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6卷  第3期

专家述评
摘要:
论著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和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 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92例IMPC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随机选取368例同期手术的NST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IMPC和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结果  IMPC与NST在肿瘤大小[(2.9±1.9)cm比(2.1±1.4)cm, P=0.001]、脉管浸润率(85.9%比6.0%, P < 0.00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71.7%比47.3%, P < 0.001)及转移个数(8.2±9.9比2.9±5.7, P < 0.001)、孕激素受体表达(P=0.047)、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表达(P=0.009)、Ki-67指数(P < 0.001)以及TNM分期(P < 0.001)、分子分型(P < 0.001)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 24%、25%~49%、50%~75%以及≥ 76%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3.9%、56.3%、72.2%和77.1%, IMPC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其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无关(P=0.347), 与肿瘤T分期(P=0.001)、HER-2表达(P=0.029)、分子分型(P=0.003)、P53表达(P=0.003)以及Ki-67指数(P=0.045)相关。NST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P < 0.001)、组织学分级(P=0.001)、脉管浸润(P < 0.001)、雌激素受体α(P=0.007)、孕激素受体(P=0.031)、HER-2表达(P=0.008)及分子分型(P < 0.001)均相关。  结论  IMPC是一种具有高脉管侵袭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浸润性乳腺癌, 具有与NST不同的病理特征。IMPC成分的多少并不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程度, 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明显少于NST。
摘要:
  目的  评估腹腔脏器病变患者术前经腹超声检查报告并分析超声漏诊及误诊的原因。  方法  通过病理工作站导出2013年3月1日至8月31日因腹腔脏器(肝脏、胆囊、胆管、胰腺、脾脏、肾脏、肾上腺和阑尾)病变于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病理资料, 评估相应超声报告, 记录漏、误诊报告信息, 分析漏、误诊原因。  结果  共评估超声报告1081份, 漏、误诊报告58份(5.37%, 58/1081), 其中肝脏病变6例(5.77%, 6/104), 均为误诊; 胆囊和胆管病变6例(1.30%, 6/462), 漏诊5例、误诊1例; 胰腺病变14例(19.72%, 14/71), 均为漏诊; 肾脏和肾上腺病变20例(6.47%, 20/309), 漏诊11例、误诊9例; 阑尾病变12例(16.00%, 12/75), 漏诊11例、误诊1例。漏诊结节样病变最大径平均值显著低于误诊病变(P=0.001)。  结论  不同腹腔脏器病变因性质、部位、体积以及超声本身的局限性等原因导致超声漏诊或误诊, 超声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做到全面、仔细、谨慎, 了解各腹腔脏器病变的自身特点以及超声显像的局限性, 不断积累经验, 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细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3084株非重复细菌, 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药敏试验, 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2013年版标准判读药敏结果, 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3084株非重复细菌中, 10种最常见的细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14.1%)、大肠埃希菌(12.4%)、铜绿假单胞菌(12.4%)、肺炎克雷伯菌(11.8%)、金黄色葡萄球菌(8.9%)、粪肠球菌(5.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3%)、阴沟肠杆菌(3.7%)、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6%)和屎肠球菌(3.2%), 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1.6%(2208株), 革兰阳性菌占28.4%(876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 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42.7%(117/274)和77.3%(119/154)。MRSA和MRCNS对β-内酰胺类和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usceptible Staphylococcus aureus, MSSA)和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susceptible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 MSCNS)。MRSA中80.3%菌株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 MRCNS中95.0%菌株对利福平敏感。