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封面故事

点击查看

缓和医疗:一门“柔性”学科

北京协和医学院“4+4”医学试点班2021级 李一林

缓和医疗的兴起不仅是医疗体系发展所需,更是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医学有时代无法突破的技术局限性,医生和患者面对无法治愈的疾病时常常存在无力感。而此时,缓和医疗作为一种选择,提醒着我们,医学的使命不仅仅是对患者的施救,还包括对患者痛苦的细微体察和人文关怀。正如特鲁多墓志铭所阐述的那样——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为展现本期主题“缓和医疗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内涵,封面设计最终采用写意与写实结合的方式呈现。画面主体以医护人员双手紧握因疾病消耗而骨瘦嶙峋的患者之手,传达对患者的安慰和关爱,这是临床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肢体语言,借此展现缓和医疗的理念和本源:以患者为中心,医护主动参与的帮助、照护和关怀。画面背景以一条常青藤环绕,是抽象的蛇杖形象,柔韧的藤蔓展现出缓和医疗中的“柔性”。藤蔓从左至右分别生长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代表性花朵和叶子,可入中药的辛夷代表疗愈,向日葵代表希望,雏菊代表健康长寿与淡然祥和的心态,霜雪中傲然盛开的腊梅象征生命的坚忍,串联起来既代表时间的变换、生命的周期,也代表疾病的历程,同时象征着缓和医疗在疾病不同阶段丰富多元的实践形式。

希望本期封面可以增进更多医务人员和大众对缓和医疗丰富内涵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将理念付诸实践,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第15卷,第1期 2024年01月30日
中文双月刊 CN 11-5882/R ISSN 1674-9081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西藏地区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carcinoma, BUC)患者 GATA-3 和 H3K27me3 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收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2016 年 1 月-2021 年 12 月间行膀胱癌手术的 BUC 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病理组织,以经尿道膀胱黏膜活检术获取的正常膀胱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 BUC 和正常膀胱组织中 GATA-3 和 H3K27me3 的表达水平,同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GATA-3 和 H3K27me3 在藏族 BUC 患者中的表达差异。 结果 共入选 BUC患者 70 例, 其中男性 51 例,女性 19 例,平均年龄(60.5±12.0)岁,同时收集同期正常膀胱组织标本 20 份,均来自于藏族患者。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 GATA-3 在 BUC及正常膀胱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 70%(49/70)和 100%(20/20), GATA-3 高表达与男性、病理分级低、组织非浸润相关(P 均<0.05); H3K27me3 在 BUC 及正常膀胱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 45.7%(32/70)和 20%(4/20), H3K27me3 高表达仅与男性相关(P<0.05)。 结论 GATA-3 在西藏地区 BUC 患者膀胱组织中表达下调,且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表达显著下调,提示 GATA-3 可能参与 BUC 发生、发展并与其恶性程度相关,为临床诊疗及判断疾病预后提供了参考。H3K27me3 在西藏地区 BUC 患者膀胱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 H3K27me3 有望成为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新型免疫标志物。 更多>
PDF(255)
摘要: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遏制细菌耐药,北京协和医院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编委会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5年版)》,查阅国内外权威文献并结合医院抗菌药物目录、细菌耐药特点,形成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及特殊诊疗操作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以期进一步促进医院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规范。 更多>
PDF(66)
摘要: 实施科学旨在弥合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促进循证实践的采纳与应用。在欧美国家,实施科学正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我国该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重点阐述了实施科学的定义、起源、国内外发展状况、研究热点、难点和机遇,以期为国内学者提供借鉴和参考。尽管实施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迅猛,中国学者可充分利用国内特有的研究资源和条件,以高质量实施性研究为抓手,开展创新性研究,在实施科学领域发挥全球引领作用。 更多>
PDF(0)
