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9卷  第2期

述评
摘要:
抗凝药物治疗和预防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性早已得到证实,但抗凝治疗在显著降低血栓事件发生风险的同时,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严重者可致命。临床实践中存在医师和患者过分顾虑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现象,抗凝药物的使用率远低于预期,故评估抗凝治疗的获益与风险,制定合理的抗凝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临床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评估量表,综合评估抗凝治疗,确定合适抗凝药物及剂量,加强抗凝治疗管理,在抗凝与出血之间找到平衡,作出合理选择。
专家论坛
摘要:
在抗凝治疗中,临床医生常会遇到一些无法从各种抗凝指南或共识中直接获解的问题,包括传统抗凝药物和新型抗凝药物的适用范围、不同抗凝阶段和特殊情况下的抗凝药物选择、抗凝疗程的确定和并发症的防治,需要医生根据所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并通过查阅文献给出个体化的解决方案。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见解。
摘要:
抗凝治疗是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是肺栓塞防治的重要措施。华法林作为经典的抗凝药物,从20世纪50年代起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相比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具有药代动力学稳定、可固定剂量使用、无须频繁监测凝血功能、与药物及食物相互作用少、药物安全性良好等突出优点。NOACs给临床医生带来更多用药选择的同时,也挑战了华法林在抗凝领域的地位。然而目前很多临床情况下,华法林的抗凝价值仍不可替代。
摘要:
脑微出血作为脑小血管病的出血性影像学标志物之一,是指慢性小灶性血液分解产物(主要物质为含铁血黄素)沉积在脑组织内形成的微小病灶,在磁共振梯度回波序列上呈现低信号。多种病因可导致脑微出血的发生,其中高血压小动脉病和脑淀粉样血管病是最常见的两种病因,局限脑叶微出血一般与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而高血压微出血多位于基底节、脑干或白质。脑微出血可同时增加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尤其在接受抗栓、抗凝和溶栓治疗的患者中,脑微出血的存在显著增加了抗栓相关出血风险,但增加的出血风险是否可抵消或超过抗栓所带来的临床获益,目前尚无定论,值得思考和细化研究。此外,在抗栓和出血风险的权衡中,控制其他出血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酗酒、肾功能不全等,也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
房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均为常见疾病。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血栓栓塞是房颤患者的主要不良预后,抗栓治疗可显著减少血栓栓塞事件风险;另一方面,抗血小板治疗又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关键。当房颤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时,需要通过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卒中及缺血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然而,联合抗栓策略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如何平衡出血和血栓风险,以及如何在不同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中进行选择,制定最优的抗栓方案是临床工作面临的挑战。
观点
摘要:
抗血小板药物在各种动脉血栓性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目前抗血小板药物多采用固定剂量给药,但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存在明显差异。治疗后的血小板高反应性或低反应性可能与血栓事件或出血事件风险相关。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预防血栓或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但目前仍缺乏上述治疗策略能够最终改善患者预后的确切临床证据。迄今为止,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是否应常规进行实验室监测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对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的成因及血小板功能检测是否可用于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进行讨论。
指南与共识
摘要:
指南解读
摘要: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外科围手术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2016年《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发布,其在普通外科人群VTE风险评估、预防措施推荐以及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指导和建议,规范和推动了我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栓管理。本文通过对指南进行解读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详细分析人种差异、不同手术方式和疾病类型对VTE发生率的影响以及VTE风险模型和抗凝预防措施的选择,旨在进一步加深外科医生对围手术期VTE预防和管理的认识。
摘要:
非创伤性出血是急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因其涉及面广、风险性高且救治要求协作性强,对急诊医师临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急诊医师协会非创伤出血急诊处理专家工作组从定义、分类、急诊临床管理策略和抗凝止血治疗等方面制定了《非创伤性出血的急诊处理专家共识/意见》。该共识/意见从急诊救治的临床实操出发,切实突出急诊救治的首要原则:优先保证基本生命体征平稳,然后再诊治具体出血原因。该共识还强调A(air,气道)、B(breath,呼吸)、C(circulation,循环)管理及评估与处置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将临床医生较棘手的止、凝血治疗作了重点阐述。本文针对此版共识/意见的指导要点进行解读,以利于各科医师更全面深入掌握该类急症的处置方法,提高临床救治效率。
