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12卷  第6期

述评
摘要:
侧颅底外科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彻底切除肿瘤,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遵循基本的外科治疗原则、掌握必要的手术技术是保证手术安全和治疗效果的重要前提。随着医疗水平的整体进步,侧颅底外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介绍了侧颅底外科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进展,并对未来发展作出简要展望。
摘要:
颈动脉体瘤是位于颈动脉分叉的一种罕见肿瘤。外科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存在较高的出血、神经损伤和血管损伤风险。Shamblin分型是基于肿瘤与血管解剖关系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PUMCH(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分型在考虑肿瘤与血管解剖关系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了肿瘤上极高度,能够更好地预测手术并发症和指导手术,将有利于颈动脉体瘤手术效果的提升。
摘要:
针对数字转型和智慧医疗面临的诸多问题,本文讨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数字医生,包括各种数字孪生和元宇宙方法及设想,特别是平行智能技术,集复杂性医学、跨学科医学、系统智能医学为一体,从医疗保健服务的专业分工、人机分工、虚实分工角度,构造新一代医学智能平台与设施,发展主动、精准、个性化、虚实平行互动的低成本、高效益智慧医疗服务事业。
摘要: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是目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原则,面对疫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冬春季疫情防控压力增大,如何科学、精准、灵活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是院感防控面临的巨大挑战。北京协和医院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制定了“可收可放”的四级防控方案,并根据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和医院具体要求对防控级别进行动态调整,各部门快速响应,保障复工复产。该方案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其他突发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专家论坛
摘要:
侧颅底解剖复杂,病种庞杂,手术入路多样,虽然现有的手术入路可以处理大部分病变,但若遇到病变跨区域生长的情况,即需采用联合入路进行处理。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处理复杂侧颅底病变的颅-耳-颈联合入路。
摘要:
听神经瘤是桥脑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单侧感音性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手术切除是听神经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常用入路包括以耳科为主的经迷路入路、经耳囊入路、扩大经迷路入路、改良经耳囊入路和颅中窝入路,以神经外科为主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等。一般建议听力良好的小肿瘤选择颅中窝入路;肿瘤较大、希望保留听力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不考虑保留听力且为中、小型听神经瘤者,可采用经迷路入路或经耳囊入路。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术中神经监测设备的广泛应用,中、小型听神经瘤手术的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率已有显著提高,未来更多的听神经瘤患者有望在保留面/听神经功能的基础上获得治愈。
摘要:
随着创新药物研发速度加快,临床试验复杂性越来越高,把患者意见和参与整合进临床试验全流程成为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此种医药研发新模式被称为“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与传统临床试验相比,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可有效提升方案可行性、加速研究实施进程、提高成功率,其价值获得了产业界和监管部门的共识,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应重视和主动适应临床试验模式的改变。本文介绍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的概念,分析该模式出现的背景,梳理现阶段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的实现方式,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旨在提高临床试验机构和研究者的认识。
指南与共识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在部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显示出一定的临床疗效,目前主要用于晚期和复发性癌经常规治疗失败的患者。在三大妇科恶性肿瘤中,以子宫内膜癌疗效最好,其次是子宫颈癌,卵巢癌疗效最差。对于复发耐药的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应用ICI治疗,部分患者可取得显著疗效。应用ICI治疗,应重视筛选治疗优势人群和合理的疗效评估,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目前ICI单药治疗妇科肿瘤临床疗效有限,联合治疗有望提高其疗效。
摘要:
铂类药物是作用机制独特的广谱抗肿瘤药物,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妇科肿瘤最常用的化疗方案。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是上皮性卵巢癌的首选标准方案,顺铂是子宫颈癌的首选铂类药物。耐药是铂类药物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此外,应积极预防和处理铂类药物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妇科肿瘤铂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旨在规范铂类药物的临床用药方案及用药后管理。