摘要: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粘附分子1(carcinoembryonic antigen-relatedcell adhesion molecule 1,CEACAM1)是一种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跨膜蛋白,参与介导细胞粘附、组织转移、免疫反应控制以及机体代谢平衡。研究表明,CEACAM1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清除以防止脂肪沉积,从而对肝脏发挥保护作用。CEACAM1表达水平下调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状态的恶性循环并加重代谢紊乱。由于CEACAM1在控制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MASLD)中的关键地位,刺激其作用途径或调节其表达水平有望成为MASLD的治疗新方法。本文就CEACAM1在MASLD中的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更多>
PDF(0)
摘要: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ASOs)是一类新型的小分子基因靶向药物,可与目的mRNA结合,ASOs以其与目标序列互补的碱基配对方式,对基因进行靶向调控。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分子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ASOs在运动系统中的研究和应用进一步深入。本文阐述了ASOs在基因沉默和表达调控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基因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此外,还介绍了ASOs在运动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并分析此类药物目前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旨在深化医务人员对ASOs的认识,并为其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更多>
PDF(3)
摘要: 目的 研究临床教学管理岗位胜任力内涵,构建胜任力框架并观察初步应用效果。 方法 首先以北京协和医院临床教学秘书、临床教学对象、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教改实践与研究人员等关键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两轮名义群体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NGT)产生、整合并形成临床教学管理岗位的胜任力框架。之后采用该胜任力框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临床教学秘书进行自评,自评打分采用李克特评分法(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统计并分析自评结果。 结果 临床教学秘书、临床教学对象及教学行政管理人员通过首轮NGT讨论,对于临床教学管理岗位胜任力要素,如个人素养、组织协调能力、教学能力与教学创新能力等可基本形成共识,但对其内涵及重要性排序持有不同观点。教改实践与研究人员通过第二轮NGT讨论,在首轮讨论结果基础上形成了涵盖7个维度(医学知识与技能、以学习者为中心、沟通与合作、职业素养与榜样、反思与提升、教学理论与方法、教学协调与管理)的临床教学管理岗位胜任力框架。自评结果显示,除“教学协调与管理”“教学理论与方法” 2个维度自评得分低于4分外,其余5个维度自评得分均高于4分。 结论 本研究初步形成临床教学管理岗位胜任力框架并尝试应用,效果对引导胜任力提升及评价有较重要提示,但具体内涵描述尚待更多实践以进一步验证和优化。 更多>
PDF(7)
摘要: 2023年7月,美国心脏协会(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心脏病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CC )等六大学会联合发布了新版《AHA/ACC/ACCP/ASPC/NLA/PCNA慢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管理指南》,针对慢性冠状动脉疾病( chron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CD),该指南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团队为基础”的总体管理理念,重视生活方式改善对CCD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评估及新型药物推荐等方面作出了新的阐述,指南内容的更新对于指导我国医生为CCD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更多>
PDF(2)
摘要: 目的 探究艾司氯胺酮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小鼠工作记忆障碍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将2月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N组)、慢性坐骨神经压迫(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生理盐水组(CN组)、CCI+艾司氯胺酮组(CE组)、CCI+ANA-12组(CA组)、CCI+ANA-12+艾司氯胺酮组(CAE)组,每组10只。采用CCI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于造模后第16天,CE组、CAE组分别给予艾司氯胺酮(10 mg/kg),其中CAE组于艾司氯胺酮注射前半小时给予ANA-12(0.5 mg/kg); CA组仅给予ANA-12; SN组、CN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5 d腹腔注射给药。于造模后第21天开始行旷场实验、Y迷宫实验,检测小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及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并于造模后第21~23天腹腔注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2-deoxyUridine,BrdU)。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小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海马齿状回BrdU及双皮质素(doublecortin,DCX)共染阳性(BrdU+/DCX+)细胞数量。 结果 与SN组相比,CN组、CE组、CA组、CAE组PWT明显降低(P均<0.05),PWL明显缩短(P均<0.05);在旷场实验中,5组小鼠的运动总距离无明显差异(P=0.142); Y迷宫实验中,与SN组相比,CN组自发性交替正确率明显降低(P<0.001),与CN组相比,CE组自发性交替正确率明显升高(P<0.001),与CE组相比,CAE组自发性交替正确率明显降低(P=0.004);与SN组相比,CN组BDNF表达下调(P=0.021),与CN组相比,CE组BDNF表达上调(P=0.030),与CE组相比,CAE组表达下调(P=0.043);与SN组相比,CN组BrdU+/DCX+细胞数量明显降低(P=0.025),与CN组相比,CE组BrdU+/DCX+细胞数量明显升高(P=0.003),与CE组相比,CAE组BrdU+/DCX+细胞数量明显降低(P=0.014)。 结论 艾司氯胺酮可能通过海马BDNF-TrkB神经通路促进海马齿状回神经再生进而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的工作记忆障碍。 更多>
