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第3卷  第4期

专家论坛
摘要:
论著
摘要: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与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 SSc)的关系。  方法  采集2010年至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24例SSc患者血清, 其中弥漫型SSc 12例, 局限型SSc 12例; 另外采集12名健康对照者及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 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IGF系统各因子的表达, 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SSc患者血清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IGFBP)-3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49.21±37.94) ng/ml vs.(15.54±9.07) ng/ml和(3.38±2.09) ng/ml vs.(1.00±0.83) ng/ml, P < 0.001], 且SSc患者血清IGF-Ⅰ与IGFBP-3水平呈正相关(r=0.883, P < 0.001)。血清IGF-Ⅰ和IGFBP-3水平与患者年龄、病程、Rodnan皮肤评分不存在相关性。血清IGF-Ⅰ和IGFBP-3水平在Scl-70抗体阳性与阴性SSc患者间及在肺间质纤维化与无肺间质纤维化SSc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Sc患者血清IGF-Ⅱ、IGFBP-5和IGFBP相关蛋白1(IGFBP-related protein 1, IGFBP-rP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SSc患者血清IGF-Ⅰ和IGFBP-3水平升高, IGF系统可能参与了SSc的发病机制。
摘要:
  目的  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 BP)合并结核杆菌感染的临床、实验室和诊治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12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4例住院的有完整记录的BP合并结核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诊治规律。  结果  4例患者中3例结核菌素(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试验阴性, 1例阳性。4例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明显升高, 且与病情相平行。3例患者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利福平为主的三联抗痨药, 1例采用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和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2例皮质类固醇激素剂量超过180 mg/d。3例患者皮损全部消退, 结核感染得到控制。2例静脉点滴人免疫球蛋白有短期疗效。  结论  对于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BP患者仔细筛查潜在的结核感染至关重要。在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患者中, PPD试验可出现假阴性。为此, 若同时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与利福平, 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剂量应增加一倍以上。此外, 人免疫球蛋白也是治疗BP合并结核感染的一种较好方法。
摘要:
  目的  探讨Stevens-Johnson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和中毒性表皮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以提高对SJS/TEN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7例SJS/TEN患者的临床表现、疾病严重程度、眼部受累程度、致敏药物、治疗方案及临床结局。  结果  患者年龄26~81岁, 均伴有黏膜损害, 致敏药物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惊厥药及别嘌醇为主, 7例均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 治愈6例, 死亡1例。  结论  SJS/TEN是一组累及全身皮肤黏膜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 病死率高, 早期足量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人免疫球蛋白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伴有系统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眼部损伤与疾病严重程度具有不同步性, 需及早给予针对性治疗。
摘要:
  目的  评价双波长595 nm和1064 nm激光器治疗难治性鲜红斑痣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激光中心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采用双波长595 nm和1064 nm激光器治疗16例对传统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抵抗的难治性鲜红斑痣患者的资料, 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  16例患者中2例痊愈, 6例显效, 6例有效, 2例无效。3例患者出现水疱, 2例出现瘢痕, 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双波长595 nm和1064 nm激光器对难治性鲜红斑痣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较少。
摘要:
  目的  评估新型剥脱性饵:钇钪镓石榴石(erbium-doped yttrium scandium gallium garnet, Er:YSGG)2790 nm激光治疗不同深度的表皮和真皮组织获得的剥脱效果。  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16例新鲜离体人体皮肤标本, 包括面部、颈部、胸部、上肢屈侧部位各4例, 采用Er:YSGG 2790 nm激光照射聚焦于300 μm直径光斑大小, 能量为每光斑60~160 mJ, 扫描面积10 mm × 10 mm, 在离体皮肤上形成微阵列模式。通过HE染色观察损伤的深度和宽度, 评估不同的脉冲能量对不同皮肤组织的治疗效果。  结果  Er:YSGG 2790 nm激光可在离体人体皮肤上形成剥脱性热损伤微阵列, 用不同能量可选择性到达皮肤的不同深度(99~456 μm), 包括表皮、真皮浅层、中层和深层, 腔隙间距为294~405 μm, 腔隙焦化内壁厚度为22~77 μm。  结论  新型剥脱性Er:YSGG 2790 nm激光以点阵方式操作, 可在人体不同组织中产生热反应。使用不同的脉冲能量治疗, 可以在表皮和真皮层形成不同深度的微阵列模式。
