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12卷  第1期

述评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给医院应急防控带来严峻挑战。大型公立医院作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战场,应从门诊、急诊、住院、手术、出院全流程进行把控。预检分诊作为医院的首层关卡,是疫情防控的关键节点,需重点关注并加强相关应对机制的建设,以快速遏制外源性/内源性危险因素;同时落实全员培训与考核,加强互联网诊疗等信息化建设,为医院诊疗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疫情仍在不断蔓延。对这一新发疾病的应对离不开对其临床特点及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尽管目前临床治疗选择仍十分有限,但现有经验已经表明,需根据患者所处的病程阶段和自身免疫特点选择相应的临床治疗策略。本文回顾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特点及不同类型药物的现有证据,结合一线抗疫经验,总结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关键节点和相应治疗策略。
专家论坛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肿瘤患者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放疗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疫情期间成为重要的替代或延缓手术的治疗手段。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制定严密而科学的防控管理体系,保证了放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对防控管理相关策略进行总结与思考,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开展放疗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已成为危及全球的传染性疾病,重症患者死亡风险极高。临床研究显示,肥胖症是COVID-19患者发生重症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合并肥胖症的COVID-19患者,应尽早评估肥胖相关合并症,并在营养、气道管理、抗凝、合并症控制等方面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措施,以改善预后。
指南与共识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实验室检测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基于目前实验室检测所积累的经验和难点,结合当前最新研究进展,中国医院协会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专业委员会组织临床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验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专家共识》。本共识对新型冠状病毒临床常用检测方法,尤其是核酸、抗体及抗原检测的技术特点、应用注意事项及生物安全要求进行了详细介绍,就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和结果解读方面的常见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对核酸和抗体联合检测在不同病程阶段的临床应用及其意义进行了解读,以期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临床实验室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精准检测提供参考。
摘要:
为更好地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加强患者营养管理,北京市临床营养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医院营养管理专家意见(2020)》。意见明确提出,应将营养管理、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诊疗和患者康复的全过程,建立包括营养风险筛查、营养不良诊断、营养支持治疗和营养监测在内的合理规范的营养管理路径,以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免疫状况、生活质量和临床结局。
摘要:
巴林特小组旨在帮助医务工作者得到情感支持及不同角度的反馈,启发反思,缓解职业耗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难以进行传统形式的现场巴林特小组工作。参考近年来国际经验,中国各地巴林特组长尝试采用网络方式开展在线巴林特小组工作。为进一步规范网络在线工作方式,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医患关系工作委员会通过两轮讨论,对在线巴林特小组的工作原则和形式取得了一致意见,并对在线巴林特小组工作流程、使用网络平台进行示范和观摩学习、注意事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达成了共识。
论著
摘要:
  目的  探讨Biofire Filmarry下呼吸道试剂盒(pneumonia panel, PN)在危重症COVID-19继发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4月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区ICU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支气管镜获取患者肺泡灌洗液后分别送检Biofire Filmarray PN/普通培养,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并计算其一致率。  结果  共2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危重症COVID-19患者入选本研究,送检下呼吸道标本54份,包括Biofire Filmarray PN组21例患者33份(61.1%)标本、普通培养组14例患者21份(38.9%)标本,其中19对(共38份)为两种方法“背靠背”送检。Biofire Filmarray PN组结果回报时间约为1 h,20例患者32份(97.0%)阳性标本,检出病原体74例次,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29例次(39.2%),铜绿假单胞菌21例次(28.4%),肺炎克雷伯菌16例次(21.6%),大肠杆菌5例次(6.8%),阴沟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各1例次(1.4%)。普通培养组结果回报时间约为3 d,11例患者16份(76.2%)阳性标本,检出病原体19例次,其中为铜绿假单胞菌8例次(42.1%),鲍曼不动杆菌6例次(31.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例次(21.1%),粘金黄杆菌1例次(5.3%)。19对“背靠背”送检标本中,Biofire Filmarray PN组和普通培养组结果吻合者为15对,一致率为78.9%。  结论  危重症COVID-19患者易继发感染,病原体以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铜绿假单胞菌多见。