摘要:
近年来,国内对Gitelman综合征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人群Gitelman综合征新的临床表型、疾病分型、改良功能试验、生物标志物和特殊人群管理经验相继在国内外期刊报道。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多学科领域专家在Gitelman综合征的临床表型、诊断、治疗、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管理方面达成一致共识,为临床规范化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临床研究方案
摘要:
  研究背景及目的  院内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住院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住院电子病历系统(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早期预警模型对AKI进行识别并及时干预,对降低AKI发生率、减轻AKI严重程度并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基于EMR的AKI相关研究主要针对单学科病房住院患者,采用传统统计学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尚缺乏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多学科病房含时效信息的AKI风险预警模型并以此进行前瞻性干预的研究。本研究计划基于全病程全病历系统收集住院患者的完整临床信息,通过大样本数据及机器学习算法,旨在建立多学科病房的AKI预测模型。  方法  本研究计划分为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两部分。回顾性研究中,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所有成年住院患者。通过全病程全病历系统,收集其一般资料、临床诊断、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住院病历等相关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梯度提升决策树、循环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可预测AKI发生风险的预警模型,并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前瞻性研究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连续12个月的所有成年住院患者。其中AKI预警系统启动前6个月的所有成年住院患者为对照组,AKI预警系统启动后6个月的所有成年住院患者为干预组。干预组中,将AKI预警系统嵌入EMR,对所有住院24 h以上的患者每6小时进行1次实时未来48 h内AKI风险评估,并对高危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对照组无AKI风险评估及报警提示,无相应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AKI与AKI 3级发生率、AKI缓解率、终末期肾病进展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差异。  预期结果  回顾性研究中,共纳入约127 000例住院患者,其中院内AKI患者14 605例。构建的多学科病房AKI预测模型可提前24~48 h预测住院患者发生AKI的风险,其中提前24 h预测AK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0。前瞻性研究中,纳入34 748例住院患者,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均为17 374例。干预组肾脏替代治疗的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肾脏替代治疗的比例、AKI与AKI 3级发生率、终末期肾病进展率、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AKI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  预期结论  基于EMR构建的多学科病房AKI预测模型可提前24~48 h预测住院患者发生AKI的风险,降低AKI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论著
摘要:
  目的  对侧颅底肿瘤根治术后不同修复重建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和耳鼻咽喉科行侧颅底肿瘤根治术及修复重建的患者。依据缺损情况(不伴皮肤缺损、伴皮肤缺损、伴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缺损)进行不同方法的修复重建,并观察患者出院时伤口愈合情况及重建效果。  结果  共62例患者(63次缺损修复术)纳入本研究。其中不伴皮肤缺损34例、伴皮肤缺损23例、伴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缺损5例,组织瓣成活率为98.41%(62/63),伤口一期愈合率为90.48%(57/63)。不伴皮肤缺损患者中,采取游离脂肪填充修复6例、颞肌瓣联合游离脂肪填充修复14例、胸锁乳突肌瓣或联合颞肌瓣修复13例、颞肌瓣联合颌下腺瓣修复1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换药后延期愈合;34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与脂肪液化,组织瓣成活率为100%,伤口一期愈合率为94.12%(32/34)。伴皮肤缺损患者中,缺损直径≤3 cm者5例,均采用颈面部推进皮瓣联合颞肌瓣和/或胸锁乳突肌瓣修复,皮瓣成活率为100%,伤口一期愈合率为100%;缺损直径>3 cm者18例(19次缺损修复术),其中行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8例、胸大肌等带蒂皮瓣修复6例、前臂皮瓣联合带蒂皮瓣或局部组织瓣修复2例、胸大肌皮瓣或联合颈面部推进皮瓣及颌下腺瓣修复2例、腹直肌皮瓣修复1例,1例曾行大剂量放疗患者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后3 d出现静脉栓塞,后改用胸大肌皮瓣救援修复后一期愈合;1例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移植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血肿,清除血肿后伤口一期愈合;1例腹直肌皮瓣修复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换药后皮损延期愈合;2例采用胸大肌等带蒂皮瓣修复后出现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伤口延期愈合;余患者的伤口均一期愈合,一期愈合率为84.21%(16/19),皮瓣成活率为94.74%(18/19)。