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屎肠球菌, 但后者对氯霉素的耐药率较低, 仅为4.3%。分别发现1株和5株万古霉素耐药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未发现对利奈唑胺耐药的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6.7%(217/383)、23.8%(97/408)和22.8%(13/57)。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仍高度敏感, 总耐药率1.6%~3.3%。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为0.8%(3/363)。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9.5%和15.0%, 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8.6%); 鲍曼不动杆菌对上述两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74.1%和74.0%, 对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28.9%和51.5%)。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4.3%(193/436)和0.8%(3/381)。  结论  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细菌耐药性变迁, 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
摘要:
  目的  研究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IK3CA基因与其他致癌基因共突变现象及特点。  方法  2009年9月至2012年4月全国25家医院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并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和分析9个基因位点数据, 包括PIK3CA E9、PIK3CA E20、KRAS E2、KRAS E3、BRAF, 以及EGFR E18、E19、E20、E21。  结果  在纳入研究的5125例患者中, 有161例(3.14%)存在多个突变, 其中77例存在PIK3CA突变, 包括50例E9突变和27例E20突变。与PIK3CA共存的其他致癌基因突变位点包括KRAS E2(11例)、KRAS E3(1例)、BRAF(2例)、EGFR E18(4例)、EGFR E20(5例)、EGFR E21(28例)和EGFR E19缺失突变(37例)。在存在PIK3CA共突变的病例中, E9与E20相比, 更容易产生共突变现象; 与EGFR E20相比, 更易与EGFR E21的L858R型突变共存。在PIK3CA E20突变中, H1047R型突变较H1047L型更为常见。与PIK3CA共突变的KRAS突变经常出现在E2的G12位点。BRAF V600E突变也存在与PIK3CA共突变的倾向。  结论  PIK3CA是中国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共突变致癌基因, 其E9与E20突变相互排斥, 但均可与其他致癌基因同时存在。其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对患者预后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蛋白表达、基因突变和基因拷贝数改变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切除的9例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特征, 并以9例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腺瘤为对照,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corpion ARMS突变系统及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的方法分析EGFR在二者中的蛋白表达、基因突变和基因拷贝数改变的情况。  结果  9例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中, Cushing综合征2例, 无功能性皮质癌7例。病例随访时间6~56个月, 皮质癌患者失访2例, 死亡6例。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中EGFR蛋白过表达率为77.8%(7/9), EGFR FISH阳性率为55.6%(5/9);仅有22.2%(2/9)皮质腺瘤存在EGFR蛋白的表达, 且EGFR FISH均为阴性。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腺瘤及皮质癌中均未检测出EGFR基因扩增及基因突变。  结论  肾上腺嗜酸细胞型皮质癌非常罕见, 其诊断依据病理学及免疫表型, EGFR蛋白过表达和7号染色体的高多体性较腺瘤更常见, 可能有助于与后者的鉴别诊断, 也有可能成为今后临床分子靶向治疗的潜在方向。
摘要:
  目的  探讨宫颈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病理数据库及会诊数据库中诊断为宫颈腺样囊性癌病例共4例; 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石蜡组织标本进行检测, 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  结果  4例宫颈腺样囊性癌患者平均年龄61.5岁, 多为绝经后妇女(3/4), 就诊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3/4), 肿瘤类型多为外生性肿物(3/4)。病理学特征方面, 3例患者表现为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侵袭性鳞癌, 1例为宫颈腺样囊性癌单一组分; 腺样囊性癌的主要生长方式为筛状; 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方式支持其导管腺上皮及肌上皮两种组成成分:CK7在导管腺上皮中阳性表达, P63、SMA在肌上皮中阳性表达; 腺样囊性癌特征性标志物C-MYB在所有病例中均强阳性表达。