PDF(6)
摘要: 疼痛管理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疼痛也因此被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传统镇痛药物作用时间有限,疼痛早期需密切监测、频繁用药才有可能降低慢性疼痛发生率,并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因此,如何延长镇痛药物的作用时间成为疼痛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从使用佐剂、开发衍生药物,到缓释药物载体的引进,超长效镇痛药物研发进程被不断推进,其临床应用亦逐渐成为现实。本文简述超长效镇痛药物研发策略,并以缓释镇痛药物为重点,介绍缓释药物载体在镇痛领域的研发进展及产品转化现状,以期为超长效镇痛药物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更多>
PDF(1)
摘要: 疼痛问题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更对社会造成巨大负担。传统的疼痛治疗措施种类繁多,但各具有其局限性。目前,数字疗法正蓬勃发展,其中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疼痛治疗领域展现出了较大潜力。虚拟现实技术借助头戴式设备等辅助工具为使用者构建一个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参与的三维虚拟世界,从而让使用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本文围绕虚拟现实技术在疼痛治疗领域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以期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VR的认识,为疼痛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更多>
PDF(5)
摘要: 术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照护成本增加。合理应用患者自控镇痛装置可有效缓解围术期急性疼痛。北京协和医院于 1994 年引入患者自控镇痛技术,并于 2004 年成立了急性疼痛服务工作组,以麻醉医生为指导、手术室疼痛专科护士为基础,联合实施基于患者自控镇痛的全流程、规范化管理,并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为术后疼痛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从临床工作重点、护理管理经验、疼痛治疗理念的推广与传播、新形势下急性疼痛服务模式的发展等方面对该项工作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以期为全面加强患者诊疗过程中的疼痛管理、提升患者围术期镇痛服务满意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更多>
PDF(2)
摘要: 目的 探讨细胞表面受体信号淋巴细胞活化分子受体7(signaling lymphocytic activation molecule receptor family 7,SLAMF7)在小鼠正常肠道组织和肠道炎症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选择8~10周龄C57BL/6J野生型(wild-type,WT)雄性小鼠5只,正常饮用水喂养,提取其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和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Trizol试剂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细胞中SLAMF7的mRNA表达情况。选择8~10周龄C57BL/6J野生型(wild-type,WT)雄性小鼠1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各5只。对照组用正常饮用水喂养5 d;模型组用含2.5%葡聚糖硫酸酯钠盐(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的饮用水喂养5 d,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第5天处死两组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与模型组SLAMF7在免疫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相较于结肠IECs,SLAMF7在结肠LPLs中表达较高(P=0.017); DSS诱导肠炎后,SLAMF7在中性粒细胞中的表达上调(P=0.001),在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经典树突状细胞(conventional dendritic cell,cDC)中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均>0.05)。 结论 SLAMF7可能通过中性粒细胞相关途径在U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更多>
PDF(3)
摘要: 适应性设计以动态调整试验设计、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试验效率等优势突破了新药研发的竞争态势,逐渐满足临床需求。近年来,结合适应性设计的平台试验作为一种创新研究模式,为新药研发增添了动力。本文简要概述适应性设计的研究进展、内容及特点、设计类型、统计分析方法和案例解读,介绍自适应平台试验的概念、类型及应用,以期为深入探索临床试验和新药研发提供科学参考。 更多>
PDF(6)
