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13卷  第5期

述评
摘要:
微生物组是人体的第二基因组,能够决定人的健康状态。微生物组研究促进了人类对微生物群体与人体、生态环境关系的新认识。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解析相关核心菌群的互作关系和调控机制,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带来革命性的理论创新,由此产生颠覆性的技术革新,有望为微生物组研究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述评
摘要: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起源于胚胎期脊柱发育异常的先天性脊柱畸形,具有进展快、畸形重、并发症多等特点,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目前,对于脊柱畸形的病因学治疗尚无良策。因缺乏早期预测手段,患者多在出现畸形外观时才被发现,治疗方法多以支具或手术控制病情发展的被动、保守或创伤性治疗为主。因此,探索脊柱畸形早期的诊断方法和有效的病因学干预靶点是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近10年来,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团队专注于CS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牵头建立了国际多中心骨骼畸形遗传研究体系;通过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并论证了TBX6基因无效变异联合常见亚效等位基因共同导致CS,建立了一套基因型-表型整合分析方法,成功定义了一种全新的CS疾病亚型——TBX6相关先天性脊柱侧凸,并实现了临床对于这一独特亚型的精准预测;率先开设骨骼畸形遗传门诊,实现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为骨骼畸形病因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范式。
专家论坛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多组学和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人类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肠道菌群作为“微生物器官”,通过脂多糖等细胞成分、氧化三甲胺、短链脂肪酸等代谢物直接调节机体健康状态,也可通过细菌及其产物影响机体免疫。“肠-心轴”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突破口。本文就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可能途径以及多种因素对肠道菌群的调控进行阐述。
摘要:
肠道菌群通过其代谢物、分泌物或细胞成分参与调节宿主代谢和免疫,并保护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环境、营养、生活习惯改变以及抗生素滥用等原因均可导致肠道微生态结构和功能失调,进而导致多种疾病。与此同时,肠道菌群亦成为极具潜力的疾病治疗手段。本文将对胃肠道疾病(包括胃肠道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与菌群的关系以及基于肠道菌群治疗该类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肠道菌群在未来疾病预防和干预中的前景作出展望。
摘要:
肠道菌群对于维持人体免疫稳态不可或缺。肠道菌群失调、易位及菌群代谢物异常见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诱导免疫失衡、分子模拟、旁观者激活、表位扩展等机制参与自身免疫耐受破坏和过度炎症反应,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通过干扰药物在肠道的转化影响免疫治疗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基于肠道菌群的干预措施或可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策略。本文回顾近年来肠道菌群在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基于菌群的干预措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摘要: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维持宿主免疫稳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紊乱及代谢产物异常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中,短链脂肪酸、色氨酸及其衍生物、胆汁酸的研究最为广泛。本文将重点阐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形成途径、对免疫应答的影响及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联等,解析其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
摘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 是发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手段。其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上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ASD患者多存在胃肠道症状和肠道菌群失衡,研究发现ASD患者的胃肠道功能障碍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密切相关,且通过粪菌移植可显著改善ASD相关症状。本文通过总结粪菌移植治疗ASD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AS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中国医疗大数据
摘要:
脑胶质瘤为发病率最高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目前,脑胶质瘤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肿瘤发生机制探究、新治疗手段及药物研发方面,在胶质瘤分子病理分型优化、影像检查诊断技术提升及综合治疗指南制订方面亦开展了深入研究。本文将对2021年度我国脑胶质瘤领域的研究成果及重要进展进行阐述,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指南与共识
摘要:
多数癫痫患者经规范化抗癫痫治疗后,症状可得到良好控制或缓解,但30%~40%患者经长期药物干预后,仍反复出现癫痫发作,进展为难治性癫痫。Lennox-Gastaut综合征、Dravet综合征和肌阵挛-失张力癫痫均为儿童期起病的难治性癫痫,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201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氯巴占用于年龄≥ 2岁Lennox-Gastaut综合征患者癫痫发作的辅助治疗,且该药品在Dravet综合征和肌阵挛-失张力癫痫的治疗中也有一定应用。目前,氯巴占的药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通过与γ-氨基丁酸A受体上的苯二氮艹卓类位点相结合发挥药理作用。在体内,氯巴占和N-去甲氯巴占主要经CYP3A4、CYP2C19代谢,临床应用时需警惕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对于CYP2C19慢代谢患者,还应关注N-去甲氯巴占的血药浓度,并监测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为促进氯巴占在我国临床应用的进一步规范化,保障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多学科协作组联合中国罕见病联盟,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经多次讨论、修改,最终制定了本共识,以供临床参考。
摘要:
为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促进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方法在中医药领域的科学应用,由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中医学组牵头组织全国各地专家,在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共识会议与名义小组相结合的方法,经充分讨论与沟通,制定了《新时代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论专家共识》。该共识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领域合理应用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指南解读
摘要:
自《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发布以来,国内外在肝癌诊治领域涌现出许多新的循证医学高级别证据,尤其是多项符合中国肝癌患者诊疗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癌诊疗行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全国肝癌领域的多学科专家,更新并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旨在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本文将对2022年版指南的主要更新要点进行解读,以期推动新版指南的广泛传播与实施。
摘要:
胃肠道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最大器官,其黏膜不仅是机体与外界联系的重要屏障,也是胃肠道各种功能得以正常维持的基础。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是胃肠道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目前,针对胃肠道黏膜,尤其是小肠黏膜仍缺乏深入系统的认识,临床实践中更多关注损伤因子的作用,忽略了黏膜防护的重要性。为提高医务人员对胃肠道黏膜保护的认识,规范黏膜保护剂的应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激素与黏膜屏障学组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胃肠道黏膜保护专家共识,于2021年底正式发布。本文针对共识制定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帮助医务人员提高认识,规范临床诊疗。
论著
摘要:
  目的  探究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AP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及粪便标本,对其肠道菌群16S rRNA进行DNA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差异,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肠道菌群与AP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AP患者60例、健康志愿者20名。AP患者中,轻症、中度重症、重症患者各20例,住院期间转入ICU 22例,未转入ICU 38例。α多样性分析显示,AP患者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AP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异于健康志愿者。在门、科、属、种水平的比较中,AP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肠道菌群分布均存在差异。线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包括大肠志贺菌属、肠球菌属和肠球菌科在内的多个菌群在AP患者中呈优势分布,而布劳特氏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菌群在健康志愿者中呈优势分布。功能分析提示AP患者肠道菌群中多种氨基酸合成受阻,菌群致病性与迁移能力增强。ICU患者与非ICU患者的亚组分析亦可观察到类似变化,ICU患者肠球菌表达增多,拟杆菌表达降低。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基于表达差异菌种计算的疾病概率(probability of disease, POD)指数识别AP患者、转入ICU的AP患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6、0.743。  结论  AP患者肠道致病性菌群增多、有益菌减少。肠道菌群变化与AP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有望作为AP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摘要:
  目的  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维生素D正常与缺乏状态下的肠道菌群差异及血清总25-羟维生素D[total 25-hydroxyvitamin D,T-25(OH)D]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1~12岁ASD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ASD患儿的血清T- 25(OH)D水平,并根据血清T- 25(OH)D水平将其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T-25(OH)D>30 μg/L]、不足组[20 μg/L≤T-25(OH)D ≤30 μg/L]和缺乏组[T-25(OH)D<20 μg/L]。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ASD患儿的肠道宏基因组测序结果。  结果  共46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ASD患儿纳入本研究,维生素D正常组、不足组、缺乏组分别为15例、16例、15例。线性判别分析发现,维生素D缺乏组的沃氏嗜胆菌、Adlercreutzia equolifaciensAsaccharobacter celatus、大肠埃希菌显著升高;而脆弱拟杆菌和Hungatella hathewayi丰度显著降低。沃氏嗜胆菌和Adlercreutzia equolifaciens丰度与血清T- 25(OH)D水平均呈负相关(r=-0.45, fdr=0.055, P=0.002; r=-0.44, fdr=0.055, P=0.003);脆弱拟杆菌丰度与血清T- 25(OH)D水平呈正相关(r=0.42, fdr=0.073, P=0.004)。  结论  ASD患儿的维生素D缺乏状态可能加重肠道菌群紊乱,血清T-25(OH)水平降低可能使潜在有害菌定植增加、益生菌定植减少。本研究为ASD患儿积极补充维生素D提供了证据支持。
