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12卷  第2期

述评
摘要: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的缺乏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危害生命质量的健康事件。根据目前平均寿命,女性近30年的时间将处于雌激素缺乏状态,而绝经激素治疗(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 MHT)是全面解决绝经相关症状及疾病的唯一方案。虽然近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和大众对MHT的认识有所提高,但MHT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对妇产科和其他相关科室医生的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应增设更多的更年期门诊并加强媒体、医院对绝经相关知识的宣传,以进一步提高医务工作者和大众对更年期的认知,让越来越多的绝经期女性从中受益。
专家论坛
摘要:
绝经激素治疗(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MHT)是对卵巢功能衰退的女性进行外源性雌激素补充以解决与雌激素不足相关的健康问题,MHT对于缓解绝经症状、防治泌尿生殖道萎缩相关疾病和预防骨质疏松的获益是毋庸置疑的。近80年来,医学界对MHT获益与风险的认识经历了跌宕起伏、崎岖发展的过程。特别是21世纪初美国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妇女健康倡议(Women's Health Initiative,WHI) ”中期研究报告的发布,对全球MHT的应用产生了巨大震动,该项研究报告了老年女性使用MHT过程中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及乳腺癌的发生风险升高,在2002年之后的18年里,医学界对MHT获益与风险的再评估从未停止过。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MHT的获益与风险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启用MHT的年龄,绝经年限,性激素的种类、剂量、使用途径、用药时长,女性的基础健康状况,MHT管理是否规范等。本文参考过去10年内全球颁布的各项MHT指南、共识和发表的重要文献,对MHT的获益与风险进行论述。
摘要:
医学的快速发展显著提高了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因此,越来越多的女性恶性肿瘤幸存者将经历自然绝经或由于肿瘤治疗导致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自然绝经或POI带来的雌激素水平缺乏,可引起潮热、出汗、失眠、泌尿生殖道萎缩等一系列症状,远期负面影响包括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风险增加,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因此,绝经激素治疗(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MHT)在女性恶性肿瘤幸存者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将对MHT与女性恶性肿瘤的关系及恶性肿瘤幸存者应用MHT的利弊进行分析。
摘要:
随着当代女性对绝经认知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进行绝经激素治疗(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MHT),以缓解绝经相关症状,如月经紊乱、潮热、多汗、睡眠障碍、情绪波动、泌尿生殖道萎缩以及骨质疏松等,进而提高生活质量。但在应用MHT的过程中,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一直是困扰女性的重要问题之一,而MHT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争论亦成为妇科内分泌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循证医学证据,阐述如何理性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摘要:
围绝经期是女性特殊的生理阶段。伴随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及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女性机体营养物质代谢也发生了相应改变,从而导致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如肥胖相关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功能异常等。地中海饮食可降低各类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是围绝经期健康管理的重要参考。根据个体化代谢特点进行合理营养干预,是围绝经期健康管理的基础。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对疾病认知的加深,机会性子宫或附件切除已成为临床医生及患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回顾现有研究证据,进行利弊分析,指出全子宫切除术可降低宫颈癌或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发病风险,但有可能对患者的盆底功能、性生活满意度及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中年女性绝经后因附件良性肿物在切除患侧附件时,是否同时行机会性全子宫切除,需考虑患者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周身状况及术者经验,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对因良性疾病而计划行子宫切除术的女性,应考虑进行机会性输卵管切除术,以降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病率,但对已确诊乳腺癌患者,如计划行子宫切除术,应行机会性双侧附件切除,以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
摘要:
雌激素是一种多功能甾体类激素,不仅对女性生殖系统,且对内分泌、心血管、代谢系统等均具有明显作用。雌激素对多种肺部疾病具有潜在治疗价值,雌激素受体信号转导在呼吸道病毒感染过程中,参与机体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组织修复过程。动物实验证实,雌激素可以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病毒滴度等,从而提高呼吸道病毒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本文探讨雌激素对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观点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全球暴发流行,危害严重。虽然目前临床研究和尸检结果提高了人们对COVID-19的认识,但仍存在诸多争议,最大的争议之一即为重症COVID-19是否可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重症COVID-19符合ARDS柏林标准,但与其他原因导致的ARDS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包括发病晚、部分患者肺顺应性相对正常、高碳酸血症出现较早、肺CT表现和肺凝血活化明显。目前对COVID-19相关ARDS的分型多基于观察性研究,偏倚较大。至今其病理生理过程尚未明确,过早分型可能误导机械通气策略,期待大样本临床研究结果带来更多证据。