摘要: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放化疗以及免疫治疗,但临床疗效及预后欠佳。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 a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ADAM) 17作为ADAMs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胃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其通过介导EGFR和TNF-α、TGF-F-Smad、Notch和Wnt、FoxM1-ADAM17以及EGFR/ERK/SP1等信号通路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其高表达同样也与胃癌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提示ADAM17可作为胃癌的生物学指标,预测胃癌的发展和预后,有望成为胃癌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就ADAM17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治疗及预后预测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胃癌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更多>
PDF(7)
摘要: 国家卫生健康标准是实施卫生健康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卫生健康政策规划、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技术保障。我国卫生健康标准的制定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卫生健康政策。在研制卫生健康标准时,应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调查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然而在制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缺乏充分研究证据的问题。循证理念强调证据的重要性,因此将循证理念融入卫生健康标准制定过程,可提升其质量与科学性。本文在系统阐述我国卫生健康标准现状与制定流程的基础上,探讨将循证理念用于卫生健康标准制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分析,并提出思考与建议。 更多>
PDF(53)
摘要: 2023年4月,日本Circulation Journal杂志刊出《2023年JCS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该指南目的是为临床医师提供贴合临床实际的心肌炎诊断和治疗建议,对心肌炎的定义和分类、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诊断流程、治疗及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新诠释。鉴于我国近期缺乏有关心肌炎的指南性文件发布,本文拟结合最新的心肌炎研究进展,对2023年JCS指南进行要点解读,希望引起我国对心肌炎感兴趣临床医师的关注,共同提高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水平。 更多>
PDF(2)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已被批准用于尿路上皮癌的治疗,然而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因并发症使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皮质类固醇、β-受体阻滞剂、二甲双胍和他汀类伴随药物,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影响ICIs的临床疗效,使患者难以从临床获益或产生耐药性。本文就上述临床伴随药物对ICIs治疗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影响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UC患者应用ICIs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更多>
PDF(33)
摘要:

在临床试验中,因各种原因导致数据缺失是很常见的现象。缺失值的存在可造成原数据集信息损失,降低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和有效性。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缺失值是临床试验中必须重视且谨慎对待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临床试验中缺失值的发生原因、类型及常见处理方法,旨在提高研究人员对缺失值的认识,减少缺失值处理方法的误用。需注意的是,临床试验中应对缺失值的最佳方法是严格预防和/或减少数据缺失的发生,而非事后处理。

更多>
PDF(9)
摘要: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自主神经系统维持心血管稳态的重要机制,其与疼痛调控亦存在密切关系。压力反射敏感性(baroreflex sensitivity, BRS)是定量评估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指标, BRS 下降与疼痛敏感性上升存在相关性,在疼痛风险预测、治疗效果评估中应用前景广阔。迷走神经刺激能够激活压力感受性反射,近年来在急慢性疼痛患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压力感受性反射在疼痛调控中的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概述,以期为探索调节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疼痛治疗手段提供新思路。 更多>
PDF(5)