论著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2至2017年60例TT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转归, 采用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采用K多个独立样本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60例患者中,男性17例(28.3%,17/60),女性43例(71.7%,43/60),平均年龄(41±15)岁。28例患者(46.7%,28/60)表现为发热、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降低三联征,23例(38.3%,23/60)表现为发热、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降低、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异常五联征,其余9例(15.0%,9/60)无典型三联征/五联征表现。28例患者接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13 (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a thrombospondin type 1 motif, member 13,ADAMTS13)活性检测,其中23例ADAMTS13活性<10%,阳性率为82.1%(23/28);20例患者检测了ADAMTS13抑制物,阳性率为90.0%(18/20);20例同时行ADAMTS13活性及其抑制物检测,二者均为阳性者占90.0% (18/20)。根据是否有血源、患者经济条件等不同情况,采用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免疫抑制剂、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等不同治疗方案,42例患者(70.0%,42/60)病情缓解,18例(30.0%,18/60)死亡。在血浆置换及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治疗,可将缓解率由57.1%提高至85.2%(P=0.032)。未发现导致患者死亡率增高的危险因素。   结论  TTP多表现为三联征或五联征,ADAMTS13活性降低及抑制物检测阳性率高,免疫抑制治疗可改善预后。
摘要:
  目的  探讨直接外侧结构[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腘肌腱(popliteus,Pop)+髂胫束(iliotibial band,ITB)]松解方法应用于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因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采用直接外侧结构松解方法行TKA手术的患者28例(30膝),其中男性8例,女性20例;年龄41~80岁,平均(66.7±11.1)岁;骨性关节炎23例,类风湿关节炎5例,合并髌骨完全脱位2例,内侧不稳定1例。28例(30膝)患者术中均采用直接外侧结构松解方法以获得膝关节平衡。仅2膝彻底松解了Pop,所有患者均松解了LCL和ITB。随访采用X线检查测量膝关节股胫角度数评价外翻改善程度,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采用双下肢站立位全长X线及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下肢力线并评价假体位置。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 ~8年,HSS评分从术前(20.4±14.3)分(6~3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9.5±9.4)分(83~96分),P<0.001;股胫角由术前(32.6± 4.3)°(22°~42°)降至末次随访时(7.6±3.7)°(0°~10°),P=0.001。术后1例患者膝关节外侧不稳,给予膝关节支具保护3个月后症状消失,4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术后3个月复查症状消失,未发生感染、松动、血栓等并发症。  结论  对于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按顺序直接外侧结构松解方法安装后稳定型假体,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疑难病与罕见病专栏
摘要:
罕见病种类繁多、表型复杂,存在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故其诊断极具挑战,且治疗方面缺乏有效药物。随着临床语义系统研究、二代测序、影像组学数据分析、多组学融合分析等医学信息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罕见病在数据共享、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限制正在逐步被打破。整合和研究不同来源的罕见病相关共享数据,有利于更多致病位点的发现和孤儿药的开发,可促进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旨在介绍医学信息学技术在罕见病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以期推动医学信息学在罕见病诊疗方面的发展。
临床生物样本库
摘要:
生物样本库是实现转化医学与精准医学的重要源头与关键环节之一,随着精准医学计划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的提出,生物样本库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国生物样本库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包括相关国家标准尚未出台、标准化流程实施与质量控制有待推进、共享应用机制尚待完善、低层次重复建设较为严重、自身造血能力普遍较弱及可持续发展机制有待探索等。在过去十年,生物样本库在标准化、共享应用、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发展,促进了生物样本资源在生物医药产业链各环节的充分应用,开启了中国生物样本库标准化建设的新时代。
临床研究与循证医学
摘要:
电子病历数据库(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EHRs)的出现为大样本临床队列研究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愿景和机遇,但利用EHRs开展临床研究仍然存在误区和挑战。本文回归流行病学的本质,通过实例探讨EHRs的特征,EHRs中可获得的信息与临床研究中暴露变量、结局变量及协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利用EHRs进行患病率及发病率估计、开展疗效和政策评价以及在临床研究中对选择偏倚、混杂偏倚尤其是未测量混杂偏倚的控制等,旨在促进EHRs与临床研究的整合,提高临床研究的效率及质量。
协和MDT
摘要:
医史钩沉
摘要:

【温馨提醒】近日,《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接到作者反映,有多名不法人员冒充期刊编辑发送见刊通知,鼓动作者添加微信,从而骗取版面费的行为。特提醒您,本刊与作者联系的方式均为邮件通知或电话,稿件进度通知邮箱为:mjpumch@126.com,编辑部电话为:010-69154261,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编辑部核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