伴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缺损患者中,采用腓骨肌皮瓣、游离肋骨移植联合颞肌瓣、股前外侧-股骨肌皮瓣移植修复分别2例、2例、1例,皮瓣均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10例患者累及硬脑膜造成颅内外沟通,其中7例无术后并发症患者一期愈合,3例脑脊液漏患者经换药后延期愈合。行一期面神经重建患者24例,其中采用耳大神经移植重建12例,舌下神经8例,咬肌神经(+/-)耳大神经3例,股外侧皮神经1例;13例获得随访,面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  结论  侧颅底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应根据缺损范围选用不同的重建方式。对于不伴皮肤缺损者,可采用颞肌瓣联合游离脂肪填充或局部组织瓣修复;伴皮肤缺损直径≤3 cm者,可采用颈面部推进皮瓣联合局部组织瓣修复;伴皮肤缺损直径>3 cm者,股前外侧肌皮瓣是较佳的修复方法。多次手术和术前放疗血管状态不佳或无法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可选用胸大肌等带蒂皮瓣;若缺损累及颧弓以上,则可联合颈面部推进皮瓣及局部组织瓣修复;较大范围骨缺损,应酌情修复骨缺损。如条件许可,应争取一期重建面神经缺损。
摘要:
  目的  探讨颅中窝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听力保留技术。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06年5月至202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经颅中窝入路管内型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听力测试、颅脑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是否符合听力保留原则。术前与术后,均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分级标准进行听力分级评定,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定。总结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听力保留情况。  结果  共22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管内型听神经瘤患者入选本研究。其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Ⅰ级21例,Ⅲ级1例;77.3%(17/22, 95% CI: 58.3%~96.3%)术前有实用听力,86.4%(19/22, 95% CI: 70.8%~100%)有可用听力;符合听力保留原则17例,余5例保留残余听力。22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均无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实用听力保留率为52.9%(9/17, 95% CI: 26.5%~79.4%),可用听力保留率为73.7%(14/19, 95% CI: 51.9%~95.5%)。术前颅脑MRI检查存在/不存在“脑脊液帽”患者术后实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60.0%(3/5, 95% CI: 23.1%~96.9%)、50.0%(6/12, 95% CI: 16.8%~83.2%),可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80.0%(4/5,95% CI: 24.5%~100%)、71.4%(10/14,95% CI: 44.4%~98.5%)。肿瘤来源于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患者术后实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33.3% (2/6, 95% CI: 0~87.5%)、55.6%(5/9, 95% CI: 14.0%~96.1%),可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57.1%(4/7,95% CI: 7.7%~100%)、80.0%(8/10,95% CI: 49.8%~100%)。肿瘤与蜗神经粘连/无粘连患者术后实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41.7% (5/12, 95% CI: 8.9%~74.4%)、80.0% (4/5, 95% CI: 24.5%~100%),可用听力保留率分别为66.7%(8/12,95% CI: 35.4%~98.0%)、85.7%(6/7,95% CI: 50.8%~100%)。中位随访4.9年,22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末次随访时HB分级I级21例,Ⅳ级1例。  结论  颅中窝入路听神经瘤完整切除术中保留听力,应考虑术前听力水平、影像学特征,以及把握合适的切除时机;术中需准确判断肿瘤来源、肿瘤与蜗神经粘连程度,掌握不同情况下手术操作技巧以保留蜗神经的解剖结构完整性及良好的功能。
摘要:
  目的  对颞下窝A型入路进行改进,并对其切除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 GJT)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肿瘤切除术的GJT患者。手术方式以颞下窝A型入路为基础,并在面神经前移、乙状窦处理方式方面予以改进。术后6 h复查CT评估有无出血灶,术后2周复查MRI明确有无肿瘤残留。对患者定期随访,术后1年复查MRI了解有无复发征象并评估面神经功能。  结果  共纳入39例行改进的颞下窝A型入路肿瘤切除术GJT患者。其中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Ⅲ、Ⅳ、Ⅴ、Ⅵ级分别为12例、6例、8例、9例、3例、1例。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死亡、偏瘫、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脑脊液漏,经脑脊液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6 h颅脑CT检查均未发现颅内出血;术后2周MRI检查示37例(94.9%)患者肿瘤病灶完整切除,2例(5.1%)患者为近全切除。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Ⅰ、Ⅱ、Ⅲ、Ⅳ、Ⅴ、Ⅵ级分别为8例、16例、9例、4例、2例、0例,面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年,1例患者肿瘤复发,予以补充放疗,随访过程中肿瘤无显著增大。  结论  改进的颞下窝A型入路GJT切除术不仅可保留经典颞下窝A型入路的优势,且通过改变面神经前移方式有助于保全面神经功能、通过压闭而非结扎乙状窦减少脑损伤及脑脊液漏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效果。