摘要: 目的 探究皮肤角质形成细胞Wnt5a通过靶向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参与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I型外周敏化的机制,寻找该慢性疼痛的潜在治疗策略。 方法 将大鼠分为CPIP组、Box5(20)组、Box5(40)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患肢缺血再灌注CPIP模型,模拟CRPS-1型病理生理过程,Box5(20)组和Box5(40)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足底注射20 μmol/L和40 μmol/L Box5溶液100 μL。体外培养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进行氧糖剥夺/复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处理,初步观察OGD/R早期(24h内)线粒体损伤及膜电位变化,并探究给予不同浓度Wnt5a抑制剂Box5对MMP9的影响。通过疼痛行为学测定观察不同处理组2周内不同时点(D1,D2,D4,D10,D14)机械痛和热痛阈值变化情况。HE染色观察大鼠皮肤炎症浸润及角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不同处理组MMP9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不同处理组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的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 结果 HaCaT细胞进行OGD/R处理后,MMP9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01) ;透射电镜下观察OGD/R组出现线粒体明显萎缩,线粒体膜电位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R组提示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明显(P=0.027) ;与OGD/R组相比,仅Box5(40)组线粒体膜电位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6)。行为学检测发现CPIP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D1,D2,D4,D10,D14)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均显著降低(P均< 0.05)。HE染色提示CPIP组大鼠患足真皮层出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表皮出现过度角化,颗粒层及棘层厚度显著增加(P<0.001)。免疫荧光试验显示,CPIP组角质形成细胞MMP9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01);与CPIP组相比,Box5(20)组(P=0.002)和Box5(40)组(P<0.001) MMP9荧光强度均显著下降。ELISA检测结果显示,CPIP组IL-1β(P=0.048)和TNF-α浓度(P=0.002)显著升高;与CPIP组相比,Box5(40)组IL-1β(P=0.047)和TNF-α浓度(P=0.047)显著下降。 结论 外周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角质形成细胞MMP9的过度表达,引起CRPS-1型外周敏化。靶向抑制Wnt5a/MMP9可逆转CPIP大鼠疼痛行为,为临床治疗慢性痛提供了参考依据。 更多>
PDF(11)
摘要: 系统评价是循证医学研究工作的基础,高质量的系统评价代表了评估治疗效果的最高证据水平。传统系统评价主要由人工完成,然而海量文献的阅读与筛选工作需花费临床研究者大量精力与时间,效率较低,无法适应快速决策的需求。本文对现有的用于系统评价文献筛选的自动化工具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其各自性能、特点和使用情况,以了解该领域发展现状,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更多>
PDF(5)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菱形肌-肋间肌-低位前锯肌平面(rhomboidintercostal and subserratus plane,RISS)阻滞对微创McKeown食管癌根治术(minimally invasive McKeown esophagectomy,MIE-McKeown)患者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微创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方案选择提供新思路。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2年3月—2023年6月于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胸心外科行MIE-McKeown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A、B、C 3组: A组患者采用持续RISS阻滞+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analgesia,PCIA)策略,B组患者采用单次RISS阻滞+PCIA策略,C组采用单纯PCIA策略。记录并比较各组主要结局指标及次要结局指标:(1)镇痛效果[术后2 h、6 h、12 h、24 h、48 h的静息和咳嗽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 (2)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的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性镇痛追加次数]; (3)术后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头晕、嗜睡、恶心呕吐、低血压、尿潴留等);(4)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5)镇痛满意度。其中(1)(2)(3)为主要结局指标,(4)(5)为次要结局指标。 结果 共96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A、B、C每组各32人。A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24 h、48 h静息和咳嗽VAS评分均低于C组,且术后2 h、24 h的静息VAS评分及术后12 h、24 h的咳嗽VAS评分均低于B组; B组患者术后2 h、6 h、12 h的静息VAS评分及2 h、6 h、12 h、24 h、48 h的咳嗽VAS评分均低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性镇痛的追加次数在A、B、C组之间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C组头晕、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高于A、B组(P均<0.05)。3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切皮即刻(T1)、切皮后5 min (T2)、拔管后5 min (T3)的MAP和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镇痛满意度依次降低(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RISS阻滞可为MIE-McKeown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作为多模式镇痛的积极探索,持续RISS镇痛效果更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更多>