3例患者完全切除子宫, 1例患者行宫颈锥切, 临床分期均为Ⅰ期; 术后均行放射治疗, 2例患者同时行化学治疗; 4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1.25个月, 均为无病生存状态。  结论  宫颈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腺癌, 常合并其他类型的宫颈肿瘤, 免疫组化表型与其他部位的腺样囊性癌相同, 但预后相对较差, 术后可辅以放疗及化疗, 早期发现并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孕期腹腔镜卵巢手术的特点。  方法  2002年4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行中孕期腹腔镜下卵巢囊肿手术30例,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 并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及适应证。  结果  30例中孕期腹腔镜卵巢囊肿手术中, 孕妇平均年龄(28.5±3.1)岁, 平均孕周为(14.7±2.5)周, 平均手术时间(50±20)min。平均住院日为(4.5±0.8)d。孕16周及以上患者11例(36.7%), 孕16周以下患者19例(63.3%), 两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5例(16.7%)患者在孕前已知有附件包块。平均卵巢肿瘤直径(9.0±5.4)cm, 包块大于9 cm及以上者12例(40%), 包块小于9 cm者18例(60%), 前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后者(P < 0.05)。5例(16.7%)患者因腹痛行急诊手术, 其中2例因卵巢扭转坏死行患侧附件切除术; 28例(93.3%)患者行卵巢囊肿剔除术。术后病理:畸胎瘤18例(60%), 浆液性囊肿6例(20%), 黄体囊肿3例(10%), 黏液性囊腺瘤2例(6.7%), 泡沫纤维瘤1例(3.3%)。有1例(3.3%)患者术后出现宫缩, 经镇痛保胎治疗好转, 无严重术后并发症。26例(86.7%)孕妇足月分娩健康新生儿, 4例(13.3%)失访。  结论  中孕期腹腔镜下卵巢手术对孕妇和胎儿是安全可行的, 手术适应证为持续性附件包块和附件扭转。术中和术后应加强母胎监测。
摘要:
  目的  探讨宫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宫腔镜手术的相关临床热点问题。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行宫腔镜手术的315例患者资料, 总结其临床及病理特点, 并对宫腔镜手术相关临床热点问题包括PALM-COEIN病因分类, 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诊断, 以及特殊病例子宫腺肌瘤样息肉、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后宫腔占位、子宫瘢痕憩室的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315例宫腔镜手术患者中, 有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AUB)症状者172例, 无症状者143例, AUB患者恶性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症状者(15.7%比2.1%, P=0.000)。育龄期AUB患者128例, 进行PALM-COEIN病因分类, 最常见类型为子宫内膜息肉(AUB-P)(45.3%, 58/128)。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60例, 阴道超声用于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0%、75%、71%、81%和76%。子宫腺肌瘤样息肉17例, 其中非典型腺肌瘤样息肉3例; 10例患者有乳腺癌手术史, 9例辅助内分泌治疗, 宫腔病理均为良性;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患者5例, 宫腔镜下均有特异表现。  结论  宫腔镜作为微创手术技术, 对于诊断和治疗AUB和宫腔占位具有重要价值, 对于子宫内膜息肉、乳腺癌术后的子宫内膜增厚、剖宫产术后的子宫瘢痕憩室等大多数良性病变, 宫腔镜检查明确诊断的同时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对宫腔镜诊治诸多热点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改善临床处理策略。
摘要:
  目的  探讨持续性真性低水平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升高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意义。  方法  2011年8月至2015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持续性真性低水平hCG升高患者6例,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对疾病特点、诊治过程和随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6例患者中, 3例继发于葡萄胎清宫术后, 3例继发于侵蚀性葡萄胎化疗后。3例侵蚀性葡萄胎患者的中位总疗程数为8个, 均有化疗失败史。6例患者随诊中位时间为24个月, 自治疗结束至hCG呈低水平升高的中位时间为5.5个月, 低水平hCG升高持续的中位时间为16.5个月。4例患者病情稳定, 1例进展为绒毛膜癌, 1例自然妊娠分娩后hCG降至正常。  结论  持续性真性低水平hCG升高的持续时间较长, 对化疗不敏感, 应密切随诊, 不宜治疗。
心理医学研究
摘要:
综述
摘要:
协和内科大查房
摘要:
病例报告
摘要:
摘要:
教学与科研
摘要:
医学新闻
摘要:
书评
摘要:
摘要:

【温馨提醒】近日,《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接到作者反映,有多名不法人员冒充期刊编辑发送见刊通知,鼓动作者添加微信,从而骗取版面费的行为。特提醒您,本刊与作者联系的方式均为邮件通知或电话,稿件进度通知邮箱为:mjpumch@126.com,编辑部电话为:010-69154261,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编辑部核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