摘要:
  目的  总结肿瘤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切除术中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的操作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术中对面神经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对不同处理方式患者的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总结。  结果  共纳入30例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Fisch分型为C1型3例,C2型6例,C2De1型2例,C2Di1型2例,C3De1型7例,C3Di1型5例,C3Di2型3例,C4De1型1例,C4Di1型1例。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级22例,Ⅲ级2例,Ⅳ级3例,Ⅴ级2例,Ⅵ级1例。经术后MRI检查证实,30例患者肿瘤均彻底切除。术后中位随访886 d,均未见复发。肿瘤未触及面神经15例,术中均行面神经前移,其中术后HB分级Ⅰ~Ⅱ级13例,Ⅲ级2例。肿瘤部分粘连面神经2例,术中均成功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其中术后HB分级Ⅰ~Ⅱ级1例,Ⅲ级1例。肿瘤包绕面神经13例,其中1例术中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术后HB分级Ⅲ级;余12例术中均未能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其中3例同期或分期行面神经重建,术后HB分级Ⅰ~Ⅱ级1例,Ⅲ级2例,余9例未行面神经重建,术后HB分级均为Ⅵ级。  结论  对于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若病变未累及面神经,单纯对面神经进行游离、移位,对其功能的影响较小;若面神经被肿瘤包绕,则很难将其从肿瘤中分离,术后发生面瘫的可能性较大。
摘要:
  目的  探讨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 GJT)患者术前MRI脑容积成像(brain volume imaging,BRAVO)增强影像特征与手术入路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GJT患者。根据患者病历资料中记录的手术入路,将其分为颞下窝入路(infratemporal fossa approach,IFA)组、颞下窝联合入路(combined infratemporal fossa approach, CIFA)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根据增强BRAVO序列影像特征确定肿瘤Fisch分型,并与术中确定的Fisch分型进行一致性比较。测量BRAVO序列图像横轴位肿瘤最大径、冠状位肿瘤最长径及脑膜侵犯宽度、脑膜侵犯深度,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共25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GJT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IFA组16例(手术入路为颞下窝A型入路)、CIFA组9例(手术入路为颞下窝A型+B型入路)。影像C分型为C1型1例、C2型10例、C3型12例、C4型2例;影像D分型为De1型8例、Di1型6例、Di2型5例。除1例患者术前影像分型(C3型)与手术分型(C2型)不一致外,其余患者影像C、D分型与手术C、D分型均一致(Kappa=0.934,P<0.001;Kappa=1.000,P<0.001)。两组患者术前影像C分型(P=0.029)、D分型(P=0.006)均有显著性差异。CIFA组横轴位肿瘤最大径(P=0.013)、脑膜侵犯深度(P=0.003)、脑膜侵犯宽度(P=0.011)均大于IFA组,冠状位肿瘤最长径(P=0.125)与IFA组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增强BRAVO序列影像特征可用于术前评估GJT患者的Fisch分型。术前BRAVO序列的增强影像特征在不同手术入路患者间存在差异。
摘要:
  目的  了解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17种国家医保谈判抗癌药相关政策前后,北京协和医院相关药品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变化趋势,以期为医院药品目录优化与调整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为2018年度,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为2019年度)北京协和医院17种抗癌药的全部门诊及住院处方数据。对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数量、用药金额、用药频度、限定日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9年度共6881例患者使用此17种抗癌药。其中,门诊患者4713例(68.5%),住院患者2168例(31.5%)。17种抗癌药用药金额占本院全部抗癌药用药金额、全部药品用药金额的比率分别为16.3%和3.8%;用药金额排名前3位的病种分别为胸部肿瘤、血液肿瘤和泌尿系统肿瘤; 用药金额排名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奥希替尼、奥曲肽微球、克唑替尼,且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性好; 限定日费用排名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维莫非尼、西妥昔单抗和伊布替尼。