PDF(37)
摘要: “目标试验模拟”(target trial emulation)作为一种新的真实世界研究框架在近年来被正式确立,其可用以指导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开展观察性因果推断研究,继而进行医疗干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该框架的核心思想是参照随机对照试验的原则,利用真实世界数据模拟相应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而得出干预措施与临床结局间因果关联的结论。其主要实施要点可总结为“3-7-2”,即声明因果问题、制定模拟方案和模拟目标研究3个实施步骤,纳排标准、治疗策略、干预分配、随访期、结局指标、因果比较和分析计划7个设计要素,对永恒时间偏倚和现使用者偏倚2个关键偏倚的控制。本文通过对该框架的历史与现状、实施要点、经典案例、优势与局限性及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概述,以期帮助中医药学者开展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并为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临床评价体系提供新思路。 更多>
PDF(17)
摘要: 目的 分析2000—2023年老年人共病领域的国际研究趋势及前沿热点,以期为老年人共病研究提供借鉴。 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将文献类型限制为“ Article”或“ Review”,纳入发表时间为2000年1月1日—2023年10月24日老年人共病相关英文文献。采用VOSviewer 1.6.18软件对文献中的内容进行提取,并绘制国家(地区)、机构的合作网络图及关键词共现关系时间线图。采用CiteSpace 6.1.R6软件对作者、研究机构、国家(地区)等信息进行共现和聚类分析。采用R语言的“bibliometrix”包分析文献的关键词演变趋势。 结果 共获得老年人共病相关文献2590篇(包括Article 2230篇、Review 360篇)。自2000年来全球发文量快速增长,美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907篇,35.02%)及总被引频次(31343次)均最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67篇,2.59%)的发文量最大,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Jenny Ploeg(32篇,1.24%)是成果产出最多的作者。BMC Geriatr(99篇,3.82%)是收录老年人共病相关文献最多的期刊。该领域高频关键词主要为multimorbidity、olderadults、frailty、aging和polypharmacy。 结论 近年来,老年人共病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老年人共病与衰老的关系,以及与共病相关的衰弱和多重用药方面。未来可更多围绕老年综合评估、初级卫生保健以及生活质量等内容进行研究。 更多>
PDF(4)
摘要: 鉴于传统的胰胆内镜技术受限于捕获图像信息耗时长、效率低下,易受医师水平影响等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胰胆内镜的新型诊疗模式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技术为胰胆内镜提供了一种高效而准确的自动图像识别方法,辅助临床医师实现快速精准的临床预测并指导临床决策。同时,人工智能在内镜质量控制、教学培训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就人工智能在胰胆内镜技术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改良目前的临床诊疗模式、实现胰胆疾病的精准医疗提供新思路。 更多>
PDF(15)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中老年人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识别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有效预防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二者相关联的确切病理机制尚未明确。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在肠道菌群,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引起肠道菌群改变,而肠道菌群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就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诱导肠道菌群失调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揭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病理机制。 更多>
PDF(13)
