否应提前。目前对于上述争议已达成的基本共识包括: 缓和医疗照护对象应扩大至身患严重疾病、遭受重大痛苦的所有年龄段患者; 缓和医疗应早期整合至严重疾病的治疗全过程。然而, 缓和医疗照护对象范围的扩大及介入时机的提前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 亟待制定新的战略计划并加以实施, 以加快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缓和医疗发展之路。重新认识缓和医疗照护对象及介入时机, 有助于加快我国缓和医疗的发展。本文从缓和医疗发展史、定义更新、现有证据及研究进展三方面, 结合临床实际需求, 针对该两大焦点问题展开论述, 以期为我国缓和医疗实践提供参考。
摘要:
目前, 世界上所有提供缓和医疗服务的国家和地区, 均将生前预嘱以及具有表达个人意愿功能的相似文件作为开展此项医疗服务的合法性前提。缓和医疗照护对象这一问题不仅仅涉及伦理道德或专业技术问题, 其范围也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水平的发展而被不断修正和完善。与此同时, 生前预嘱的概念和推广方式也在经历一轮又一轮的更新和变化。缓和医疗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 是科技膨胀的时代人们重新认识生命本质的产物,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作为推广生前预嘱和"尊严死"这一理念的社会组织, 期待缓和医疗能在不久的将来, 成为人人享有的基本权利。
中国医疗大数据
摘要:
基层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力军, 是国家卫生保健系统的基石。在COVID-19疫情期间,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同时也凸显出许多短板。本文通过系统文献检索与分析, 发现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存在患者就医需求不高、卫生系统整合性不强、服务基础薄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不足等问题, 据此提出基于"三力理论"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策略, 以期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更好地完成"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提供参考。
指南解读
摘要:
呼吸困难是一种自觉症状, 其给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巨大痛苦。有效评估和处理晚期癌症患者的呼吸困难是一线临床医生和专业护理人员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中国目前尚缺乏此方面的规范处理流程。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发布了"晚期癌症呼吸困难处理实践指南", 该指南针对晚期癌症患者给出了呼吸困难评估和分级处理策略。本文结合中国国情, 旨在对该指南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以期为中国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摘要:
脊柱关节炎(spondyloarthritis, SpA)是一组以中轴骨和/或外周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致残性风湿免疫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随着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 其精准且规范应用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遵循共识制订的国际规范,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制定了我国首部《脊柱关节炎靶向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该共识对13个靶向药物应用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作出推荐, 涵盖了靶向药物治疗SpA的原则、适用人群、用药前筛查、用药时机、药物选择和转换、合并用药、不良反应监测等, 并对特殊人群的用药注意事项提出建议, 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摘要:
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具有手术复杂、时间长、创伤大等特点, 患者术后恢复面临感染、腹腔出血、排斥反应等诸多挑战, 直接影响康复质量。加速术后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作为一种新型围术期管理策略, 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外科各领域, 但目前我国肝移植领域尚缺乏全面、科学的ERAS共识方案。2022年12月, 国际肝移植学会发布了首个《肝移植手术加速康复共识建议》, 对接受死亡后器官捐献和活体器官捐献的肝移植受者、活体肝移植供者ERAS策略提出建议。本文对该共识要点进行详细解读, 以期为我国肝移植患者围术期ERAS实践提供参考。
论著
摘要:
  目的  初步调查我国麻醉医师对缓和医疗及终末期患者缓和镇静的了解及相关临床能力。  方法  2021年10—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通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全国麻醉医师中开展横断面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信息、工作经验、是否熟悉缓和医疗、面对终末期患者的感受、是否给重症/终末期痛苦患者实施过缓和镇静及镇静药物选择。  结果  来自全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2536名麻醉医师完成了有效问卷,其中仅572名(22.6%,572/2536)医师表示熟悉缓和医疗。男性、有重症/终末期患者接触经历、参与疼痛临床诊疗、医院设立安宁缓和医疗组或相应部门/组织的麻醉医师更熟悉缓和医疗(P均<0.05)。超过40%的麻醉医师面对终末期患者时会感到无力、无助且对临床决策存在困惑,了解缓和医疗的麻醉医师面对重症/终末期患者时信心更足(9.8% 比4.4%,P=0.001)。在734名有缓和镇静实施经验的麻醉医师中,151人(20.6%,151/734)曾仅使用阿片类药物作为镇静手段。  结论  我国麻醉医师对缓和医疗及缓和镇静药物选择的认识尚不足。加强缓和医疗团队建设、开展缓和医疗及缓和镇静的教育培训或将有助于提高麻醉医师面对重症/终末期患者时的信心,改善终末期患者的诊疗质量。
摘要:
  目的  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于2016年开始逐步推行缓和医疗理念和实践,本研究旨在对该理念推广前后终末期患者死亡状况进行分析,以评估缓和医疗对终末期患者死亡质量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2013年和2019年死亡的终末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终前诊疗细节进行比较。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2013年终末期患者36例、2019年终末期患者37例。2013年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72.1±14.0)岁,晚期肿瘤19例。2019年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70.8±15.3)岁,晚期肿瘤27例。相较于2013年患者,2019年患者临终前转入ICU(0比22.2%,P=0.008)、接受心肺复苏(0比16.7%,P=0.011)、气管插管(5.4%比36.1%,P=0.001)、有创机械通气(2.7%比33.3%,P=0.001)、全肠外营养(32.4%比61.1%,P=0.014)的比例均降低,接受缓和医疗会诊(29.7%比0,P<0.001)、得到人文关怀(40.5%比16.7%,P=0.024)的比例均升高。2019年患者中,相较于未接受缓和医疗会诊患者,接受缓和医疗会诊者得到人文关怀的比例更高(90.9%比19.2%,P<0.001)。  结论  缓和医疗理念推广和实践后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终末期患者死亡前接受有创治疗的比例明显降低,得到人文关怀的比例显著提高,死亡质量得到一定提升。
摘要:
  目的  建立可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肾脏病(acute kidney disease, AKD)的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住院的肝硬化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AKD,将其分为AKD组和非AKD组,并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筛选肝硬化患者发生AKD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肝硬化患者796例。其中AKD组103例,非AKD组693例;训练集561例,验证集235例。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史(OR=2.922, 95% CI: 1.290~6.564, P=0.009)、肝性脑病(OR=6.210, 95% CI: 2.278~17.479, P<0.001)、消化道出血(OR=2.501, 95% CI: 1.236~5.073, P=0.011)、腹水(OR=3.219, 95% CI: 1.664~6.539, P<0.001)、男性(OR=0.477, 95% CI: 0.254~0.879, P=0.019)、血红蛋白(OR=0.987, 95% CI: 0.975~0.999, P=0.044)、白蛋白(OR=0.952, 95% CI: 0.911~0.991, P=0.023)、凝血酶时间(OR=0.865, 95% CI: 0.779~0.920, P<0.001)是肝硬化患者发生AKD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在训练集、验证集中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AK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5(95% CI: 0.865~0.925)、0.869(95% CI: 0.807~0.930);校准曲线显示,模型的拟合度、一致性均良好;临床决策曲线显示,整体而言使用模型预测AKD发生风险可使肝硬化患者获益。  结论  基于性别、糖尿病史、肝性脑病等8个影响因素建立了肝硬化患者发生AKD的预测模型,经验证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有望辅助临床进行肝硬化相关AKD的早期筛查与识别。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蛋白-胆红素(albumin-bilirubin, ALBI)评分联合肝功能指标及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满24个月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 依据随访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肝转移组和非肝转移组, 并按2∶1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与验证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风险因素, 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 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可靠性, 最后绘制列线图展示预测结果。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195例, 其中建模组130例, 验证组65例; Lasso回归变量筛选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ALBI评分(OR=8.062, 95% CI: 2.545~25.54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OR=1.037, 95% CI: 1.004~1.071)与CEA(OR=1.025, 95% CI: 1.008~1.043)是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 建模组三者联合预测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921, 灵敏度为78.0%, 特异度为95.0%, C-index为0.921, H-L拟合度曲线χ2=0.851, P=0.654, 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 提示该模型准确度较高, 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对建模组数据采用Bootstrap法进行1000次重抽样的内部验证, 准确度为0.869, Kappa一致性为0.709, AUC为0.913;应用ALBI评分、ALT与CEA单独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时, CEA的AUC最大(0.897), 三者联合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能最高。验证组三者联合预测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AUC为0.918, 灵敏度为85.0%, 特异度为95.6%, C-index为0.918, H-L拟合度曲线χ2=0.586, P=0.746。  结论  ALBI评分、ALT与CEA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三者联合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能较高, 通过其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摘要:
  目的  建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 EGC)患者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评价。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23年7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ESD术的EG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ESD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分析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  结果  共纳入行ESD术的EGC患者479例,其中非治愈性切除组60例,治愈性切除组41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2 cm(OR=3.017,95% CI:1.483~6.136,P=0.002)、病灶形态为平坦型(OR=2.712,95% CI:0.774~9.497,P=0.043)、组织学类型为未分化型/混合型(OR=4.199,95% CI:1.621~10.872,P=0.003)、黏膜下层浸润(OR=30.329,95% CI:13.059~70.436,P<0.001)是EGC患者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7(95% CI:0.811~0.923),校准曲线示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临床决策分析曲线示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  结论  基于病灶直径、病灶形态、组织学类型、黏膜浸润深度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有望辅助临床早期进行EGC患者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高风险人群筛查,为最佳临床决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摘要:
  目的  探讨女性易栓症患者口服抗凝治疗期间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的发生率及其不良影响。  方法  以2013年1月—2023年5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出凝血疾病门诊就诊,并接受口服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女性易栓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抗凝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AUB情况,并根据抗凝治疗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利伐沙班治疗组和华法林治疗组。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女性易栓症患者抗凝治疗前后AUB的发生率,探讨不同抗凝治疗药物对AUB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女性易栓症患者106例,相较于用药前,AUB的发生率显著增加(56.6%比26.4%, P<0.001),以月经过多(48.1%)和经期延长(21.7%)为主要临床表现。相较于华法林,利伐沙班更易导致AUB(OR=3.3,95% CI: 1.5~7.4,P=0.003)。在发生月经过多和经期延长的54例患者中,72.2%(39/54)采取了干预措施,其中经期暂停服用抗凝药是主要干预措施(37.0%),相较于华法林治疗组,利伐沙班治疗组患者更易在经期停药(OR=10.4,95% CI: 1.2~87.2,P=0.019)。  结论  口服抗凝治疗可显著增加女性易栓症患者AUB的发生风险,且利伐沙班相关AUB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华法林。
摘要:
  目的  评估存在腰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步态周期中骨盆冠状面倾斜程度。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9月—2023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存在腰弯的AIS患者及同期微小弯患者(Cobb角<10°)。根据协和保守分型系统及全脊柱正位X线片,纳入存在腰弯的AIS患者。以双侧髂嵴作为骨盆冠状面的骨性标志点,测量患者站立位及步行周期中双侧髂嵴高度及其变化值,以评估存在腰弯的AIS患者骨盆冠状面倾斜程度。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存在腰弯的AIS患者209例、微小弯患者36例。存在腰弯的AIS患者组站立位髂嵴较高侧与脊柱凸侧之间关系“一致”(凸侧的髂嵴低于凹侧)的比例显著高于微小弯患者(58.9%比30.6%,P=0.002)。存在腰弯的AIS患者在整个步态周期中双侧髂嵴高度(支撑相最小值、支撑相最大值、摆动相最小值及摆动相最大值)变化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且凸侧的髂嵴高度变化值明显高于凹侧(P均<0.05),而微小弯患者在整个步态周期中双侧髂嵴高度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结论  存在腰弯的AIS患者站立位腰椎凸侧的髂嵴高度低于凹侧,在步行中骨盆凸侧髂嵴变化值大于凹侧以维持身体平衡,可为存在腰弯的AIS患者康复治疗提供新的干预方向。
综述
摘要: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慢性炎症性肠病。近年来,靶向治疗的广泛应用显著改善了CD患者的预后。若能在靶向治疗早期进行疗效评估,将有利于筛选出治疗获益的患者,同时可对治疗无效的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超声在CD活动性评估、疗效评价方面具有准确性高、无电离辐射、患者接纳程度高的优势,在CD早期疗效评估方面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超声在CD靶向治疗早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优化CD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借鉴。