政策实施前已入院的6种抗癌药中,2019年度用药金额和处方量分别同比增加78.2%、89.8%;用药金额占本院全部抗癌药用药金额、全部药品用药金额的比率分别同比增加54.4%、78.6%;与2018年度相比,2019年度奥希替尼用量与用药金额均大幅增加,西妥昔单抗、阿昔替尼、舒尼替尼及奥曲肽微球用量增加而用药金额下降,培门冬酶用量和用药金额均显著下降。  结论  国家医保谈判政策促进了17种抗癌药在临床的使用,提高了用药可及性,亦导致药品费用有较大幅度增加。应加强对相关药品的临床应用监测和动态评估,在保障患者用药需求的同时促进合理用药。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与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cute generalized exanthematous pustulosis, AGEP)的关联性及特点。  方法  检索2004年1月至2020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s adverse events reporting system, FAERS)数据库中PPIs/AGEP相关报告,采用比例失衡测量法及贝叶斯法对不同PPIs导致的AGEP进行关联性分析,并比较其发病时间及预后。  结果  共检索到此期间PPIs导致的AGEP病例报告162例。应用的PPIs药物主要为奥美拉唑(33.95%,55/162),其次为埃索美拉唑(29.63%,48/162)、泮托拉唑(26.54%,43/162)。以泮托拉唑与AGEP的关联性最强,其次为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与AGEP的关联性较弱。PPIs导致AGEP发病时间的中位数为6(2,12)d,60.00%~83.33%的患者于用药后10 d内发病(除雷贝拉唑外)。3例(1.86%)AGEP患者死亡,128例(79.50%)需住院治疗。以埃索美拉唑导致的AGEP患者住院比率最高(91.49%,43/47),其次为泮托拉唑(88.37%,38/43)、兰索拉唑(85.71%,12/44),奥美拉唑(61.82%,34/55)最低。  结论  基于对FAERS数据库的药物警戒研究,揭示不同PPIs导致AGEP的风险及特点,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摘要:
  目的  对手术麻醉不良事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提高临床麻醉的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上报的所有《不良事件和患者安全隐患报告》。采用鱼骨图法对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时机、可避免性以及是否对患者造成伤害等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共上报不良事件370例,其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43.08%,224/520),其次为系统因素(30.96%,161/520),患者因素占比最低(25.96%,135/520);44例(11.89%,44/370)为急诊手术,37例(10.00%,37/370)发生在夜间,243例(65.68%,243/370)可避免。根据发生时机的不同,不良事件发生率前4位由高至低依次为术中(28.11%,104/370)、麻醉诱导前(17.30%,64/370)、麻醉诱导期间(13.78%,51/370)、手术结束复苏时(12.97%,48/370)。80例(21.62%,80/370)不良事件未对患者造成伤害,262例(70.81%,262/370)造成暂时性轻微伤害,15例(4.05%,15/370)造成永久性伤害,13例(3.51%,13/270)导致患者术中/术后24 h内发生非麻醉相关死亡。与可避免不良事件比较,不可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中患者因素占比(60.26%比11.26%,P<0.001)、造成患者术中/术后24 h内发生非麻醉相关死亡的占比(8.66%比0.82%,P<0.001)均增高。  结论  2010—2014年北京协和医院手术麻醉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和系统因素,多数可避免且对患者仅造成暂时轻微伤害。通过对不良事件进行反馈学习,加强人员培训、优化系统条件,对降低麻醉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综述
摘要: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head and neck paraganglioma,HNPGL)是一种少见的神经源性肿瘤,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到目前为止,发现与HNPGL发病相关的基因共10个,包括SDHA、SDHB、SDHC、SDHD、SDHAF2、VHL、HIF2A、RET、NF1和TMEM127,其中SDHB、SDHC、SDHD、SDHAF2和VHL是常见致病基因。不同基因突变的临床表型不尽相同,SDHD、SDHC和SDHAF2突变几乎100%表现为HNPGL,SDHD和SDHAF2突变倾向于形成多发性副神经节瘤,且遗传方式具有明显母亲印记; 而SDHB突变有交感性副神经节瘤及恶变倾向。明确副神经节瘤的分子机制及基因型-表型之间的关系,可为HNPGL患者的遗传咨询、诊治和随访策略制订等提供帮助。
摘要: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如何更好地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像组学以非侵入性方式高通量提取并分析病灶的图像特征,可提供更多潜在的肿瘤信息,进而指导临床进行精准诊疗。近年来,影像组学在乳腺癌领域的研究被广泛关注,涉及乳腺癌患者全程管理的各个环节,诊断方面研究已趋于成熟,逐步进入临床转化阶段,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尽管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从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摘要: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重点疾病。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术前准确评估对于手术治疗决策至关重要,而传统的腋窝超声对少量和微转移淋巴结识别困难,无法满足精准治疗需求。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组学方法可提取人眼难以识别的深层次图像信息,在医学影像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超声影像组学术前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摘要: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影响母婴健康的重要因素。孕期维生素D营养状态与葡萄糖代谢相关,提示维生素D可能参与了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维生素D缺乏在孕妇中普遍存在,目前关于维生素D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性、治疗和预防的研究结果仍然存在矛盾,未来需要设计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提高临床研究的解释力。