摘要:
  目的  观察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的水平。  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性病中心就诊的二期梅毒患者26例, 其中男20例, 女6例, 年龄16~76岁, 平均(40±13)岁, 所有病例均经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结试验确诊;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6例二期梅毒患者和14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血清IL-2的水平。  结果  二期梅毒患者血清IL-2水平较正常对照者明显升高[分别为(2.510±0.529) pg/ml和(2.225±0.157) pg/ml, P=0.016];而二期梅毒患者年龄、性别、是否接受治疗、IgM是否阳性及RPR滴度对IL-2水平均无明显影响。  结论  梅毒螺旋体入侵可能引起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IL-2水平升高, 增强宿主对梅毒螺旋体的免疫反应, 有利于梅毒螺旋体的清除。
摘要:
  目的  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 BP)患者血清中总IgE变化规律以及与BP病情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有完整临床资料的BP患者59例, 对其血清总IgE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 并对血清总IgE与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最大剂量、嗜酸性粒细胞总数及间接免疫荧光滴度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59例BP患者中, 53例(89.83%)血清总IgE升高, 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后IgE下降, 但多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BP患者总IgE水平与激素应用的最大剂量、嗜酸性粒细胞数量、间接免疫荧光滴度均无相关性(P > 0.05)。  结论  BP患者血清中总IgE水平明显升高, 但BP病情好转后IgE不能恢复正常, IgE水平与BP病情严重程度无关。
摘要:
  目的  探讨直接免疫荧光(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DIF)技术在诊断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autoimmune bullous dermatoses, AIBD)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确诊的155例AIBD的DIF检查结果, 总结各类型AIBD的DIF表现特点, 并与组织病理检查对AIBD诊断的敏感性进行比较。  结果  各类型AIBD的DIF表现各具特征性。DIF诊断AIBD的敏感性为92.9%, 与组织病理检查敏感性(8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3, P=0.058)。  结论  DIF技术敏感性高, 对A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双侧太田痣的临床特点。  方法  收集1998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双侧太田痣患者59例, 回顾性分析其发病年龄、性别、皮疹范围、是否双侧对称、皮疹颜色、巩膜是否受累、是否有合并症及特殊病例等, 其中部分病例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和调Q紫翠宝石激光治疗。  结果  双侧太田痣患者占同时期太田痣患者的4.47%, 均为先天发病, 男:女=1:4.9。患者皮疹颜色为蓝褐色25例, 淡褐色34例; 皮疹双侧对称分布者47例, 双侧不对称者12例; 17例患者累及双侧3支三叉神经; 在皮疹双侧对称分布的患者中有5例患者皮疹为居中分布; 31例患者出现巩膜受累; 4例患者出现先天性血管畸形。组织病理与单侧太田痣无差异, 调Q紫翠宝石激光治疗效果好。  结论  双侧太田痣为一种先天发病的疾病, 有较高的概率出现大面积累及、巩膜受累和合并症。
摘要:
  目的  探讨头颈部白斑患者红绿蓝(red green blue, RGB)光和紫外线(ultraviolet, UV)光图像在白癜风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方法  应用皮肤分析仪对608例头颈部白斑患者进行RGB光和UV光拍照, 定性分析同一患者头颈部白斑在RGB光和UV光下白癜风病变边界的区别。  结果  白癜风皮损在UV光下表现为界限清楚的亮白色荧光。608例头颈部白斑患者中, 通过RGB和UV图像确诊为白癜风281例(46.2%), 除外286例(47.0%), 不能明确诊断41例(6.7%)。部分黏膜和头皮部位受累的白癜风因颜色浅, 诊断困难, UV图像可明确诊断。肉眼不能明确白癜风皮损界限时, UV图像可明确受累范围, 指导治疗。对于疗效的评价, UV图像可更有效地确定复色范围, 并提示治疗后肉眼不可见皮损。  结论  头颈部白斑患者RGB和UV图像分析可用于诊断或除外白癜风, 特别是肉眼难于鉴别的皮损; 能有效地指导治疗和进行疗效评价, 更有效地确定复色范围。
摘要:
  目的  探讨疱疹样脓疱病(impetigo herpetiformis, IH)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3年3月至2012年3月间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4例IH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符合IH的典型表现。14例患者中, 妊娠中期首次发病者有7例(50%), 妊娠晚期发病者4例(28.6%)。11例(78.6%)患者出现低钙血症。6例(42.9%)患者接受系统性糖皮质激素、雷公藤多甙或阿维A中任一药物治疗且反应较好, 8例(57.1%)患者接受系统性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蝶呤和/或阿维A治疗后方取得较好效果。  结论  IH在不同人群中首次发病时所处的妊娠时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病情较重的患者对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差, 需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以获得较好疗效。
摘要:
  目的  研究痤疮患者紫外线诱导面部红色荧光物质的分布特征。  方法  用SAS (skin analysis system)皮肤分析仪拍摄北京协和医院74例痤疮患者和68名健康人面部紫外光图像, 计算红色荧光物质在痤疮患者面部的检出率及其分布。  结果  74例痤疮患者中63例检出面部红色荧光物质, 检出率为85.14%;68名健康人中23名检出红色荧光物质, 检出率为33.8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4, P < 0.005)。两组红色荧光物质在皮脂分泌量高的T区检出率较皮脂分泌量低的U区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06, P < 0.005;χ2=15.429, P < 0.005)。  结论  痤疮患者紫外线诱导红色荧光物质的出现可能与皮脂分泌有关。
摘要:
  目的  探讨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lipodystrophia centrifugalis abdominalis, LCA)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间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确诊的5例LCA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 总结其特点。  结果  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7.2岁(4~13岁), 病程1~3年; 皮损表现为境界清楚的腹部萎缩性斑片, 皮下血管清晰可见; 患者均无自觉症状; 皮损组织病理可见皮下脂肪消失或显著减少; 治疗以口服活血化瘀中药及维生素E为主。  结论  LCA临床较少见, 具有典型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其诊断通常不难, 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
摘要:
  目的  观察麻醉诱导前静脉预注维库溴铵对芬太尼诱发咳嗽(fentanyl-induced cough, FIC)的抑制效果。  方法  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 维库溴铵预注组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1 mg/kg, 均采用左侧肘正中静脉注射; 两组均于5 min后静脉注射芬太尼3 μg/kg, 注射时间2 s。记录两组患者咳嗽发生的次数和出现时间, 并根据咳嗽发生次数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在注射生理盐水或维库溴铵时、注射芬太尼时及注射后1、2 min分别记录血压、心率、呼吸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及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两组比较, 维库溴铵组芬太尼诱发咳嗽的发生率(21.3%, 17/80)明显低于对照组(42.5%, 34/80)(P=0.004);维库溴铵组芬太尼诱发中度和重度咳嗽患者为35.3%(6/17),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5.9%(19/34)(P < 0.005);咳嗽出现时间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维库溴铵预处理能有效降低芬太尼诱发咳嗽的发生率和强度。
摘要: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北京协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连续分离到3507株非重复细菌, 采用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 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2011年标准判读药敏结果, 采用WHONET 5.4软件分析数据。  结果  3507株非重复细菌中, 革兰阴性菌占74.7%, 革兰阳性菌占25.3%。10种最常见的细菌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28.1%)、铜绿假单胞菌(12.8%)、金黄色葡萄球菌(10.0%)、大肠埃希菌(7.8%)、肺炎克雷伯菌(7.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5.2%)、屎肠球菌(4.4%)、阴沟肠杆菌(2.3%)、粪肠球菌(2.3%)。4年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MRCNS)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4.9%(262/350)和83.4%(206/247), MRSA中有82.6%的菌株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 MRCNS中有79.6%的菌株对利福平敏感。均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18.2%)、呋喃妥因(5.6%)和磷霉素(2.7%)的耐药率较低, 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分别为9.5%和7.5%, 粪肠球菌对二者的耐药率分别为1.3%和1.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总检出率分别为60.2%(165/274)和46.8%(126/269)。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株(除外米诺环素)的总检出率为60.4%(596/987), 铜绿假单胞菌泛耐药株的总检出率为5.6%(25/450)。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82.8%和83.8%, 对米诺环素的敏感率为58.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 为16.8%, 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2.6%和35.3%。  结论  在重症监护病房,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仍保持高活性,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呈增长趋势, 特别是多重耐药和泛耐药菌株。
摘要:
  目的  应用蛋白组学技术对前列腺癌血清差异蛋白进行筛选, 并建立前列腺癌诊断模型。  方法  2010年3月至5月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病房采集12例前列腺癌患者及11例非前列腺癌对照者血清样本, 应用弱阳离子磁珠联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技术对前列腺癌患者和对照者血清进行差异蛋白研究, 筛选出多个前列腺癌血清差异蛋白, 并应用ClinProTools 2.2软件通过遗传算法建立诊断模型。  结果  共筛选出前列腺癌与对照组之间差异蛋白峰126个, 具有较明显差异的蛋白峰24个(P=0.178)。通过遗传算法优化选择, 筛选出符合条件的15个差异蛋白峰建立诊断模型, 交叉验证准确性为81.82%, 识别能力为100%。  结论  应用磁珠联合MALDI-TOF MS技术及遗传算法成功建立前列腺癌血清差异蛋白的诊断模型, 该模型识别能力高, 有助于减少前列腺癌的漏诊率。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背根神经节尼氏染色及NADPH氧化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表达的影响。  方法  70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后, 随机分为模型组、筋脉通大、中、小剂量组和维生素C对照组, 每组14只, 同时设正常对照组(n=10);筋脉通大、中、小剂量组分别按成人剂量20倍、10倍、5倍、维生素C组按成人剂量10倍灌胃给药, 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 16周后对各组背根神经节切片行尼氏染色, 免疫组化法检测NADPH氧化酶p22 phox亚基和iNOS的表达。  结果  模型组神经元胞体中尼氏体缺失, 筋脉通大、中剂量组尼氏体改变明显轻于模型组; 筋脉通各剂量组NADPH氧化酶p22 phox亚基、iNOS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5)。  结论  糖尿病大鼠周围感觉神经节存在氧化应激反应, 筋脉通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保护神经元。
摘要:
  目的  比较儿童和成人近视眼患者的角膜地形图的形态特点, 并分析角膜地形图参数与年龄和屈光度的相关性。  方法  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儿童和成人近视眼患者各100例200眼, 分别进行角膜地形图的测量及屈光度的检查。  结果  成人组角膜地形图参数中平坦子午线角膜屈光力(K2)、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 SRI)、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 SAI)值均显著高于儿童组(P < 0.05), 而陡峭子午线角膜屈光力(K1)、最小角膜屈光力子午线(minK)与儿童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参数在不同性别间比较, 女性K1、K2及minK均显著高于男性(P < 0.05);而SRI、SA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成人组SRI、SAI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SRI:r=0.20, P < 0.05;SAI:r=0.19, P < 0.05), 而儿童组与年龄无相关性(P > 0.05);但SRI、SAI与两组的屈光度均无相关性(P > 0.05)。两组的角膜中央图形均以蝴蝶结形为主; 角膜散光轴位大多表现为循规性散光。  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 屈光度的增加, 角膜表面不规则、不对称指数等角膜形态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 散光轴位趋向于垂直方向。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造口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的临床麻醉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90例PEG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麻醉方式、静脉麻醉药物和麻醉风险进行总结。  结果  85例采用表面麻醉+局部麻醉+静脉镇静或全麻, 其中仅1例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其他5例采用表面麻醉+局部麻醉。静脉麻醉药物主要为咪达唑仑、芬太尼或舒芬太尼、丙泊酚或依托咪酯, 用药剂量和方法各不相同。在PEG过程中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基本平稳, 但可能发生低氧血症、高血压和心动过缓等风险。与PEG前比较, PEG期间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最小值明显下降, 脉搏血氧饱和度最大值明显上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PEG的麻醉方式可以采用表面麻醉+局部麻醉+静脉镇静或全麻, 但应加强麻醉管理。
摘要:
  目的  研究皮层蛛网膜下腔出血(cortic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SAH)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 并分析病因, 旨在增加对cSAH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研究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8例诊断为cSAH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并分析病因。  结果  8例cSAH患者中男性4例, 女性4例; 发病年龄21~78岁;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75%), 头痛少见(12.5%)。8例cSAH患者头颅CT均表现为沿大脑凸面皮层沟回分布的线样高信号, 顶叶中央沟内最为多见(5例)。7例cSAH患者进行动脉血管影像检查, 均未见动脉瘤。5例患者病因明确, 分别为皮层静脉血栓2例, 静脉窦血栓1例, 淀粉样脑血管病1例, 血管炎1例。  结论  cSAH是一类具有特征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特殊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对于病因诊断, 青年患者需重点除外皮层静脉血栓, 老年患者应重点考虑淀粉样脑血管病。
综述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病例报告
摘要:
教学与科研
摘要:
医学新闻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书评
安德鲁斯皮肤病学(第11版)
2012, 3(4): 493-493.
HTML (95) PDF(46)
摘要:
医生必知管理学精要
2012, 3(4): 494-494.
HTML (82) PDF(5)
摘要:
读者·作者·编者
摘要:
摘要:

【温馨提醒】近日,《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接到作者反映,有多名不法人员冒充期刊编辑发送见刊通知,鼓动作者添加微信,从而骗取版面费的行为。特提醒您,本刊与作者联系的方式均为邮件通知或电话,稿件进度通知邮箱为:mjpumch@126.com,编辑部电话为:010-69154261,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编辑部核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