指南与共识
摘要: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接种是预防HPV感染及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是防控HPV感染相关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施。低龄人群接种效果优于高龄人群,性暴露前接种免疫效果最佳。HPV疫苗不仅适用于普通人群,同样推荐用于高危、特殊人群。对于具有遗传易感、高危生活方式和HIV感染的适龄女性优先推荐接种HPV疫苗。适龄女性无论是否存在HPV感染、细胞学是否异常均可接种HPV疫苗。近期有妊娠计划、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不宜接种HPV疫苗。接种HPV疫苗后仍应进行子宫颈癌筛查。
论著
摘要:
  目的  了解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分离的常见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从北京协和医院分离的11 404株非重复细菌的药敏结果。  结果  11 404株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3.8%(7276/11 404)、革兰氏阳性菌占36.2%(4128/11 404)。葡萄球菌属中,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和甲氧西林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 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18.9%(191/1009)和77.3%(659/853),两者对红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79.6%、83.2%)。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别为38.2% (437/1143)和54.6%(624/1143),对利奈唑胺(0.2%、0.3%)、万古霉素(4.3%、0.2%)和替考拉宁(3.0%、0)的耐药率较低。链球菌属中,肺炎链球菌、α溶血链球菌、A群和B群β溶血链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2.8%(130/1012)、37.9%(384/1012)、4.2%(43/1012)和39.0%(395/1012),各菌种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其中肺炎链球菌和A群β溶血链球菌对此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88.7%。肠杆菌科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肺炎克雷伯菌广泛耐药(extensive drug resistance, XDR)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7.1%(308/4324)、4.7%(60/1273);肠杆菌科细菌对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类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不发酵糖革兰氏阴性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最低(6.9%),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3.3%);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4.5%),对左氧氟沙星的的耐药率最高(22.6%);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XDR菌株的检出率为12.3%(117/949)和1.8%(21/1137)。流感嗜血杆菌中,β-内酰胺酶的阳性率为34.1% (45/132);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62.9%),除氯霉素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33.3%~48.4%。  结论  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分离的常见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可能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有指导作用。
摘要:
  目的  探讨建立以医院为主体的呼吸道传播性疾病防控体系对减少季节性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院内传播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11月至2020年2月3个流感季北京协和医院上报的流感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发生地点分为院内和院外流感病例。比较防控体系建立前(2017—2018年、2018—2019年)与建立后(2019—2020年)流感季院内流感病例比率变化。  结果  共5427例流感病例入选本研究。其中院内335例(6.17%,335/5427),院外5092例(93.83%,5092/5427);2017—2018年流感病例1594例(29.37%,1594/5427),2018—2019年流感病例2579例(47.52%,2579/5427),2019年—2020年流感病例1254例(23.11%,1254/5427)。2019—2020年院内流感病例比率(3.51%,44/1254)显著低于2017—2018年(7.59%,121/1594)和2018—2019年(6.59%,170/2579)(P<0.001),2017—2018年院内流感病例比率与2018—2019年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2017—2018年、2018—2019年,2019—2020年发生院内流感病例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分别为0.53(95% CI:0.39~0.74)、0.46(95% CI:0.33~0.65)。  结论  呼吸道传播性疾病院内防控体系的建立可能对院内流感传播的预防有一定价值。
摘要:
  目的  调查北京协和医院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并分析其存在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方法  采用单盲、便利抽样法,对2019年1月至12月北京协和医院经手卫生多维度培训后的ICU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现状调查,计算手卫生依从率,并比较不同手卫生时刻及不同类别/来源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差异。  结果  共285名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ICU医务人员入选本研究。其中医生85名、护士171名、护理员21名、保洁员8名;本院医护人员104名、进修医护人员152名。共观察手卫生指征总数23 661次、手卫生执行总数21 360次,总体手卫生依从率为90.28%(21 360/23 661)。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5个手卫生时刻依从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接触患者体液后(95.63%,765/800)、无菌操作前(94.39%,2121/2247)、接触患者后(91.59%,7916/8643)、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88.91%,4026/4528)、接触患者前(87.76%,6532/7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类别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由高至低分别为护士(94.52%,11 186/11 834)、护理员(93.49%,1665/1781)、医生(84.78%,8427/9940)、保洁员(77.36%,82/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院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93.45%,7844/8394)高于进修医护人员(87.96%,11 769/13 3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北京协和医院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总体较好,但不同手卫生时刻及不同类别人员之间仍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防护意识、科室对不同类别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力度不同有关。
摘要:
  目的  探讨共病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及不同焦虑水平对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招募的MDD患者及对照人群的临床资料。MDD患者均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对焦虑程度进行评定,并依据是否合并GAD,分为MDD+GAD组、MDD-GAD组。3组均采用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 MCCB)评估其执行功能,包括动物流畅性测验(animal fluency test, AFT)、符号编码分测验(brief assessment of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symbolic coding, BACS-SC)、颜色连线测验(color trail test, CTT)、Stroop色词测验(Stroop color word test,SCWT)。比较3组及不同焦虑水平的MDD患者执行功能差异,采用Spearman法分析HAMA评分与MDD患者执行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共230例MDD患者及77名精神健康对照者入选本研究。其中MDD+GAD组86例、MDD-GAD组144例。MDD+GAD组和MDD-GAD组AFT、BACS-SC、SCWT正确数目均较对照组少,CTT完成时间较对照组长(P均<0.05);MDD+GAD组AFT正确数目多于MDD-GAD组(P<0.05),CTT、BACS-SC、SCWT结果与MDD-GAD组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轻度焦虑患者(7分<HAMA≤14分)AFT、BASC-CS、SCWT正确数目少于中度焦虑(14分<HAMA≤29分)及重度焦虑患者(HAMA>29分)(P均<0.05),中度焦虑与重度焦虑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HAMA评分与AFT(rs=0.26, P<0.001)、BASC-CS(rs=0.26, P<0.001)、SCWT(rs=0.27, P<0.001)正确数目呈正相关,与CTT完成时间无线性相关(rs=-0.11, P=0.106)。  结论  共病GAD可能减轻MDD患者词语流畅功能损害;随焦虑程度加重,MDD患者的词语流畅度、信息处理速度、抑制等执行功能受损得到一定缓解。
综述
摘要: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较高水平。丙酮酸激酶M2(pyruvate kinase M2, PKM2)是糖酵解过程的关键限速酶,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目前认为PKM2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胃癌中,PKM2通过参与调节糖酵解途径、介导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调控基因转录与细胞凋亡,进而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转移,抑制细胞凋亡,最终加速胃癌的发展,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综述。
摘要:
关节炎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其早期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光声成像是一种新型光学影像技术,结合了光显像和超声波接收转换的优点,可对关节开展形态学、微血管及功能成像,并可通过外源性造影剂实现分子成像。近10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光声成像仪器,包括独立光声断层成像系统、多模态影像系统等,针对关节炎性疾病开展了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证实其在关节炎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其中配备手持光声探头的一体化双模态光声/超声成像系统易于临床转化,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
肠腔狭窄是常见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并发症,15%的CD患者在首诊10年内可发展为肠腔狭窄。CD并发肠腔狭窄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炎症型、纤维型及混合型,炎症型为主的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症状,而纤维型为主的患者则只能通过介入或手术治疗,故采用影像学手段全面评估狭窄肠段的数目、部位、形态,并区分肠壁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对于临床决策十分重要。近年来,多项影像学新技术在鉴别狭窄肠壁炎症及纤维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有望在临床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CD并发肠腔狭窄的诊疗。本文综述主要影像学手段包括内镜、CT、MRI、经腹超声等对肠腔狭窄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摘要:
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价值,而良好的肠道准备则是进行结肠镜检查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肠道准备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饮食控制是其中极其重要的方面。近年来如何提升肠道准备的清洁效果、改善患者体验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临床上肠道准备的方案差异性较大,缺少统一的饮食控制方案作为指导。本文就饮食种类、限制时间、宣教方式等在肠道准备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摘要:
胃底腺息肉是胃底胃体黏膜形成的单发或多发性广基息肉样隆起,是目前国内外常见的息肉类型。其最初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被发现,越来越多的报道认为胃底腺息肉与质子泵抑制剂的长期使用相关。然而,国内对于长期接受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中胃底腺息肉的发生率和发展情况调查研究较少,二者是否存在联系尚存争议,且胃底腺息肉是否与胃癌相关尚不明确。本文就胃底腺息肉与质子泵抑制剂及胃癌的相关性作一综述,旨在为胃底腺息肉的管理策略提供依据,以期促进质子泵抑制剂在临床的规范应用。
临床生物样本库
摘要:
近年来,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精准医疗和生物样本库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精准医疗时代,生物样本库作为医疗行业的新兴领域,有其自身发展趋势和特点,表现为发展进程需标准化和规范化、高度依赖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多中心联盟和资源共享、需多学科融合支撑等。随着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生物样本库已从生物样本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平台,逐步发展为精准医疗研究的支撑服务平台及成果转化的合作平台。此外,生物样本库发展进程中尚存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运营等问题,亟待规范和完善。
临床实践指南
摘要:
  目的  调查中国临床实践指南/共识解读类文献报告质量现状。  方法  系统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3个中文数据库,对国内临床实践指南/共识解读类文献报告质量进行分析,从文献标题、摘要、背景、指南制订方法、指南推荐意见、优势与局限性、对当地指南制订与临床研究的意义、传播与实施8个方面分析解读类文献报告内容,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8年3月28日。  结果  共纳入临床实践指南/共识解读类文献1593篇,其中6篇(0.4%)文献报告了指南制订专家或循证医学方法学家参与解读,17篇(1.1%)报告了解读者的方法学背景,6篇(0.4%)联系了原指南/共识制订者辅助解读,13篇(0.8%)报告了原指南/共识的使用环境,在制订小组的组建(65篇,4.1%)、临床问题的确定(20篇,1.3%)、收集证据的方法(72篇,4.5%)、推荐意见达成共识的方法(53篇,3.3%)、资金资助来源(30篇,1.9%)、利益冲突(3篇,0.2%)等方面报告较少;在解读类文献研究意义方面,106篇(6.7%)报告了对未来研究的启示,296篇(16.9%)报告了对我国临床实践的意义。  结论  目前我国临床实践指南/共识解读类文献数量较多,但整体报告质量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关键信息解读不全面、缺少方法学家的参与、对利益冲突的关注度不高等;建议未来研究者开发指南/共识解读类文献报告规范,提高其报告质量,促进指南/共识的传播与实施。
肿瘤药物治疗进展
摘要:
靶向治疗的快速发展,使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治疗取得革命性突破。相较于放化疗,靶向治疗可显著提高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改善其预后。靶向治疗针对的靶点除常见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突变基因外,我国肺癌人群中还存在诸多罕见靶点,如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间质表皮转化因子(mesenchymal to 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 MET)、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等。近年来,针对这些罕见靶点的新型药物不断更新、相继进入临床使用,并取得了令人惊艳的疗效。本文对以ALK、MET、HER2为靶点的靶向治疗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NSCLC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协和MDT
摘要:
一例老年男性患者因胰尾部胰岛素瘤反复发作导致低血糖,频繁发作意识障碍,因传统影像学的局限性难以具体定位肿瘤位置,且患者高龄伴慢性肾脏病,外科手术治疗风险较高。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后,采用前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新兴的内镜治疗技术,最终解决了患者的诊治难题。在该例患者诊治过程中,多学科团队应用本领域最新技术共同诊治,体现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临床伦理
摘要:
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棘手的伦理问题,如医学生的受教育权与患者"最佳利益"之间的冲突。正确认识这一临床伦理问题,并制定恰当的应对方案,有助于临床带教医师、医学生从容应对该矛盾,并提高患者满意度。本文以"患者拒绝医学生操作"为例,从临床伦理学角度,基于医疗适用性、患者偏好、生命质量及情境特征"四主题理论"模式进行评估,提炼核心伦理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及自身经验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临床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温馨提醒】近日,《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接到作者反映,有多名不法人员冒充期刊编辑发送见刊通知,鼓动作者添加微信,从而骗取版面费的行为。特提醒您,本刊与作者联系的方式均为邮件通知或电话,稿件进度通知邮箱为:mjpumch@126.com,编辑部电话为:010-69154261,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编辑部核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