摘要:
小儿日间手术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患儿与父母的分离,缓解患儿的焦虑情绪,降低医疗成本。然而,由于小儿特殊的解剖和生理学特点,麻醉术后易发生疼痛、恶心呕吐和谵妄等并发症。因此,术后管理是小儿日间手术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其规范化管理对于保障患儿安全,提高日间手术医疗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儿日间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出院标准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医学继续教育
摘要:
听神经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占桥脑小脑角肿瘤的80%~90%,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面神经保护是听神经瘤手术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保护面神经,需对患者术前面神经功能进行准确评估,熟知面神经在桥脑小脑角池和内听道内的走行方式及其变化,术中需适当磨除内听道后壁骨质,充分降低颅内压力和肿瘤内减压,遵循神经束膜下分离和双向分离原则,并尽量减少双极电凝的使用,而面神经监护需贯穿于整个听神经瘤的暴露和切除过程。
疑难病与罕见病专栏
摘要:
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是我国黑色素瘤的主要类型,以足底病变多见。由于临床表现相似,易被误诊为糖尿病足溃疡等疾病。本文报道1例糖尿病合并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因足部溃疡被误诊为糖尿病足溃疡,从而延误了治疗。若糖尿病患者足部皮损表现为不典型溃疡且溃疡迁延不愈时,应行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性。
临床实践指南
摘要:
  目的  调查2019年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国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的证据引用现状,为合理利用研究证据支撑指南推荐意见提供参考。  方法  系统检索并筛选2019年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国临床实践指南,纳入有明确推荐意见、证据质量分级和相应分级说明的指南,提取指南推荐意见的引文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指南31篇(中文29篇,英文2篇),包含568条推荐意见(平均每篇指南包含18条推荐意见)和3126篇引文,其中2541条引文作为证据在指南推荐意见说明中呈现(此类引文,下文简称“证据”)。平均每篇指南引用82篇证据,平均每条推荐意见引用4篇证据。证据来源位居前3位的国家依次为中国(28.8%)、美国(25.9%)和英国(7.0%)。发表于近5年的证据仅占比39.2%(995/2541)。证据文献类型主要为随机对照试验(26.9%),系统评价仅占比12.0%。  结论  2019年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国指南,存在未明确列出推荐意见及对支撑推荐意见的证据引用不全面、实效性差等问题。指南制订者应合理利用当前可得的研究证据,进一步提高我国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质量。
协和MDT
摘要:
一例老年男性患者,同时合并左颈部副神经节瘤、心脏副神经节瘤及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病例罕见,病情复杂,诊治难度大,经2次多学科团队共同讨论,我院先后为患者切除心脏和右肾上腺病灶,术后患者顺利出院,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患者的诊治过程体现了多学科协作可在疑难重症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与方法
摘要:
随着超声医学科工作量及工作复杂性的增加,科室对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排班是超声医学科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科室管理效率、服务质量、员工满意度等具有重要作用。在充分考虑科室人员、岗位和工作量等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笔者研发了一体化智能排班软件系统,通过科学化、数字化、智能化排班,显著提高了科室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助力科室医、教、研、管等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
临床伦理
摘要:
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肾内科医生需摆脱“千篇一律”的透析方案,考虑患者生命质量、特定情境因素,尊重患者偏好,并意识到患者参与在确定治疗目标和治疗决策中的重要性。本文以“慢性肾衰竭患者拒绝血液透析”为例,基于临床伦理学“四主题理论”模式,结合医学伦理学原则,剖析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中面临的临床伦理学问题。医生在提供诊疗建议时既应结合患者偏好,又需保持最佳诊疗质量,最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医患共同决策的诊疗模式。

【温馨提醒】近日,《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接到作者反映,有多名不法人员冒充期刊编辑发送见刊通知,鼓动作者添加微信,从而骗取版面费的行为。特提醒您,本刊与作者联系的方式均为邮件通知或电话,稿件进度通知邮箱为:mjpumch@126.com,编辑部电话为:010-69154261,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编辑部核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