Biofire Filmarray PN可用于此类患者的下呼吸道病原学诊断,具有回报速度快的优势,但其灵敏度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外周动脉导管留置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2月至4月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诊治的留置外周动脉导管的重症COVID-19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超声引导外周动脉置管的患者为研究组,采用传统触诊法置管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动脉导管留置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共60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重症COVID-19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研究组外周动脉首次置管成功率(63.3%比26.7%)、总穿刺成功率[(79.43±25.79)%比(53.07±30.21)%]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穿刺次数[(1.43±0.56)次比(2.50±1.28)次]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外周动脉导管留置的24 h失用率(6.7%比30.0%)、局部血肿发生率(10.0%比36.7%)、阻塞曲折发生率(3.3%比40.0%)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  结论  三级防护下,应用超声引导技术对重症COVID-19患者进行外周动脉置管,可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摘要:
  目的  初步评估北京协和医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提供互联网线上诊疗服务的成本效果。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2月10日至4月15日北京协和医院互联网线上诊疗服务试运行期间,所有接受线上门诊问诊的患者临床资料。选取社会立场角度,采用决策树法比较互联网线上诊疗的成本效果,结果以增量成本效果比表示。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模型的敏感性。  结果  互联网线上诊疗系统试运行47 d内,线上接诊发热问诊3055人次、2070例患者,平均可减少线下发热门诊就诊约44例/d,约为疫情高峰期发热门诊日均实际接诊量的1/4;接诊非发热相关问诊36 549人次、20 467例患者,平均可减少线下非发热门诊就诊约435例/d,约为疫情高峰期门诊日均总量的1/5。以实际线上诊疗免问诊费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为-64.7元/人次问诊。如按门诊医事服务费水平估算每例问诊的实际成本,则最终增量成本效果比为-5.5元/人次问诊。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往来交通费用、误工费以及互联网线上诊疗解决问题有效率是影响增量成本效果的主要因素。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提供的互联网线上诊疗服务不仅有效配合了政府防疫政策执行,同时可节约患者的经济成本,为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解决思路。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的基本需求,为全球抗疫医疗队提供借鉴。  方法  设计半结构式定性访谈提纲,包括:(1)工作层面:发热门诊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和安全保障; (2)生活层面:饮食、睡眠和身体舒适度; (3)心理层面:情绪、压力、应对方式和人际资源等开放式问题。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首批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的基本需求进行开放式电话访谈。  结果  共37名医务人员接受访谈,其中男性8人(21.6%),女性29人(78.4%); 医生16人(43.2%),护士19人(51.4%),医技2人(5.4%)。工作层面,建议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连续工作时间为4~6 h,可设定备班岗应对不同工作强度,应准备充足的防护物资以保障其生命安全; 生活层面,根据班次时间提供工作餐是保证饮食的关键,提供临时助眠药可保证其充分的休息; 心理层面,医务人员的紧张、担忧等负面情绪反应较常见,家人和同伴支持是重要资源,运动有助于缓解身体不适和不良情绪,心理支持有助于减轻医务人员的情绪反应。  结论  满足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的基本需求对疫情防控意义重大,保证医务人员得到充分休息,提供足够的防护物资,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同时关注其心理状态并主动提供心理支持是取得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胜利的保障。
摘要:
  目的  探讨衰弱对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衰弱,将患者分为衰弱组和非衰弱组。对两组患者随访,终点事件包括非常规就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al events,MACCE)、全因死亡。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衰弱与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关系。绘制两组无MACCE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  共345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包括稳定性冠心病25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95例。衰弱组74例(21.4%),其中轻度衰弱38例、中度衰弱36例,非衰弱组271例(78.6%)。中位随访时间351(300, 394)d,失访3例。与非衰弱组比较,衰弱组非常规就诊发生率(36.1%比21.5%)、全因死亡率(11.1%比4.1%)均升高(P均<0.05),MACCE发生率(9.7%比4.8%)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轻度和中度衰弱是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HR=4.169,95% CI:1.055~16.474,P=0.042),对其非常规就诊(HR=1.704,95% CI:0.947~3.066,P=0.075)、MACCE(HR=1.268,95% CI:0.331~4.863,P=0.729)无显著影响。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轻度和中度衰弱对其非常规就诊(HR=1.159,95% CI:0.342~3.924,P=0.812)、MACCE(HR=0.822,95% CI:0.092~7.369,P=0.861)及全因死亡(HR=1.445,95% CI:0.210~9.964,P=0.708)均无显著影响。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衰弱组和非衰弱组患者的无MACCE生存曲线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轻中度衰弱的比率较高,其可能增加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近期死亡风险。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激光消融(percutaneous laser ablation, PLA)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术后颈部转移性淋巴结(metastatic lymph nodes,MLNs)的疗效。  