摘要:
光学体表监测技术(surfac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SGRT)是一种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连续体位监测的无辐射、无创性技术,通过先进的3D光学表面定位及追踪技术,快速获取患者的体表轮廓信息,生成高精度的3D体表轮廓,可在放射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测,保证放射治疗的精准性。SGRT已广泛应用于乳腺、颅内、头颈和四肢等不同部位肿瘤的放射治疗中,其优势在于减少初始摆位误差、实时监测治疗过程,并与呼吸门控和深吸气屏气治疗技术相结合。SGRT还可通过减少锥形束CT的使用进而降低辐射剂量,提高患者应用固定装置的舒适性,提升临床工作效率和安全性等。本文阐述SGRT常用系统及其临床应用,并探讨其局限性和未来发展前景。
摘要: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关节软骨破坏,导致患者身体疼痛和残疾,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OA可由多种病因诱发,而关节软骨的病理改变被认为是OA发生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作为一种真核细胞内的非组蛋白,可参与调节软骨细胞炎症及凋亡过程,从而导致关节软骨受损,诱发OA。本文就HMGB1在OA软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OA提供新思路。
摘要: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而肌少症是以进行性全身肌量减少和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基于二者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密切相关性,逐渐衍生出“肌少-骨质疏松症”这一概念,以描述肌肉与骨骼同时发生衰减的现象。信号通路作为肌肉与骨骼之间重要的信号传递途径,如发生异常,则会导致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因此,本文就Hedgehog、Hippo、mTOR和MAPK等成骨与成肌相关信号通路进行综述,以期为肌少-骨质疏松症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以中性粒细胞浸润所致炎症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 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发生COPD后, 中性粒细胞持续聚集可促进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过度形成, 在局部捕获与清除病原体、快速控制感染、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COPD发生与NETs形成机制以及NETs在COPD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并梳理基于NETs进行COPD治疗的相关药物靶点,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是一种单极、微需氧、多鞭毛、螺旋形的革兰氏阴性菌, 可在人胃黏膜上存活并定植。Hp作为与胃癌相关的Ⅰ类致癌物, 其对胃黏膜的长期刺激可导致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研究表明, Hp感染可诱导胃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而EMT的异常调控则会导致胃癌发生。本文就Hp诱导胃上皮细胞发生EMT致胃癌的相关机制研究展开综述, 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摘要:
目前临床用血供不应求, 尽管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技术可部分缓解此类情况, 但红细胞作为主要的血液成分需求量巨大, 而体外生产安全的红细胞则可解决这一难题。目前研究显示, 可从胚胎干细胞、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脐带血、外周血和永生化红系祖细胞系几种来源分化出成熟红细胞。本文就体外生产红细胞的来源及应用进行综述, 并分析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以期为输血治疗提供新思路。
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
摘要:
在循证医学时代下, 依托规范的技术方法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发掘中医药独特优势, 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并惠泽人类的必由之路。中医理论、人用经验和研究证据三结合证据体系的提出标志着中医药特色评价体系思维方法取得了重要进步, 经过恰当方法整合后的多元证据体是中医药临床指南推荐意见和循证卫生决策的有力支撑。本文基于当前国际证据合成与分级方法学前沿进展, 初步提出中医药多元证据整合的方法学框架——MERGE(Merge Evidence-based Research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support smart dEcision)框架, 以期为中医药循证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摘要:
快速动态循证指南的制订旨在使指南的推荐意见处于最新状态, 相较于标准指南, 快速动态循证指南可更好地利用现有证据, 并及时、快速地将证据应用及转化。因此, 本文从快速动态循证指南的优势、适用情况、制订流程和现存挑战等方面进行阐述, 并提出思考, 以期为国内指南制订机构和学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临床实践指南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改编指南的制订现状及其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 为我国改编指南的制订和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 纳入2015—2023年由中国研究者或机构牵头制订的改编指南, 提取改编指南的基本信息, 采用AGREE Ⅱ和RIGHT-Ad@pt工具评价改编指南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  结果  共纳入14部改编指南, 主要集中于护理领域(42.9%, 6/14), 最常采用的改编方法是ADAPTE方法(71.4%, 10/14), 参照的原指南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和国际组织。AGREEⅡ工具的评估结果显示, 改编指南的方法学质量平均得分为36.6%, 表达明晰性和制订严谨性领域得分相对较高(44.4%和54.9%), 应用性领域得分最低(15.3%);RIGHT-Ad@pt工具的评估结果显示, 改编指南的报告质量相对较好, 报告率最高为91.2%, 最低为35.3%, 其中7部报告率均高于70%。  结论  中国改编指南仍处于起步阶段, 数量少且主要集中于护理领域, 最常采用的改编方法是ADAPTE方法;改编指南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未来应针对改编指南制订的具体条件和时机开展更多相关研究。