摘要: 目的 评价中文期刊发表的预测模型系统评价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以期为提高我国预测模型系统评价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获取自建库至2023年7月20日发表的系统评价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AMSTAR与PRISMA 2020分别评价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 结果 共纳入发表于2015~2023年的55篇系统评价,其中12篇为Meta分析,涉及主题为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和糖尿病。预测模型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需要改进的内容主要涉及AMSTAR的条目1、4、5、6和10,报告质量需要提高的内容主要涉及PRISMA 2020的条目7、10a、12、13a-f、14、15、16a-b,17、20b-d、21、22、23d、24a-c、25和26。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与报告质量具有中等程度正相关(r=0.58,P < 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更多的论文页数、近期发表和受到基金资助与更高的方法学质量相关(P < 0.05);更多的论文页数、近期发表、发表为定性系统评价和受到基金资助与更高的报告质量相关,但更多的作者却与更低的报告质量相关(P < 0.05)。 结论 当前中文期刊发表的预测模型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整体较低,尚有待提高。 更多>
PDF(5)
摘要: 马月青(1906—1984)于193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39年受聘北京协和医院成为中国第一位专职麻醉医师。本文结合全球麻醉学的发展历程和时代背景,拟对马月青的生平和麻醉学主要成就作一系统而简要的介绍。 更多>
PDF(2)
摘要: 目的 探索建立麻醉科进修医师临床教学培训模式。 方法 选取2023年3—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进修学习的25名进修医师为研究对象,在其进修期间实施“导师制-知识更新-临床实践”的临床教学培训模式。于进修学习前、后分别进行问卷测试,比较进修医师两次测试的答题正确率和成绩,评价培训模式的有效性。同时,收集进修医师对教学培训模式的满意度评价。 结果 进修学习前、后试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4%和100%;进修学习前学员的平均成绩为(5.6±1.8)分,进修学习后平均成绩为(10.1±1.1)分,进修学习后的成绩显著高于进修学习前(P<0.01); 92%的学员给出了积极反馈。 结论 “导师制-知识更新-临床实践”的临床教学培训模式可有效提升进修医师的培训效果,学员满意度较高,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更多>
PDF(12)
摘要: 临床药理学是桥接临床医学与药理学的重要学科,在该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需紧跟教育改革形势,采用研讨式(Seminar)教学法联合案例教学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以切实提高“教”与“学”的双重获益。而课程思政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医德,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路径。目前,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药理课程教学中存在学生肿瘤药理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传统讲授方法导致“教”与“学”分离、教材内容陈旧且滞后、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本文以这一部分课程教学为例,初步探讨“ Seminar-CBL-课程思政”这一创新模式在临床药理学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教”与“学”的双重目标,为优化临床药理学教学提供借鉴。 更多>
PDF(22)
摘要:

骨龄是了解儿童生长发育最常用且有效的指标,在多种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最常拍摄左手和腕部X线片进行骨龄评估,但其存在一定辐射风险。超声能清晰显示骨骺及次级骨化中心,可进行多部位扫查、动态测量,无辐射且便捷。近年来,利用超声进行骨龄评估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通过回顾最新文献,探讨肌骨超声以及定量超声在骨龄评估中的价值,并提出超声评估骨龄研究中的问题以及改进方向。

更多>
PDF(32)
摘要: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行业发展,为临床诊断、治疗、康复等领域提供精准的智能辅助;其在“医患共同决策”领域具有较大潜力。然而,人工智能在医患共同决策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本文阐述人工智能在医患共同决策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人工智能决策辅助在医患共同决策应用中的潜在问题与挑战,提出可能的解决措施,为未来人工智能决策辅助的开发与实施提供参考。 更多>
PDF(10)
摘要: 目的 探索共识法在中医药指南制订中的关键要素,为改善共识的规范性和客观性提供方法学建议,为未来指南制订中共识法的规范应用提供新思路。 方法 采用半结构化定性访谈方法,对指南牵头人、工作组以及共识组进行访谈,探讨影响共识可信度的因素及对共识主体构成和共识过程的看法。 结果 共进行了26次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212条编码,深化为5个领域,分别为组建共识组、患者参与、会议主持人、准备共识及共识影响因素;概括了组建共识组的3个基本步骤,以及共识法应用的17个基本考虑。 结论 在指南制订过程中,建议增加共识前的方法学培训,方法学家全程参与,鼓励专家合理看待分歧,重视指南制订方法学和证据材料,公开共识组遴选过程、增加患者参与、管理和报告利益冲突,以减少偏倚,提高共识的透明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更多>
PDF(18)
摘要: 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包含一系列的循证决策过程。其中,从证据至推荐是极具挑战性的一环。 推荐意见的形成需决策者全面、准确地理解证据,综合权衡干预措施的潜在获益与风险,并根据临床实际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相较于传统的证据汇总呈现方式, 应用可视化工具可有效促进证据信息的传递和分析,简化信息阅读,提升决策效率。 基于此目的, 本文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改良制作了证据汇总可视化工具维特鲁威图,并结合实例阐述其使用方法和优势,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更多>