摘要:
  目的  探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疾病活动度、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AS患者及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人群。收集两组肠道菌群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以及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疾病活动度指标。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AS患者肠道菌群与疾病活动度、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AS患者62例(低、高、极高疾病活动度分别为11例、26例、25例),健康人群62名。α多样性分析显示,AS患者肠道菌群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低于健康人群(P均<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菌群结构存在差异(P<0.01)。在肠道微生态构成分析中,发现两组样本肠道菌群优势菌门均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为主,但二者在门和属水平上多种菌群的相对丰度存在差异。在Stamp差异菌群分析中,AS患者在门、属水平亦显示出不同于健康人群的特征:在门水平上,AS患者变形菌门、髌骨细菌门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升高(P均<0.05),厚壁菌门、梭杆菌门等菌群的相对丰度降低(P均<0.05);在属水平上,AS患者大肠杆菌志贺菌属、克雷伯氏菌属、肠球菌属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升高(P均<0.05),普雷沃氏菌属、粪杆菌属等菌群的相对丰度降低(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AS患者粪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及克雷伯氏菌属等菌属的相对丰度与疾病活动度或其相关指标呈正相关(P均<0.05);阿加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T细胞(r=0.302,P=0.017)、CD4+T细胞(r=0.310,P=0.014)、B细胞(r=0.292,P=0.021)、Th2细胞(r=0.429,P<0.001)、Th17细胞(r=0.288,P=0.023)水平,链球菌属的相对丰度与B细胞水平(r=0.270,P=0.034),普雷沃氏菌属的相对丰度与Th1细胞(r=0.279,P=0.028)、Th17细胞(r=0.262,P=0.040)水平,CAG-352菌属的相对丰度与Th1细胞水平(r=0.283,P=0.030)均呈正相关;大肠杆菌志贺菌属的相对丰度与Th2细胞水平(r=-0.261,P=0.040),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属的相对丰度与CD4+T细胞水平(r=-0.255,P=0.046)均呈负相关。  结论  AS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致病菌表达增多,且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疾病活动度具有相关性,可能参与了AS的发生与发展。
摘要:
  目的  通过调查不同年级医学生对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的认知情况及接受程度,为该治疗手段的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提供启发。  方法  以电子问卷形式对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2014—2021级医学生群体展开调查。按照学生所在年级分为临床组(2014—2016级)、过渡组(2017—2018级)和基础组(2019—2021级),通过数据分析及组间比较,探讨不同组别医学生对FMT认知及接受情况。  结果  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5份,有效回收率97.6%。不同年级医学生对FMT认知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01)。35.6%(73/205)的医学生对FMT完全不了解,其中以基础组比例最高,与临床组和过渡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9.7%比10.3%,P<0.001;59.7%比32.0%,P=0.001)。77.1%(158/205)的医学生同意将FMT用于患者疾病治疗,其中临床组(82.8%)和过渡组(82.7%)较基础组(66.7%)的比例更高,不同意将FMT用于患者疾病治疗的主要顾虑为“循证医学证据尚不足”“担心会感染其他未知疾病”等。78.0%(160/205)的医学生同意将FMT用于自身疾病治疗,临床组、过渡组、基础组的比例分别为77.6%、81.3%、75.0%。此外,83.7%(169/202)的医学生愿意捐赠自己的粪菌以供患者使用。  结论  医学生对FMT的整体认知不足,但随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其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多数医学生愿意接受FMT作为患者及自身疾病治疗的一种探索性尝试且粪菌捐赠意愿积极,这将有助于推动FMT相关临床研究在国内的开展。未来应重视FMT相关研究在医学生群体中的推广工作,为相应新技术的发展与改进带来更多思考与建议。
摘要:
  目的  探究国内外文献报道的6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HDP)不良结局预测模型在中国东西部地区人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分娩且入院诊断为HDP的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采用fullPIERS、miniPIERS、Zwertbroek、PREP、Ngwenya、马国珺等模型对不良结局风险进行预测,并从区分度和校准度两个方面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HDP患者2978例,其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492例,四川省妇幼保健院1486例。住院期间共655例(22.0%)患者发生不良结局事件,其中405例(13.6%)发生于入院48 h内;孕<34周分娩(49.4%, 200/405)、需输血治疗(43.5%, 176/405)、胎盘早剥(23.5%, 95/405)是入院48 h内最常见的不良结局事件。6种模型预测HDP患者入院48 h内/住院期间发生不良结局的曲线下面积分布于0.600~0.897,灵敏度分布于57.1%~69.5%,特异度分布于60.1%~76.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除PREP模型(该模型的验证人群较少,未进行校准度评估)外,其他5种模型的P值均小于0.05。  结论  6种预测模型在中国东西部地区HDP患者不良结局预测中均有一定应用价值,但拟合性欠佳,且部分模型涉及的预测因子并非常规检查指标,模型大范围开展的可行性有待商榷。需基于中国人群的临床特征,建立更适合本土使用的HDP不良结局预测模型。
摘要:
  目的  探究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中应用腹腔镜下空肠造瘘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行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营养支持方式分为经口营养组(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空肠造瘘组(2017年11月至2020年6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围术期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食管癌患者190例。其中空肠造瘘组128例、经口营养组62例。与经口营养组比较,空肠造瘘组术后住院时间[11(9, 13)d比14(13, 20)d, P<0.001]更短,术后辅助化疗完成率更高(95.16%比75.00%, P=0.005), 两组手术时间[335(300,374)min比330(310, 370)min, P=0.75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8.13%比35.48%,P=0.748)无显著差异。与经口营养组比较,空肠造瘘组术后1个月[(23.3±3.5)kg/m2比(21.7±3.9)kg/m2, P=0.006]、3个月[(22.6±3.5)kg/m2比(20.6±4.0)kg/m2, P<0.001]体质量指数均增高,术后1个月[(3.9±2.2)%比(10.3±3.5)%, P<0.001]、3个月[(6.5±3.1)%比(15.7±4.8)%, P<0.001]体质量下降率均降低。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时生活质量症状量表评分均升高,功能量表评分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急剧降低,术后1个月时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经口营养组比较,空肠造瘘组术后7 d与术后1个月时症状量表评分(术后1个月时疼痛评分除外)均降低,功能量表评分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P均<0.05)。  结论  相较于经口营养,腹腔镜下空肠造瘘在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生活质量恢复方面更具优势,且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安全性高。
综述
摘要:
死亡受体途径和穿孔素/颗粒酶途径是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机制,SerpinB9是已知的人体中唯一能够抑制颗粒酶B(granzyme B,GrB)水解活性的蛋白。研究表明,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细胞可通过表达SerpinB9抵抗细胞毒性淋巴细胞通过穿孔素/GrB介导的杀伤作用。在皮肤肿瘤领域,恶性黑色素瘤、鳞状细胞癌及皮肤淋巴肿瘤细胞中均可检测到SerpinB9表达,并通过促进免疫逃逸、抵抗免疫治疗、影响肿瘤微环境等多种途径促进肿瘤进展。此外,已有研究证实SerpinB9抑制剂可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生长,表明SerpinB9可作为潜在的抗肿瘤治疗靶点。本文将对SerpinB9在皮肤肿瘤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摘要:
近年来,随着POU家族相关基础研究的增多,发现POU结构域蛋白与细胞的发育、复制、生长和细胞周期阻滞以及分化密切相关,其中POU3F2不仅参与胚胎发育和中枢神经系统分化,还在恶性肿瘤细胞中广泛表达,并以不同的机制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进而影响肿瘤患者预后。本文就转录因子POU3F2的结构特性,以及在常见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探讨POU3F2与肿瘤细胞干性、肿瘤神经内分泌分化、肿瘤侵袭转移及修复损伤等的关系,并分析POU3F2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调控方式及对预后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肿瘤中的调节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疑难病与罕见病专栏
摘要:
  目的  探讨上皮肌上皮癌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病理组织学特征和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例胸腺原发上皮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  患者为中年男性,是目前国内外报道的首例被诊断为胸腺原发上皮肌上皮癌的患者。该患者经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后仍出现疾病进展,从手术确诊至死亡时间为22个月。  结论  胸腺原发上皮肌上皮癌极为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目前首选手术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
摘要:
  目的  探究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医学领域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学者开展AI研究提供思路。  方法  检索PubMed数据库,获得AI相关RCT医学研究文献。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取文献发表时间、被引频次、作者及所在研究机构与国家等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采用VOSviewer 1.6.17软件生成作者、研究机构、国家合作的网络图,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采用Cite Space 5.8.R3软件对文献被引情况和关键词进行突发性检测。  结果  共获得医学领域内AI相关RCT文献1174篇,篇均被引频次为36.09,发表时间分布于1989至2021年,其中2007年后发文量显著增加。1174篇研究共涉及61个国家、1794个机构、7288位作者,其中发文量居前5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37.22%,437篇)、意大利(10.90%,128篇)、韩国(8.86%,104篇)、德国(8.35%,98篇)、中国(7.84%,92篇),发文量居前5位的研究机构分别为美国哈佛大学(2.98%,35篇)、韩国延世大学(2.73%,32篇)、美国西北大学(2.21%,26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13%,25篇)、美国斯坦福大学(1.96%,23篇),发文量居前5位的作者分别为Krebs(22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alabro(11篇,意大利IRCCS神经中心)、Picelli (11篇,意大利维罗纳大学)、Smania(11篇,意大利维罗纳大学)、Lin(10篇,中国台湾大学)。高产作者、研究机构、国家之间的合作不充分、不密切。高频关键词聚集为3类:机器人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机器学习在疾病诊断与管理中的应用和AI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突发性检测结果发现,机器人辅助和机器学习是目前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结论  近年来AI相关RCT医学研究数量增加迅速,虽然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但我国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亦表现出巨大潜力。目前开展AI相关RCT医学研究的作者、研究机构及国家之间的合作不密切,研究主题有待拓展。
临床实践指南
摘要:
  目的  调查2019年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国临床实践指南摘要报告现状,为相关研究人员撰写指南摘要及开展指南摘要报告规范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系统检索并筛选2019年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国临床实践指南,提取指南摘要相关信息,对2019年中国指南摘要的报告情况进行分析;基于初拟版RIGHT-Abstract报告清单(包含7个领域,19个条目)对摘要报告质量进行评价,并比较摘要与正文内容报告的一致性。  结果  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指南226篇,报告摘要的指南96篇(42.5%);79篇(82.3%)指南发表语种为中文,其中同时提供中、英文摘要的指南52篇(65.8%),17篇(17.7%)发表语种为英文;仅6篇(6.3%)指南为结构式摘要,仅16篇(16.7%)指南在摘要中报告了推荐意见关注的主要内容。RIGHT-Abstract各领域的报告率分别为:背景61.0%,方法13.0%,结果7.3%,审核1.0%,讨论、注册和资助的报告率均为0。分析2019年中国指南摘要与正文内容报告的一致性,发现“疾病和卫生问题”的报告一致性最高(91.7%),其次为“目的”(78.1%)、“目标人群”(70.8%)、“使用者”(38.5%)和“制订人员”(38.5%),其余条目的一致性均低于20.0%。  结论  2019年中国指南摘要的整体报告率较低,结构式摘要占比较少,摘要报告的信息有限,未来需研发和推广正式的指南摘要报告规范,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指导。
援藏援疆专栏
摘要:
  目的  探索优化卒中绿色通道救治流程对提高拉萨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溶栓质量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8月—2021年12月西藏自治区卒中中心连续上报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所有AIS患者。按照患者就诊时卒中绿色通道救治流程是否优化,将其分为优化前组(2019年8月—2021年6月)、优化后组(2021年7—12月)。比较两组静脉溶栓质量及患者预后。  结果  共纳入34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平均每月溶栓1.2例),其中优化前组16例、优化后组18例。基线、溶栓后即刻、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分别为6.5(3.0, 12.0)分、3.0(1.0, 5.5)分、2.0(0, 6.3)分。与优化前组比较,优化后组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显著缩短[(67.1±37.8)min比(108.9±53.8)min, P=0.035],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176.7±69.7)min比(199.1±47.8)min, P=0.065]、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60 min达标率(50.0%比18.8%,P=0.061)、溶栓短期疗效良好患者占比(77.8%比62.5%,P=0.336)数值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优化西藏自治区卒中中心绿色通道救治流程后,拉萨市静脉溶栓AIS患者的院内救治时间明显缩短,有助于提高AIS早期治疗的急救效率。
教学与科研
摘要: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住院医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麻醉科轮转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培训内容之一。既往研究显示,不同专业和不同年资住院医师对麻醉科轮转学习需求差异较大,故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探索性地制定了个体化分层分科培养细则及考核方案,涵盖外科、重症医学科、内科、耳鼻喉科和急诊科。自2021年8月试行该培养方案以来,共77名非麻醉专业轮转医生完成了培训,考核结果均达到出科标准,且80分以上学员占比56.2%,整体满意度达92%。该方案为完善非麻醉专业住院医师的麻醉科规范化培训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温馨提醒】近日,《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接到作者反映,有多名不法人员冒充期刊编辑发送见刊通知,鼓动作者添加微信,从而骗取版面费的行为。特提醒您,本刊与作者联系的方式均为邮件通知或电话,稿件进度通知邮箱为:mjpumch@126.com,编辑部电话为:010-69154261,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编辑部核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