卫生健康标准
摘要:
  目的  了解全球卫生健康标准管理体系及制订现状, 为促进我国卫生健康标准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系统检索相关数据库和标准化机构网站, 对目标国家和组织的标准管理体系及制订现状进行分析。  结果  纳入研究的国家和组织在标准管理体系方面主要实行自愿型标准, 仅中国和欧洲的标准化委员会发布了强制型标准。各国卫生健康标准均包含国家、团体、企业三级层面。中、日两国的标准主管机构隶属于政府, 其余国家和组织的标准主管机构为独立民间团体组织。在标准研制程序方面, 各国家/组织卫生健康标准的制订流程/程序均遵循"立项/提案→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发布"5个阶段, 而具体步骤不尽相同。标准制订现状数据显示, 中国发布的标准总数和卫生健康标准总数均位居前列, 但卫生健康标准占比仅为2.06%。  结论  中国与其他国家和组织在卫生健康标准管理体系及制订现状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可考虑通过推进标准制订协作机制、加大标准宣贯和实施效果评估力度、强化卫生健康标准研制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标准研制效率和提升卫生健康标准国际化水平等措施, 促进我国高质量卫生健康标准的管理与发展。
生长发育与主动健康
摘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 我国卫生健康水平已得到显著提升, 然而慢性病制约了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主动健康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健康管理策略, 强调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疾病发生, 对慢性病的防控意义重大。鉴于我国慢性病患病群体已呈现年轻化趋势, 从青少年时期即开始进行慢性病预防极为必要, 研究显示, 在青少年中推行主动健康策略, 对慢性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具有明显成效。体、卫、教融合是推动青少年主动健康理念落实的重要方式, 通过将体育、医疗卫生、教育领域相融合的新理念, 可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但目前体卫融合、体教融合尚不足, 需此3个领域协同发展, 共同完善相关措施, 方可充分发挥对青少年主动健康的促进效应。
疑难病与罕见病专栏
摘要:
血小板升高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患者外周血的罕见表现。本文首次报道1例以血小板异常增高为表现的CML合并脑出血病例。该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升高, 凝血功能正常, 因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 术后出现术区和其他系统出血, 结合骨髓活检及基因检测确诊为CML。予以氟马替尼经空肠管给药后, 患者病情得以控制, 此项治疗尚属国内外首次报道。本文对该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梳理, 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警示与借鉴。
教学与科研
摘要:
  目的  调查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对肿瘤学相关课程形式及内容的需求, 为肿瘤学临床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  以问卷星的方式于2020年9—11月对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清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八年制医学生展开调查, 了解学生肿瘤学的知识来源、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偏好。  结果  共发放问卷122份, 回收率为100%。参与调查的学生共122人, 89.3%(109/122)的学生对肿瘤学相关基础和临床科研项目感兴趣, 84.4%(103/122)的学生认为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方式合理, 91.0%(111/122)的学生希望通过线下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课程内容方面, 医学生对肿瘤诊断、治疗方案、多学科综合治疗、循证医学等与临床情境直接相关的知识更感兴趣。亚组分析显示, 传统八年制医学生(86%, 92/107)较"4+4"试点班学生(60%, 9/15)对缓和医疗认可度更高, 在情境模拟教学中更愿意担任编剧(26%比7%, P=0.013);临床阶段学生较基础阶段学生在科研训练中增加了肿瘤学知识的了解, 更倾向于在情境模拟教学中担任编剧(27%比11%, P=0.048)。  结论  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对肿瘤学课程中的肿瘤诊断、治疗方案及研究进展等方面感兴趣, 期望通过情境模拟教学的方法进行学习且主动参与度较高。
医史钩沉
摘要:
胰岛素于1923年进入中国。在其进入中国之前,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曾积极引介胰岛素并计划在华生产该药。值胰岛素传入中国100周年之际, 笔者利用馆藏档案、民国医学杂志、北京协和医院年报等史料, 撰写短文追溯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希望能够丰富药学史、糖尿病史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历史等相关研究。
医学人文
摘要:
摘要:

【温馨提醒】近日,《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接到作者反映,有多名不法人员冒充期刊编辑发送见刊通知,鼓动作者添加微信,从而骗取版面费的行为。特提醒您,本刊与作者联系的方式均为邮件通知或电话,稿件进度通知邮箱为:mjpumch@126.com,编辑部电话为:010-69154261,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编辑部核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