方法  前瞻性收集并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因PTC术后复发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PLA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PLA术中均应用二维超声监测手术过程,评估消融后病灶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PLA术前及术后1 h、2~7 d内分别行超声造影检查,评估MLNs病灶灌注缺损情况。对所有患者随访(截至2019年5月),记录随访中消融后病灶最大径和体积。  结果  共35例(46个MLNs病灶)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术前超声造影显示,20个MLNs为不均匀灌注(包括1个液化淋巴结),26个为均匀灌注。术后2~7 d复查超声造影显示,灌注缺损区边界较术后1 h更清晰,灌注缺损区体积比术后1 h明显增大[230.40(78.03,361.17)mm3比130.62(43.06,253.66)mm3P<0.05]。所有患者对PLA均耐受良好,无颈部血肿及活动性出血、感染、气管食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56.7±8.9)个月,无原位淋巴结复发病例。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消融后病灶最大径[0.00(0.00,0.00)mm比7.35(5.70,9.63)mm,P<0.05]、病灶体积[0.00(0.00,0.00)mm3比95.59(32.82, 169.01)mm3P<0.05]均显著缩小。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消融后病灶体积缩小率分别为100(40.381,100)%、100(96.110,100)%和100(100,100)%。  结论  超声引导下PLA对PTC术后颈部MLNs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综述
摘要: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多发于末端回肠和临近结肠,呈节段性分布。CD肠道病变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与遗传、免疫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脂肪组织在C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最新研究发现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特别是其肠系膜成分,亦称为爬行脂肪,可通过免疫调节特性影响CD进程。本文主要综述VAT在CD发病、诊断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
肌肉病按病因可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临床表现并不特异,包括肌无力、肌肉萎缩、肌肉肥大、关节挛缩等,部分患者也可能会有心肌、呼吸肌、皮肤、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等骨骼肌外受累表现。一些患者肌无力症状较轻,而关节挛缩或脊柱强直症状较明显,这一特殊表现为疾病诊断提供了线索。临床接诊时,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家族史,认真进行神经系统查体以及心肌和呼吸系统的综合评估,从而作出初步诊断; 肌电图、肌肉MRI、骨骼肌/皮肤活检和基因检测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本文重点介绍伴关节挛缩的遗传性肌肉病,包括胶原纤维病Ⅵ型、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SEPN1相关肌病以及FHL1相关肌病等,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知。
摘要: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拮抗剂的使用是发生活动性结核的高危因素,尤其对于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患者,结核再活动的风险更高。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LTBI管理指南强烈推荐在应用TNF-α拮抗剂前应进行LTBI筛查,并推荐了5种治疗方案,然而,该指南中关于5种方案在此类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无数据。接受TNF-α拮抗剂治疗人群LTBI的筛查和治疗方案选择应受到重视。本文主要综述应用TNF-α拮抗剂LTBI的筛查和治疗,以期为该类人群LTBI的管理提供依据。
摘要:
光声成像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 以光声效应为成像基础, 兼备光学高对比度、超声高穿透度的优点,同时具有光谱信息获取能力,可进行功能成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乳腺肿瘤是目前光声成像技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本文综述光声成像技术特点及其在乳腺肿瘤的临床应用现状,并对未来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摘要:
随着对脑肿瘤治疗方案研究的日益深入以及患者对生存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逐渐受到临床关注。目前认为,包括炎症因子、活性氧、高迁移率族蛋白B1等在内的细胞因子表达异常是其发生的分子机制。由于认知功能的抽象性,为了更好地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进行评定,临床设计了一系列量表,但不同患者如何选用适宜的量表尚无定论。关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但目前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缺乏临床指南。本文对脑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分子机制、评估方式以及治疗方案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摘要:
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一直备受关注,尽管在过去30年间术中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术后30 d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其重要原因是医护人员对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频率和护理强度不足,未能及时发现术后病情恶化。围手术期连续生命体征动态监测有助于医护人员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干预,对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及各种术后重大并发症的发生率至关重要,而可穿戴式生命体征监测设备有望实现这一愿景。目前连续监测生命体征的无线可穿戴式设备已应用于临床,但仍有很大的研发空间。本文将对围手术期生命体征监测现状及可穿戴式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在围手术期的应用进行综述。
疑难病与罕见病专栏
摘要:
亚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多见于非典型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副肿瘤性小脑变性。本文报道1例表现为亚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其病因罕见。该患者男性,31岁,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严重免疫抑制状态,经筛查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抗体及核酸均阳性、脑脊液JC病毒DNA阳性,临床诊断为JC病毒小脑颗粒细胞神经元病,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共济失调症状好转, 3个月后随访症状稳定。JC病毒小脑颗粒细胞神经元病是一种JC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型临床症候,目前报道较少,本例为国内首次报道。本病例提示HIV感染免疫抑制患者出现共济失调时需筛查JC病毒,免疫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控制JC病毒小脑颗粒细胞神经元病症状进展。
临床实践指南
摘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对医学领域的影响日益加深。科技部发布的人工智能指南明确提出要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应用的支持力度。临床实践指南作为医疗实践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可以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缩小最佳研究证据与当前实践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指南的制订流程,提高其制订效率,创新其传播与实施模式,乃至改变指南的未来发展,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人工智能在临床实践指南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人工智能与临床实践指南结合的思考与建议。
乳腺癌专栏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primary neuroendocrine breast carcinoma, pNEBC)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影响因素,为pNEBC的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4年11月至2016年10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手术治疗并诊断为pNEBC的患者为研究组(pNEBC组),1:4配对同期手术并诊断为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NST)的患者为对照组(NS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共50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pNEBC患者入选本研究,按照1:4配对原则入选同期NST患者200例。两组患者年龄、瘤体直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清扫数目及TNM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pNEBC组淋巴结转移15例(30.0%,15/50);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表达率为96.0%(48/50),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表达率为84.0%(42/50),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表达率为10.4%(5/48),嗜铬素A阳性表达率为58.0%(29/50),突触素阳性表达率为97.9%(47/48)。对于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组织学分级、ER表达、PR表达、Her-2表达、Ki-67指数、分子分型差异在两组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分期在NST组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P=0.006),在pNEBC组中无显著差异(P=0.872)。  结论  pNEBC患者ER、PR阳性表达率高,Her-2阳性表达率低,突触素阳性表达率较嗜铬素A高,其生物学行为尚需进一步研究,联合检测上述免疫组化指标并结合淋巴结状况,可能有助于pNEBC的预后评估。
肿瘤药物治疗进展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是近年来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其通过针对T细胞的调节作用,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现已获批用于治疗多种肿瘤,但ICIs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甲状腺毒症是不容忽视的临床问题。本文对ICIs相关甲状腺毒症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处理对策等进行综述。
教学与科研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干预因素对于不同阶段住院医师培养的影响,以及基于胜任力为核心的毕业后医学培养方案对住院医师能力培养的提升作用,为优化研究生阶段医学教育提供参考。  方法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69名临床医学博士后及515名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进行匿名网络问卷调查。分析临床医学博士后和专业型研究生对于核心胜任力的认知及自评差异。  结果  临床医学博士后回收有效问卷141份(83.43%,141/169),专业型研究生回收有效问卷264份(51.26%,264/515),两群体中,均超过85%的学员“认同”或“非常认同”疫情期间对于医生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胜任力自评结果显示,除“自我提高”条目无差别外,其他条目临床医学博士后自评得分均显著高于专业型研究生(P均<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干预因素,对住院医师胜任力认知具有提升作用;采用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为核心的毕业后医学教育模式能够全面提升学员的综合能力,是有效的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建议院校教育阶段应注重住院医师职业规划教育,进一步探索与毕业后教育紧密结合的院校教育新模式。
临床伦理
摘要:
公共卫生的宗旨是组织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是公共卫生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公共卫生伦理学的概念和原则,有助于改进医疗决策、提升医疗质量。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实践既要符合临床伦理学原则,又要兼顾公共卫生伦理学原则,尤其在突发重大疫情背景下,公共卫生伦理学在临床诊疗和医疗资源分配中的意义更为突出。本文从实践出发,分析公共卫生伦理学与临床伦理学的区别与联系,并探讨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应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可能面临的公共卫生伦理应用场景。

【温馨提醒】近日,《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接到作者反映,有多名不法人员冒充期刊编辑发送见刊通知,鼓动作者添加微信,从而骗取版面费的行为。特提醒您,本刊与作者联系的方式均为邮件通知或电话,稿件进度通知邮箱为:mjpumch@126.com,编辑部电话为:010-69154261,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编辑部核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