述评
HTML(31) PDF(387)
摘要: 缓和医疗的发展方兴未艾, 但临床对其认识仍然浅显, 且可能存在较大偏颇。本文从缓和医疗的本源出发, 阐释缓和医疗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以期加深医务工作者对缓和医疗的理解, 从而推动缓和医疗理念在临床的贯彻实施。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20) PDF(96)
摘要: 现代缓和医疗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该理念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并以"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为切入点在全球加以推广。我国于1990年引入"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 发展至今已有30余年, 这使得临床肿瘤学与缓和医疗的关系更加紧密, 推动了缓和医疗在中国的进程。缓和医疗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有望显著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23) PDF(155)
摘要: 笛卡尔医学模式导致过度医疗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现代缓和医疗的兴起正是源于对笛卡尔医学模式的反思, 其主要目的是缓解重病患者的痛苦, 同时关注医学技术本身带来的不必要伤害。本文结合相关病例提出问题, 围绕解除痛苦的历史溯源、笛卡尔医学模式的观点与弊端、维持生命技术的应用与善终等方面展开讨论, 启发对中国缓和医疗发展的进一步思考与深刻理解。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34) PDF(114)
摘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类的死亡过程被技术化和医学化, 但因衰老和疾病而引发的痛苦仍广泛存在, 缓和医疗可缓解这一痛苦过程, 提高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国已从立法层面将安宁疗护列入国家卫生健康体系, 但缓和医疗相关国家政策仍为空白。因缓和医疗学科建设滞后, 绝大多数医疗工作者仍缺乏对缓和医疗理念的认识和具体实践能力, 导致我国重病、终末期患者的照护品质堪忧。缓和医疗融入卫生健康体系需逐步有序开展, 通过统一定义与原则、发布国家及地方政策、倡导相关实践、开展医学生教育、发展基层缓和医疗网络、制定国家层面的发展标准, 以及强调本土化发展, 帮助人们在疾病终末期避免接受徒劳或失当的治疗。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29) PDF(82)
摘要: 中国传统生命文化立足于生死一体, 有一整套对临终"安宁"的文化叙事。在根本理念上, 强调"送死"是比"养生"更重要的人生大事, 而能够"善终"则是人的幸福追求。在行为决策上, 强调个人自主与家庭协商相结合的家庭自主模式; 在策略路径上, 主张遵守"礼制", 特别设计出一套临终礼仪, 帮助人们走向"善终"; 在目标价值上, 强调"知生"以"知死", 活得好便可以死得好, 由此可以实现生命价值的不朽; 在精神信念上, 则强调对"生死有命"的接纳, 同时将"命限"转化为"使命", 从而升华对"天命"的体悟与认知, 并在"生生不息"的信仰中接受死亡。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16) PDF(139)
摘要: 随着医疗理念的更新, 缓和医疗已成为生命终末期患者照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 其所涉及的伦理学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缓和医疗伦理学相关研究, 旨在梳理缓和医疗中5个关键的伦理学问题, 包括讲真话、预立照护计划、维生干预的使用、缓和镇静、安乐死和协助死亡与缓和医疗的关系, 为缓和医疗实践提供了伦理学视角, 以期帮助从事缓和医疗的专业人员加深认知, 更好地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高质量照护, 同时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更多>
专家论坛
HTML(7) PDF(34)
摘要: 本文从揭示我国缓和医疗服务遭遇的发展政策环境良好与实际运行受阻的"二律背反"现象入手, 介绍当前缓和医疗服务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情况, 分析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底层运行机制客观阻碍缓和医疗服务发展的成因、路径和行为, 并指出这一机制下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面对缓和医疗服务的不同行为方式。相信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支付方式的改革, 原有机制将会发生相应变化, 并在多方面促进缓和医疗服务发展。 更多>
观点
HTML(11) PDF(64)
摘要: 关于缓和医疗, 一直以来主要存在两方面争议: 一是缓和医疗照护对象范围是否应扩大, 二是缓和医疗的介入时机是否应提前。目前对于上述争议已达成的基本共识包括: 缓和医疗照护对象应扩大至身患严重疾病、遭受重大痛苦的所有年龄段患者; 缓和医疗应早期整合至严重疾病的治疗全过程。然而, 缓和医疗照护对象范围的扩大及介入时机的提前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 亟待制定新的战略计划并加以实施, 以加快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缓和医疗发展之路。重新认识缓和医疗照护对象及介入时机, 有助于加快我国缓和医疗的发展。本文从缓和医疗发展史、定义更新、现有证据及研究进展三方面, 结合临床实际需求, 针对该两大焦点问题展开论述, 以期为我国缓和医疗实践提供参考。 更多>
x 关闭 永久关闭

【温馨提醒】近日,《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接到作者反映,有多名不法人员冒充期刊编辑发送见刊通知,鼓动作者添加微信,从而骗取版面费的行为。特提醒您,本刊与作者联系的方式均为邮件通知或电话,稿件进度通知邮箱为:mjpumch@126.com,编辑部电话为:010-69154261,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编辑部核实。谢谢!